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民 王偉強
(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華俄僑特指20世紀上半葉存在于中國的俄國(蘇聯(lián))僑民,這些人集中于中國的哈爾濱、上海、天津等城市,人數(shù)眾多,并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生活社區(qū),且融入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之中。雖然在二戰(zhàn)結束后很多俄僑紛紛離去,結束了一段特殊歷史,但時至今日俄僑已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遺存。尤其在哈爾濱,我們仍然能夠充分感受到俄僑文化之于這座城市的深度影響。在華俄僑文化遺產擁有豐富的承載物,如建筑、飲食、服飾、語言、報刊、雜志、書籍等,有可移動物、不可移動物,有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有基礎性資料、研究性資料,等等,可謂形態(tài)多元。相應的,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態(tài)和方式也顯示出多元化,并形成多種路徑。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的經費投入、政策性保護,需要中俄雙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研究者們加大研究力度。目前,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正在進行之中,也在學界層面展開理論探討。在眾多保護理論和實踐中,基于圖書館視域所進行的保護工作路徑,是需要我們加以重視的,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既是立足于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也是立足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整體的。
圖書館資源的豐富性。所謂圖書館,“是對信息、知識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加工、整理、積聚、存貯、選擇、控制、轉化和傳遞,提供給一定社會讀者使用的信息系統(tǒng),也是文獻信息的存貯與傳遞中心?!币舱虼耍瑘D書館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既有印刷型、微縮型等實體文獻資源,又有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現(xiàn)代性圖書館資源,還有依托現(xiàn)代科學技術而建立起來的專題數(shù)據(jù)庫等特色信息資源。這些資源從整體上決定了相關資源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高邏輯起點,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中共中央編譯局圖書館張慧君編制的《俄僑在華出版的刊物目錄》便是依賴于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共中央編譯局圖書館、黑龍江大學圖書館等地的館藏刊物和資料,而北京圖書館所收藏的《滿洲書目》(東省文物研究會1927年俄文版)和中共中央編譯局圖書館收藏的《哈爾濱市內發(fā)行露文定期刊行物總目錄(自1927年1月1日至1935年12月31日)》(哈爾濱鐵路局北滿經濟調查所1936年8月內部出版)等材料,亦是這份目錄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來源之一。由此可見,圖書館路徑是當前解決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茖W研究依賴于圖書館資源,而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離開圖書館資源,保護工作自將面臨一定困難。
圖書館組織的專業(yè)性。圖書館的專業(yè)性自是明顯的,單就圖書來說,高等院校圖書館館藏便有著明確的教育性、學術性特色。而就資源配置來說,一般認為,“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各種設備、建筑結構、服務風格、管理方式等與圖書館有關的一切都屬于廣義的圖書館資源”,這些資源是其他部門所不具備的。作為一個組織機構的圖書館,其專業(yè)水準完全可以支撐起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中所涉及的高質量資源建設、精準化信息服務等相關工作。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很多圖書館更不斷著力構建具有現(xiàn)代意識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模式,突出專業(yè)化、智能化、特色化特點,逐步提高館藏資源的使用效益,尤其在數(shù)字化方面有著積極的主動意識,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自然得益于這種發(fā)展和進步??偠灾瑘D書館組織的專業(yè)性,將為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平臺建設、合作共享機制建設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可能。
