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拜與祭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
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城隍廟?!俺勤颉币辉~源于古代的城墻和護城河,周朝時,除夕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城隍作為神,就是從此而來。這原是一種原始信仰的殘留。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絕大多數城市臨近水邊,水與城進一步結合,水神和庸神也合在一起了,它成為城池的城隍神。城隍是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能降雨,能止?jié)常€管領亡靈。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護衛(wèi)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神則是為國家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賢哲,他們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勛卓著,是備受百姓推崇愛戴的歷史人物。城隍信仰,寄托了人們對英雄圣賢的紀念與崇拜,深入民心。城隍既是人間正義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禍福的主宰者。
最早的城隍廟見于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后,城隍開始人格化,多將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玉,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叭焙妥蟆⒂邑┫嗥郊?,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guī)模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服制。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里,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