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上海,201203) 丁 媛 張雪丹
人體上的黑痣,古時多稱作“黑子”或“黡子”。史書中,經(jīng)??桃饷鑼懙弁鯇⑾嗌砩系暮谧?,如《史記》《漢書》均記載漢高祖劉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1- 2],《周書》記載北周文帝宇文泰“背有黑子,宛轉(zhuǎn)若龍盤之形”[3],又如《魏書》記載相者唐文為寇贊看相,稱“君額上黑子入幘,位當至方伯封公”[4]。古人認為身體不同部位的黑痣代表著不同的吉兇命運,這在相書中有著詳細的記載。例如,托名宋代陳摶秘傳、明代袁忠徹訂正的《神相全編》卷十“論黑子”云:“凡黑子生于顯處者多兇,生于隱處者多吉,生于面上者皆不利也。”[5]再加上愛美之心自古有之,顏面部的黑痣就如同美玉的瑕疵,妨礙美觀,所以漢代以前人們就開始探索去除黑痣的方法。1993年湖北沙市周家臺30號秦墓出土秦簡381枚,木牘1片,據(jù)整理者推斷周家臺30號秦墓的下葬年代應(yīng)在秦代末年,其年代的上限與下限之間跨度小[6]159。簡315~318是兩首“去黑子方”,第一首是采用化學(xué)腐蝕法,第二首是燒灼法。
周家臺秦簡315~316:
上方主要是用藁本蘸取東灰水,再在有黑子的皮膚上摩擦。首先,要搞清楚“東灰”是何物。周家臺秦簡整理者注:“‘東’,為‘柬’之訛字,三七五號簡上有‘柬灰一斗’?!怼?,讀為‘欄’,《考工記·氏》‘湅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注》:‘渥以欄木之灰,漸釋其帛也?!盵6]128王貴元先生認為:“戰(zhàn)國秦漢出土文獻‘柬’字常寫作‘東’,為‘柬’字隸寫,可視為‘柬’字變體,直接隸定為‘柬’?!豆瓿啞の逍小罚骸?有)大辠(罪)而大(誅)之,柬也?!帧碇疄檠元q練也’,又‘柬,義之方也’,‘柬’皆寫同‘東’?!秶揽卟冂R》所收《吾作明鏡》中的‘柬’也寫同‘東’。另外,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系辭》中的‘練’,其右旁也寫同‘東’?!盵7]方勇先生的《秦簡牘文字編》直接將簡315和375該字歸入“柬”字條,并指出通“欄”[8]。張雷先生認為“東灰”是“冬灰”的通假用法[9],可從。在2016年5月16日—19日由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主辦的“出土醫(yī)學(xué)文獻研究國際研討會”上,張雪丹宣讀的《周家臺秦簡醫(yī)方誤釋考訂一則》一文,提出了“東灰”即“冬灰”的觀點。
表1 秦漢簡帛文獻“東”和“柬”的部分圖版羅列
由圖版對比可知,秦漢簡帛文獻中的“柬”“東”字形非常接近。從字形上很難判斷周家臺秦簡315和375究竟是“東灰”,抑或“柬灰”,只能從文義、醫(yī)理等方面進行分析。整理者引《周禮·冬官·考工記·氏》,認為“柬(欄)灰”即鄭玄注中的“欄木之灰”。孫詒讓《周禮正義》指出:“欄即楝字?!墩f文·木部》云:‘楝,木也?!队衿つ静俊吩疲骸?,木名,子可以浣衣?!盵10]周家臺秦簡375因殘斷無法知曉其具體內(nèi)容,簡315~316是一首“去黑子方”。“柬(欄或楝)灰”作為醫(yī)藥專有名詞,在出土和傳世醫(yī)藥文獻中卻鮮有記載,但在歷代本草文獻中有一種叫“冬灰”的藥物,既能治黑子,又能浣衣。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冬灰,一名藜灰,味辛,微溫。治黑子,去肬,息肉,疽蝕,疥瘙?!盵11]300陶弘景注:“此即今浣衣黃灰耳,燒諸蒿藜聚煉作之,性烈,又荻灰尤烈。欲消黑痣疣贅,取此三種灰水和蒸以點之即去,不可廣用,爛人皮肉?!盵12]唐代《新修本草》卷五“冬灰”:“冬灰本是藜灰,余草不真。又有青蒿灰,燒蒿作之;柃灰,燒木葉作。并入染用,亦堪蝕惡肉?!盵13]明代《本草蒙筌》卷四“桑根白皮”條:“柴灰辛寒,淋汁小毒,合冬灰為爛藥,醫(yī)外科著奇功。蝕惡肉死肌,滅瘊疵黑痣?!盵14]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七“冬灰”曰:“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也。專指作蒿藜之灰,亦未必然……今人以灰淋汁,取鹼浣衣,發(fā)面令皙,治瘡蝕惡肉?!盵15]321卷二十七“藜”:“莖,燒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點疣贅、黑子,蝕惡肉?!盵15]1123卷四“癭瘤疣痣”:“冬灰、石灰,并蝕黑子、疣贅、瘤痣?!盵15]225
從歷代本草文獻記載來看,“冬灰”一說單指藜草燒灰,一說多種植物(荻、蒿、藜等)混合燒灰?!岸摇迸c《考工記》鄭玄注的“欄木之灰”以及孫詒讓所云的“楝”木之灰,都是植物燃燒后的灰燼,即農(nóng)村中習(xí)見的草木灰?,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草木灰呈堿性,可以洗滌油污,故古人用其洗滌衣物、清潔發(fā)面。堿性的水具有一定腐蝕皮膚的作用,但草木灰的水顯然堿性不強。所以周家臺秦簡315~316強調(diào)要取“藁本”在東灰水中浸泡后,摩擦黑子部位。通過摩擦,其有效成分更容易被皮膚吸收,再加上摩擦的機械力,可以加速皮膚表皮的潰爛。古人也意識到這種方法需要掌握腐蝕深度,太淺無法去除黑子,太深則會留下疤痕,所以強調(diào)“令血欲出”。