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需要搶時間進行的工作。在華俄僑歷史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且很多資料所處位置分散,尤其非專業(yè)人士掌握過程中所造成的流失,都使得在華俄僑資料的保存成為一個大問題。很顯然,問題還在于人們的保護意識是不足的。距離感造成了陌生感,作為文化遺產的俄僑文化在新一代哈爾濱人、上海人那里已經很難被深刻感受得到,人們往往會通過建筑和飲食等方面去感知俄僑文化與哈爾濱、上海等大城市之間的深度關聯(lián)性,尤其是很多人對于這段歷史的興趣也往往是位于表層,所以很少會主動通過文獻資料去近距離接觸。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即便是研究層面的,“他們不了解俄僑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俄兩國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不了解俄僑文化遺產的歷史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意識不到保護哈爾濱俄僑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因此,主動地傳承與保護哈爾濱俄僑文化遺產的行為自然也就無從談起?!睂τ谏虾6韮S文化來說,亦存在如此問題。這更在一定層面激發(fā)出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問題,充滿急迫性。通過文獻資料,通過圖書館路徑實現(xiàn)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存效果的最大化,是目前最為快捷和有效的途徑。
這種快捷和有效性,還在于很多物質性的、可觸摸的文化遺產(如建筑形態(tài))的保護,需要法規(guī)、政策甚至經費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方面保護意識之增強和政策之傾斜,使得保護工作在時間上顯得相對漫長,涉及多重因素的協(xié)調與合作。最大限度地做好在華俄僑資料保存,圖書館方面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路徑選擇。而且,圖書館路徑不僅能夠實現(xiàn)保護,還會為使用者提供某種有用的需要,尤其是科學研究方面。
學者們的俄僑文化研究是對俄僑文化進行保護的一種方式。比如,齊齊哈爾大學的李延齡教授比較早地搜集到了大量在華俄僑作家的文學作品,并且出版有5卷本的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10卷本俄文版叢書。作品之外,還有刁紹華著《中國(哈爾濱—上海)俄僑作家文獻存目》、李興耕等著《風雨浮萍——俄國僑民在中國(1917—1945)》、石方等著《哈爾濱俄僑史》、汪之成著《上海俄僑史》、李萌著《缺失的一環(huán):在華俄國僑民文學》等著作,以及王騰飛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黑龍江俄僑美術研究》、王亞民的《20世紀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研究》、焦晨的《俄國僑民文學在哈爾濱(1920—1930)》、徐國紅的《在華俄僑文學生活(20至40年代)》等學位論文,都是在華俄僑文學研究的重要收獲。這些研究其實都在學理層面認定了在華俄僑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歷史意義,也從文學角度為我們梳理和規(guī)整了大量在華俄僑資料。
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主動、自覺、系統(tǒng)思考是在21世紀以來不斷出現(xiàn)的。比如,彭巍的《俄僑文化產生概況及其開發(fā)利用的思考》(《中外企業(yè)家》2010年第1期)、彭傳懷和李春艷的《加強哈爾濱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思考》(《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年第10期)、李春艷和彭傳杰的《加強黑龍江地區(qū)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的再思考》(《北方文物》2016年第2期)、鄒棟的《哈爾濱俄僑文化遺產開發(fā)與利用》(《農村科學實驗》2018年第3期)、楊廣雪等人的《哈爾濱俄僑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之策略》(《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年第10期)等文?!逗邶埥請蟆飞习l(fā)表了曾一智、劉澗南等人的關于哈爾濱俄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文章,其中劉澗南的《保護俄僑文檔就是保存歷史》一文建議將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的俄文檔案定名為“俄僑歷史文獻檔案”,簡稱“俄僑文檔”,對這部分屬于“俄僑文化遺存”中的正式出版物部分強調如下:“俄文老檔的歷史學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需要長期艱苦的工作,學術研究價值只有在資料被開發(fā)和有效利用的情況下才能顯露出來。為此需要省委省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在人力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建立省博物館和相關學術機構的聯(lián)合合作機制,這樣才有可能使這部分歷史資料真正得到利用。初步的工作應該是進行整理和編目,同時與世界同類館藏建立聯(lián)系,進行比較分析,逐步建立起合作機制?!