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軍
摘 要:主題情境教學為近年新型教育方法,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針對具體實踐中主題情境教學缺乏針對性、缺乏生活實際、缺乏思維提升效果等不足進行調整,從明晰主題、貼近生活、引起共鳴、拓展思維等方面入手,以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關鍵能力的逐步形成。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情境剖析;改進設計
在新修訂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諸如探究與分享、充分運用自身經驗與空間拓展等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適當教學情境,經由閱讀、游戲及討論等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豐富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于潛移默化中完善自身發(fā)展。
一、主題情境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缺乏生活實際
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知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教學工作中,雖然在形式上,教師給予了情境教學模式重視,但卻未真正對學生生活表達關心和深入了解。這就造成教師所遴選的主題情境資料僅強調了知識吻合度,卻未反映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真實情感,導致學生缺乏代入感,得不出教師預設結論,不利于深度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缺乏思維提升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的科學性與能否創(chuàng)設出與學生存在情感共鳴的主題情境具有直接相關性,也決定著學生能否產生思考的熱情,以及其思維能否得到啟迪和延伸。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應注意思辨性,以培育學生科學精神。教師要將問題視為學生學習的起點,并將其始終貫穿于學生學習全程,使學生經由學習產生新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得以拓展提升。
二、主題情境剖析教學改進設計思路
(一)明晰主題,強調立意
所謂主題情境,即圍繞教學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看似形散,實則擁有鮮明內容與教育意義。在進行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不應簡單地進行活動的疊加,而應克服教學零散化及主題不明確、重點不突出等問題,圍繞一個主題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設計主題情境,以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針對性。
以《關愛他人》這一課為例,教師可圍繞“關愛”這一中心話題,進行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反映關愛的重要性以及關愛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比如可以“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為主題,設計“某一同學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我們應該如何幫她?”這一情境,首先應向學生傳遞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愛的理念,將這一理念播種于學生內心,即“播種玫瑰”環(huán)節(jié);其次引導學生采用真誠的、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即“玫瑰的綻放”環(huán)節(jié),同時強調關愛他人應講究策略和技巧,合理選擇關愛他人的方式,勿盲目行動,以免損傷對方的自尊心;最后讓學生體驗自身被關愛的經歷,感悟關愛無處不在,同時領會關愛他人后自身所獲得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做到關愛他人、快樂自己,并獲得更多發(fā)展機會,此為“玫瑰余香”環(huán)節(jié)。在逐層深入的問題探討中,引導學生經由認知體驗(關愛他人是一門藝術)、情感體驗(關愛他人是一種幸福)、實踐體驗(關愛他人是建立于尊重和理解之上的),獲得更為深刻的關愛他人的認知。
(二)貼近生活,引起共鳴
生活即教育,此乃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觀點。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實踐出真知,然而生活也是多面的、復雜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了解其生活經驗,以創(chuàng)設更契合學生情感體驗的情境,提升學生的代入感。若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學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情境創(chuàng)設將失去意義,形同虛設。
以《師生交往》這一課為例,教師根據校園日記三則進行了三個情境創(chuàng)設,其一為:考試失利,班主任對“我”進行鼓勵,讓“我”奮起直追,但“我”卻不知從何做起,比較茫然無助。其二為:在英語課上開小差,被老師嚴肅批評,“我”產生了抵觸情緒,以后都不再喜歡上英語課。其三為:因課堂上睡覺,“我”與老師產生了沖突,并頂撞老師。以上三種情境均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最常有的心理動態(tài),學生感同身受,可更好地融入情境中。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情境還原,引導學生對于老師角色有更為深入的理解,認識到老師的表揚為鼓勵、期待與認可,是為了激勵學生以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學習中,促進學生后續(xù)發(fā)展;而老師的批評也是對學生的提醒、勸誡及關心,是為了幫助學生反省,令其改進不足,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對老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于老師的良苦用心有所體會,有利于師生交往良性發(fā)展;教師通過給予學生生活及情感上的關心,獲得更好的師生互動,促進教學相長。
(三)借助猜想,拓展思維
學生為獨立的個體,在其成長過程中發(fā)展是必然趨勢,好的教育應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給予充分重視,以促使學生以不斷進步為己任。因此教師在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時,應重視智育性,為學生創(chuàng)建展示自己的舞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互動合作,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拓展思維、發(fā)展各種能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以《維護秩序》這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時,可引導學生對事情發(fā)展的走向進行猜想,并驗證合理性。教師可引入熱點事件——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教師提問:“從法律、道德角度思考這一事件,其對于秩序、規(guī)則的維護有什么重要意義?若時光倒流,車上乘客應該做什么?這一事件有何警示?”學生可分角色依據不同假設進行相應討論,如若乘客面對不遵守秩序和規(guī)則的人,能夠及時阻止,而不是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冷眼旁觀,是不是事情就能有不同的結局?或者,假如司機能夠耐心地進行勸解或作出解釋道歉,是否事情就有回轉余地?通過猜想,學生對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遵守秩序、尊重法律、依法維權等理念有了正確且深刻的認知,同時明白應遵守社會公道,與人為善的同時能夠見義勇為,依法維護權利,而且,也明白了在任何時候,應學會掌控自身情緒,正確表達自我觀點,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做出令人追悔莫及的事情。
(四)自主提問,強化情境
問題導學法在近年來頗受推崇,其可使學生于問題的引導下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繼而培養(yǎng)獨立意識與思辨能力。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應遵循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要契合學生思維層次水平,營造適宜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提問,使學生在分化、討論及共鳴中升華認知。
以《網絡改變世界》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導入視頻《烏鎮(zhèn)的前世今生》,并提出問題:“是什么讓烏鎮(zhèn)的變化如此之大呢?”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豐富認知與看法,為后續(xù)課程講解奠定思維基礎。隨后教師提問:“網絡改變了世界什么?”由各小組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討論成果。隨后教師依據學生的意見進行概括、總結,并引導學生分析之前的答案是否有誤或不夠全面,讓他們經過思考之后再次提交一份答案。隨后教師通過總結,結合案例進行升華,加深學生對于網絡的認知和理解。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圍繞“網絡的利與弊”展開辯論,在唇槍舌劍的爭辯中,學生博采眾家之長,在互問互答中達成共識:網絡有利亦有弊,是把雙刃劍,因此在應用時,我們需科學合理使用,發(fā)揮其優(yōu)勢,盡量規(guī)避弊端。經由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教學中遵循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刺激自主提問,引導合作探究及實踐,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主動性增強,并形成正確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努力拼搏。
總之,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可令課堂以生動的形式呈現(xiàn),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依據課堂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對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場景進行有目的的選取或主動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經所感、所悟及所思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關鍵能力的逐步形成。
參考文獻
[1]湯福霞.主線式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分析[J]. 中華辭賦,2019(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