陳利忠
摘? 要: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把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質。精心創(chuàng)設不同教學情境,設置高質量的議題,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情境設計;核心素養(yǎng)
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表現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基本要素。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實就是把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質。而情境設計能力是每位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情境教學寓教材理論知識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凸顯政治學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教學情境的設計,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置高質量的議題,引領學生關注國家大事,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關注社會熱點,增強政治認同
國家認同、社會責任是當代中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和贊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就是要求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學生能夠確信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社會熱點,創(chuàng)設鮮活的熱點情境,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通過觀看新聞視頻,教師精心設計主題情境,設置高質量的探究話題,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理論解讀。
在復習《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以港珠澳大橋為主題,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西接廣東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地縮短了三地間的距離。這對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長期穩(wěn)定繁榮,打造粵港澳大灣區(qū)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對此設計了幾個討論議題:港珠澳大橋工程宏大,試分析該工程得以實施的社會經濟原因?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政治經濟意義?加速港珠澳經濟一體化進程,提升大珠三角洲的綜合競爭力;加速港澳新一輪產業(yè)結構調整,促進港澳經濟繁榮和穩(wěn)定發(fā)展;加快珠江三角洲兩岸社會經濟發(fā)展;有利于深化區(qū)域分工,推動內地市場體系發(fā)展;拉動粵西乃至廣大西部地區(qū)經濟,擴大港澳經濟腹地和輻射范圍。促進粵港澳三地物流業(yè)和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推動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快速交通網絡的形成,滿足兩岸三地跨界交通需求不斷增長的需要;促進泛珠江三角洲乃至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及廣泛聯系。通過情境設計,話題討論,既強化了學科重點知識,又進一步引領學生關注當代中國改革的宏偉藍圖,增強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的認同和自信,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二、開設時事論壇,培養(yǎng)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理性是對盲從的否定,具備理性精神的人看問題比較全面,不會人云亦云。通過創(chuàng)設熱點情境,引領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理性思考,做出理性判斷、分析和表達,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敏銳,視野開闊,自我認識能力、社會認識能力逐步提高,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他們喜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尤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伤麄儗ι鐣栴}的認識往往有失偏頗,若不及時疏導,容易產生迷茫、困惑乃至信仰危機。而時事論壇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實話實說、明辨是非的機會,利用每節(jié)思想政治課前十分鐘時間,由學生輪流上臺主持。由于時事論壇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豐富多彩的知識信息、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等等特點,與相對穩(wěn)定的教材相比,事先的精心準備,對時事材料進行恰當的加工處理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各類報刊雜志,收集時事材料,再按一定要求進行選擇、整理,并根據主持人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思想實際和時事內容,捕捉時事熱點以確定時事論壇的主題、結構和順序,全面地把握時事論壇的思想觀點和教材的切入點。在這一準備過程中,教師應該起到“編導”的作用,即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分析、時事內容和主題的選擇原則、熱點問題的把握程度等方面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準備工作有章可循。特別是這種靈活寬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充分顯示自己“縱覽國際風云,評說天下大事”的風采。
以中國游客海外爆買為議題,設計了幾個問題情境:分析中國消費者海外爆買的原因?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學依據?為我國如何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出謀劃策?引領學生們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通過層層分析學生從最初的簡單抵制洋貨到理性的出謀劃策 ,總能在激烈的爭辯中感悟些道理,冷卻自己燥熱的情緒,提升學生的理性精神。
三、以案說法,培育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主要包括規(guī)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培養(yǎng)法治意識,就是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養(yǎng)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履行法定義務的習慣,具有法治讓社會更加和諧,讓生活更加美好的認知和情感。
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我們可以把《今日說法》等許多電視節(jié)目里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以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為例,近年來校園惡性事件頻發(fā),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人間悲劇讓我們痛心疾首,掩卷沉思。憶往昔同窗情誼勝似兄弟姐妹,而如今卻變成感謝舍友不殺之恩。對此設計了幾個討論議題: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宿舍成為冷漠、隔閡甚至仇恨的發(fā)源地?為什么年輕的生命如此脆弱?為什么青年學生視生命如同草芥?此外像身邊的一些案例如捕捉鳥類被判入刑,水資源的污染等案例相繼進入學生的視野。《刑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huán)境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人道法》等學生越來越感興趣。引導學生走近法律與規(guī)則,認識法治把握權利。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權利與義務觀念,讓法治意識逐漸成為他們的內心信仰。不斷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使他們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wèi)者。增強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fā)展,增強民主法制觀念,培養(yǎng)公民意識。
四、引導公共參與,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公共參與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社會民主發(fā)展的體現,培育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高素質公民,是現代教育的責任。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公共參與要求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培育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公民,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正義感、道德感、公德心、公益心。核心素養(yǎng)最終形成的關鍵是學生的自覺實踐、自我內化。鼓勵學生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交通擁堵、社會治理等問題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去博物館、居委會、社區(qū)當志愿者,學生能夠具有當家作主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guī)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政治生活《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時布置踐行體驗作業(yè):制定并評價《班級公約》。制定班級公約是班級民主生活的內容,其過程類似于一種政治參與過程。讓學生嘗試制定班級公約,從中體驗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能較好地開拓學生生活視野、培育學生公民意識、鍛煉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等。
在教學實踐中,緊扣社會熱點,精心創(chuàng)設不同教學情境,設置高質量的議題,構建生活化的課堂。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引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思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和文化價值。增強學生正確的國家認同、強烈的法治意識、科學的理性精神和積極的公共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