蔽恼缕鋵嵰呀浻|及到了博物館(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整理問題,對資料性質的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夏巨嵐的《俄僑文獻的保護與開發(fā)》認為:“俄僑文獻的保護開發(fā),在中國圖書館界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文章分析了黑龍江省圖書館“俄僑文獻”研究存在的問題,并談到俄僑文獻研究工作的重點和方法、難點和創(chuàng)新,認為黑龍江省圖書館應該綜合運用歷史學、文獻學、文化學、文字學等多種方法,對這批文獻進行研究利用,使俄僑文獻成為黑龍江省圖書館深化服務與對外交流的信息通道。彭傳勇和石金煥的《民國時期哈爾濱俄僑學術活動的文化遺產》細致介紹了哈爾濱俄僑學術遺產在國內外的分布與收藏情況,認為“保護俄僑學術遺產的目的是能夠傳承歷史文化和用于學術研究”,中國在這方面不如西方做得好,且中國對于俄僑文獻“過度”保護,甚至連基本的閱讀都無法保證,造成中國學者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困難。文章強調:“首先應對外公開一部分文獻,保證最起碼的閱讀;其次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就是有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加大經費投入,盡快把俄僑學術文獻進行電子掃描,既可永久保護,又可向學者開放,當然學者利用(復印、拍照)應是有償?shù)??!蓖醮河⒌摹抖兰o上半葉黑龍江俄僑圖書文獻價值研究》(《智能城市》2016年第8期)簡要談到俄僑文獻在黑龍江的保存現(xiàn)狀,尤其是圖書館保存情況。李金濤的《國家圖書館館藏在華俄僑文獻調研與分析》一文極具參考價值,文章介紹了國家圖書館館藏在華俄僑文獻概況,分析了館藏俄僑圖書的特點并列舉特色文獻。在“在華俄僑文獻的保護與開發(fā)建議”部分提出建設性意見,認為:應開展全面普查,設立“俄僑文庫”專庫;編制《在華俄僑文獻全國總目》,補藏原缺文獻;建設全文數(shù)據(jù)庫,加強文獻整理研究。“國圖可以對海外存藏的在華俄僑文獻進行全面調研,將缺藏文獻以數(shù)字化方式回歸?!薄皣鴪D可以聯(lián)合其他文獻收藏單位共同申報民國時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爭取資金上的支持,并加強與具有俄語優(yōu)勢專業(y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人員交流、共同立項等方式,深度挖掘和揭示出在華俄僑文獻的內在價值?!鄙鲜鲞@些建議都是具有實踐可能性的。蔣三軍、包鴻梅和賈娟的《外僑舊文獻資源建設路徑研究——以哈爾濱俄僑文獻為例》在全面深入分析哈爾濱俄僑文獻源流、哈爾濱市方志館館藏現(xiàn)狀、學術參與情況等基礎上,建議圖書館藏機構加強自身建設、開展對外交流、進行學術研究、參與遺存保護。這是切實由圖書館角度對在華俄僑文獻進行保護提出一定建設性意見。金鳳和王文娟的《我國俄僑文獻收藏與資源建設路徑分析》全面分析了我國俄僑文獻的收藏情況和國內外學術研究狀況,指出俄僑文獻資源建設路徑:加強文獻保護,啟動文獻普查,建立俄僑文庫,實現(xiàn)資源共享,構建合作平臺,推進學術交流。關于俄僑文獻資源建設路徑的一些建議是具體的、細化的,如在俄僑文獻的保存保護方面,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專門保管俄僑文獻的恒溫恒濕書庫,避免因溫濕度等環(huán)境變化加速紙張老化,如黑龍江省圖書館已設立恒溫恒濕專庫保管建國前俄文文獻;二是加強對俄僑文獻的修復工作,主要是對紙張的脫酸處理和文獻的破損修復;三是實現(xiàn)俄僑文獻的縮微膠片制作和全文數(shù)字化再版,減少俄僑文獻的出庫頻率?!薄坝墒詹囟韮S文獻數(shù)量較大的圖書館完成館藏俄僑文獻的全文數(shù)字化掃描,其他館對比已數(shù)字化的俄僑文獻,將本館所獨有的文獻進行數(shù)字化,最終建立全國‘俄僑文庫’。這樣既節(jié)省了各收藏單位俄僑文獻數(shù)字化的時間,又避免了國家資源的重復浪費?!?/p>
目前來看,立足圖書館進行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問題的探討,已經出現(xiàn)一些中肯觀點,特別是在一些工作原則和處理態(tài)度上有了基本的思度和考量。學者們認識到了在華俄僑文化的價值,并闡釋了重要意義,強調了進行保護的必要性。但一些文章往往是立足于開放和利用的角度來談保護,而忽視了保護工作本身應該具備的公益性質。同時,哈爾濱(黑龍江)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談的多一些,而上海方面卻觸及較少,這是需要人們更多關注的,且要在學理層面加以探討。
平衡原則是指俄僑文化遺產空間內所形成的保護原則、保存方法、資源配置等方面各自應當具備的平衡關系以及諸方面之間應有的恰當?shù)钠胶怅P系,亦可指各保護階段或保護層次所達到的合理的循環(huán)流動性。
1.保護方式的平衡。在華俄僑文化遺產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保護方式的多樣性。單一保護方式無法達到保護體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和高效性。立足圖書館進行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既要有行政、法律、學術研究等外在手段,通過有效手段保障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合理運行,更要有調查、建檔、宣傳等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實踐效應促使保護動作趨向優(yōu)化配置。比如建檔環(huán)節(jié),可以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方式,實現(xiàn)現(xiàn)代存儲方式與傳統(tǒng)紙質媒介手段相結合。建檔還要實現(xiàn)物質化與非物質化相結合:搜集相關實物資料,制作口述史,建立資料館,同時輔以配套的數(shù)據(jù)庫。