先秦著作《詩經(jīng)》《楚辭》《老子》等皆有“東冬合韻”例,兩字具有接近或相同的語音特征,是“東”“冬”通假之依據(jù)。在出土簡牘文獻的藥物名詞中亦有“東”“冬”通假的例證,《武威漢代醫(yī)簡》80乙號木牘有“款東一升”[16]。此處“款東”即“款冬”?!稇?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匯纂》也將此條作為“東”“冬”通假例收錄[17]。在《急就篇》中“款冬”亦作“款東”,顏師古注:“款東,即款冬也,亦曰款凍,以其凌寒叩冰而生,故為此名也……亦曰顆東?!盵18]可見“東”“凍”“冬”音近故也。據(jù)此推斷,簡文中“東”并非“柬”之訛字,“東灰”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載“冬灰”,可去黑子,文理、醫(yī)理皆通。
秦簡中的“藁本”,是歷代常用藥物,《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藁本,一名鬼卿,一名地新。味辛,溫,無毒。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fēng)頭痛,長肌膚,悅顏色?!盵11]162顧名思義其藥用部位為根部,藁本的根莖發(fā)達,具有膨大的結(jié)節(jié)。簡文中強調(diào)取“小弱者”,當指挑選較細小的根莖。藁本在方中不僅是摩擦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長肌膚,悅顏色”的藥用價值。
這種祛痣的方法,在后世廣為流傳,但作了一些技術(shù)改進。因若要去除皮膚上的黑痣、疣贅、瘤痣等,只是使用草木灰泡水,其堿性是不夠的。因此,陶弘景指出“取此三種灰水和蒸”[12],《本草綱目》也強調(diào)需用“水和蒸,取汁煎膏”[15]1123,通過加熱濃縮使其堿性提高,以增強腐蝕皮膚的作用。汁液濃縮成膏狀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將藥膏局限在長有黑痣的皮膚上,不至于流到正常皮膚而造成損傷。還有在草木灰中加入石灰,例如《太平圣惠方》卷四十載有“治面上黑痣,令永除根本方”,用的是“櫟木炭二斤,燒熟凈爐上消為灰”,再加“石灰三合”[19]。另外,用上述摩擦的方法容易傷及正常皮膚,后世常常改用針挑破黑痣。例如,《太平圣惠方》卷四十載有“治黑痣生于身面上”,用五兩藜灰“以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銅器中盛,以重湯煮令如黑膏,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大者不過三遍,神驗”[19]。
周家臺秦簡316~318:
取櫌桑木,燔以為炭火,而取牛肉剶之,小大如黑子,而炙之炭火,令溫勿令焦,即以傅黑子,寒輒更之[6]127。
周家臺秦簡整理者注:“‘櫌’,讀為‘擾’,《管子·地員》注:‘柔也?!盵6]128其說存疑,因“櫌”字不影響整體文意的理解,不作深究。方中強調(diào)用桑木作為炭火來烤牛肉,桑木是當時常用的燃料,蕭家草場漢簡遣策簡34有“桑薪三束”[6]142。古人常用桑木來煎藥,《本草綱目》卷三十六李時珍言:“煎藥用桑者,取其能利關(guān)節(jié),除風(fēng)寒濕痹諸痛也……又癰疽發(fā)背不起發(fā),或瘀肉不腐潰,及陰瘡、瘰疬、流注、臁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15]1389此外,桑木被認為是東方神木,具有驅(qū)鬼的作用。例如,睡虎地秦簡甲種《日書》簡32背壹/135反壹- 33背壹/134反壹:“人毋(無)故而鬼惑之,是□鬼,善戲人。以桑心為丈(杖),鬼來而(擊)之,畏死矣。”[20]又如,敦煌文獻P.2882:“三月上卯日,取桑皮向東者,煮取汁著戶上,辟(避)百鬼。”[21]《玉篇·刀部》:“剶,削也?!盵22]牛肉要切成如黑子大小,用桑木炭烤熱,再將烤熱的牛肉敷在黑子部位,牛肉冷卻后還需更換。這顯然是通過燒灼法令皮膚表層壞死,去除黑子。簡文中特別強調(diào)要注意掌握火候,不能使牛肉烤焦,否則溫度過高,導(dǎo)致皮膚嚴重燙傷,傷及真皮層,就會留下疤痕。這種牛肉燒灼法在后世流傳甚少,可能是其不易掌控,抑或是效果不佳。
古人認為形成黑痣的主要原因是人體氣血不足,風(fēng)邪搏于氣血。如唐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黑痣候”載:“黑痣者,風(fēng)邪搏于血氣,變化所生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瑕,若虛損,則黑痣變生。然黑痣者,是風(fēng)邪變其血氣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面及體生黑點為黑痣,亦云黑子。”[23]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黑素細胞位于皮膚表皮的基底層,黑痣的形成是因為黑素細胞局部聚集而成?,F(xiàn)代常用的祛痣方法有切除、化學(xué)腐蝕、燒灼、激光等,主要是讓有黑痣的皮膚表層壞死,經(jīng)過皮膚再生功能,令其恢復(fù)如常。雖然古人對痣的形成原因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有所偏差,但是在秦代就已掌握用化學(xué)腐蝕法和燒灼法去除黑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