2.區(qū)域和類型平衡。國家級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市縣級圖書館等位于不同等級和不同區(qū)域,在各自資源不平衡的情況下應該努力向趨于平衡的方向發(fā)展,即根據(jù)自身優(yōu)勢而顯示出自身資源建設的特色化。同時,因在華俄僑文化遺產在不同館藏資源中顯示出復雜特征,特別是在資源的類型和種類方面往往紛繁復雜,或者存在重復現(xiàn)象,這也會導致保護過程中出現(xiàn)不平衡現(xiàn)象,資源豐富的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方面就會顯得充實,相反就會顯得枯乏。因此,在類型方面要突出各自特色,而通過整體資源協(xié)調而最終實現(xiàn)類型平衡,避免資源重復、人力物力浪費。
類型平衡其實是強調避免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選擇性漠視行為的發(fā)生。類型平衡并不排斥類型趨同,不同區(qū)域會出現(xiàn)對同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行為,為避免同質化可以突出自身特色,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呈現(xiàn),更能展示該項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3.整體保護與優(yōu)先保護的平衡。整體保護是前提。整體保護是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式之一,也就是要保護在華俄僑文化遺產所擁有的全部內容和形式,從整體上對在華俄僑文化遺產進行多方位的綜合保護,在現(xiàn)有館藏資源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其時間向度和空間向度。優(yōu)先保護是保障。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局限和個別地方保護意識的弱化,整體保護在具體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有可能會存在落實難的問題。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不同類型,會有不同的承載樣式和不同的文化內涵,都是需要保護的,但在保持維度橫向鋪開和縱向擴展的同時更要體現(xiàn)特色優(yōu)先原則,突出主干突出精品,尤其要向瀕危項目傾斜。
同時,要注意到圖書館路徑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問題,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之間達到某種平衡,開發(fā)與利用之間亦達到某種平衡??梢哉f,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不可能有效實現(xiàn)原生靜態(tài)的保護,會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牽制。構建和諧的外部環(huán)境才能實現(xiàn)內外部力量的雙重驅動,在華俄僑文化遺產才能在文化多樣化的前提下進一步獲得生存的可能。
1.創(chuàng)新是立足圖書館實現(xiàn)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動力。在新時代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蛘哒f,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的主旋律。通過創(chuàng)新而驅動發(fā)展,突出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全面創(chuàng)新,對于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新時代戰(zhàn)略發(fā)展中,各行各業(yè)都要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需要,如果說發(fā)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而在新時代精神規(guī)約下,發(fā)展必須是科學發(fā)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對于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來說,創(chuàng)新也是相關工作的重要動力,推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鍛造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2.創(chuàng)新不只是技術創(chuàng)新,還應是工作實踐之方式、對待問題之方法的創(chuàng)新。技術上當然是要創(chuàng)新的,且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在俄僑資料的整理和研究中,不管是“文庫”的建立,還是編目、檢索等方面都是需要數(shù)字化技術的支撐的,而這種支撐已被人們所關注到,并加以討論,這里不再贅述。我們要強調的是,立足圖書館進行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創(chuàng)新不應只是停留于技術層面,還在于我們的思維如何超越技術層面而從感性認知進入理性認知層面。比如工作方式,如果只是一味的從文字錄入、資料歸檔,抑或圖片采集、數(shù)據(jù)庫建設等等方面來思考問題,恐怕這樣只能是做著慣性的重復工作,在工作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夠不斷以新的方式或者更為合理的方式加以解決,這才是創(chuàng)新思維應該秉承的理念。這種研究式的工作方式,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斷調整思路、修正工作方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這種研究式的工作方式,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斷通過工作思路的調整而達到一種反思狀態(tài)。比如,眾多層面的圖書館的良性合作便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合作過程中怎樣更好地達到恰切的資源融合和資源協(xié)調狀態(tài),在強調合作的同時更為重視合作的方式方法,這便是一種反思狀態(tài)。
3.創(chuàng)新不是暫時的,而是一項需要長久堅持的工作原則。一方面,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長期過程,且需要多方資源與力量的協(xié)調,在這個過程中落實創(chuàng)新原則將是一個必然長期的任務。一方面,圖書館路徑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或者相關資源不斷更新,都決定了這項原則的長期性和持久性。數(shù)字化平臺往往是比較容易建設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搭建更為便利的工作平臺甚至機制平臺,這便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的常態(tài)化。特別是在成型資源的利用或使用方面,更需要堅持創(chuàng)新意識,解決難點問題。
1.共享原則首先應該不是排斥功利性的。為了實現(xiàn)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需要在很多層面很多角度做出非常多的努力的,需要大量的投入。投入的同時也便需要產出,而圖書館工作本身也需要維持基本的運轉和平衡。所以,立足圖書館進行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當然要實現(xiàn)資源的公共性,但其功用目的也是無法避免的。要在達到基本投入回流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公共性。所以,共享原則是不應該排斥功利性,起碼在工作之初一段時間是這樣的。
2.共享原則是指向最終環(huán)節(jié)而實現(xiàn)最終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不是一味地讓人們無償?shù)毓蚕硪呀浗ǔ傻馁Y源,而是強調資源平臺一旦建設而成,就應該在一定層面遵循這種工作意識。即使目前是需要較大費用或者一定費用的,公共性意識也應該是一種潛在意識,也就是起碼在意識中應該有一種公共的趨向,或者階段性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趨勢。圖書館的公共屬性決定了館藏在華俄僑文化資源的性質,這些文化資源本身便不只是被一些人所獨占,它們應該是屬于社會的,或者成為公共空間中人們共同的文化消費品??梢哉f,圖書館路徑是保護路徑,而非阻塞路徑。
3.共享原則要求做到共享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要考慮國際之間的交流,如何實現(xiàn)與相關國家之間的資源共享,特別是在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過程中怎么達到這種共享,是工作人員需要建構的意識。其次,在俄僑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要考慮到最終的使用情況。比如掃描材料時要考慮到研究情況,紙質書籍要考慮頁碼等信息。再次,共享意識是為了規(guī)避保守意識。有些部門為了減少出庫率,而將在華俄僑資料長久封存。針對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建設電子資源庫的同時,也要建立副本掃描版,實現(xiàn)借閱與網(wǎng)絡化相并行,而非簡單化的“關門”處理,這才是共享原則的真正初衷。最后,研究者也要培養(yǎng)共享意識,將自身所掌握的資源拿出來為大家所共同使用,避免小圈子思維,把資源攥死。各方面都從對文化遺產保護有利的角度思考問題,才會比較好地完成這項工作,使得在華俄僑文化成為遺產的同時也會鮮活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總而言之,“在華俄僑文獻是特定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文化產物,這些文獻對于研究民國時期俄僑居住地區(qū)的歷史、中俄關系乃至東北亞國際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同時,這些文獻在中俄百年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其不僅是俄羅斯人民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币虼?,圖書館視域下的在華俄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情。理性化地探索和挖掘在華俄僑文化遺產的自身魅力,通過圖書館路徑實現(xiàn)保護,并在保護繼承的同時不斷實現(xiàn)文化遺產的豐富和發(fā)展,尤其是為研究界的學者們開展有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多方形成合力,并且實現(xiàn)制度化、法制化,最終成為一個多方關心的話題,最終實現(xiàn)保護路徑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