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裴氏家族是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不僅家門顯達,更是賢能輩出,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綜觀裴氏家族松柏常青的根源,在于其家風嚴謹,以“孝”定基,以及詩書傳家的文化脈絡。本文通過探求裴氏家族長盛不衰的緣由,尋求家風的當代價值,為現(xiàn)代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理論傳承。
【關鍵詞】 裴氏家族;家風;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B8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0-0077-02
基金項目: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裴氏家訓以〈詩〉論“孝”的社會治理功能研究》(課題編號:2020YY282)。
聞喜裴氏發(fā)祥于山西聞喜縣裴柏村,為三晉望族,在我國歷史上聲名顯赫、歷久彌堅。裴氏家族僅在唐朝就有34人做宰相,32人出任將軍,這在中外歷史上都屬奇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曾說:“觀裴氏之興,唐存亡之亦略可見矣?!笨梢韵胂螽斈昱崾弦婚T的顯赫地位。裴氏家族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松柏常青,除了時代造就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其嚴謹端正的家風與其嚴格的家訓。
一、裴氏家族簡介
關于河東裴氏的家族淵源,在《新唐書》卷71上《宰相世系一》上中有詳細的記載:
裴氏出自風姓。顓頊裔孫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賜姓贏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孫曰仲衍,仲衍四世孫曰軒,軒生潏,潏生飛廉,飛廉生惡來,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周孝王使養(yǎng)馬汧、渭之間,以馬藩息,封之于秦,為附庸,使續(xù)贏氏,號曰秦贏。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xiāng),因以為氏,今聞喜(非邑)城是也。六世孫陵,當周僖王之時,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為裴。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裴氏家族的歷史淵源,其先祖是秦公子贏鍼,其中一個分支遷徙到山西聞喜定居下來。西晉時期,是河東裴氏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期,主要人物有裴秀、裴頒、裴楷等。隋唐時期,河東裴氏迎來了家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家族成員在唐代政壇大放異彩,政治地位顯赫,唐王朝的十七任宰相都出自該家族,是歷史上著名的名門望族。
二、裴氏家族興盛的根源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裴氏家族形成了嚴謹?shù)募绎L,傳承后人。綜觀裴氏家風,主要包括:
(一)儒學傳統(tǒng)。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學問,成為中國古代士人研習的主要目標。同時,儒學也成為豪門氏族研習的最主要學問。實際上,儒學在傳播初期,主要通過家族、講學的方式傳承,逐漸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裴氏家族作為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豪門大族,以儒學為宗,成為儒學的傳承者與傳播者。河東裴氏子弟自小都深諳儒學,養(yǎng)成了好學、鉆研的學風。裴秀,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著有《禹貢地域圖》,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而他“儒學洽聞”;裴松之,劉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注》,他儒學精深,八歲時就通曉了《論語》《毛詩》;裴骃,繼承父親裴松之家學,著有《史記集解》,成為現(xiàn)存最早的《史記》注本。在歷史的脈絡中,裴氏子弟以儒學為宗,不斷積累,不斷學習,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進階之路,具有極高的政治熱情和治世情懷,不斷勸勉,在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并確立了以儒治家的家風。正是因為裴氏家族以儒治家,河東裴氏家族才能夠綿延不斷,才能夠確立家族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二)以孝定基。孝道是儒家的基本倫理道德規(guī)范,也是最早產(chǎn)生的倫理范疇。孝倫理最早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伴隨著尊老、尚齒觀念和祖先崇拜而產(chǎn)生。在私有制產(chǎn)生之前的氏族社會,氏族內部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關系。出于生存和繁衍種族的需要,尊老、尚齒就成為了除禁忌和崇拜之外的重要準則,一方面保存氏族實力,另一方面,用于調節(jié)氏族內部各成員之間的關系。私有制產(chǎn)生后,宗族及個體家庭成為了社會存在的基本單元,尊老、尚齒觀念由氏族生活中的原有的寬泛意識具體化為宗族及個體家庭內部,用于處理特定的倫理關系的特殊意識,這些逐漸演化為最初的“孝”觀念。另外,“孝”觀念的產(chǎn)生還與宗法制度有著密切關系。在宗法制度下,血緣的傳承不僅僅是種族的繁衍,而且衍化為宗族內部的“心理—情感”的特征,成為有共同文化特質的共同體,也成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有力工具。裴氏家族更是以“孝”定基,儒學傳家,實現(xiàn)了家族的賡續(xù)傳遞。裴衍,北魏將領,學識優(yōu)秀,事親至孝;裴宣,北魏時期大臣,“少孤,事母兄以孝友稱”。因為其心良善,故用心安撫羌族和氐族,深得人心。裴之禮,“母憂居喪,唯食麥飯”……在史書中,裴氏家族以“孝”聞名的事跡,數(shù)不勝數(shù)。對于孝悌的重視,說明河東裴氏家族認同并遵守儒家的倫理秩序,并通過“孝”來維持家族尊卑有序的倫理秩序。正如《禮記·大傳》中所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
(三)崇尚勤儉。一個家族要想傳承久遠,保持門風長期不墜,除了家族子弟必須保持高度的文化水平、品格修養(yǎng)之外,還需要整個家族形成勤儉持家、戒奢尚儉的優(yōu)良家風。河東裴氏也深諳此理,對家族子弟的培養(yǎng)也極為重視。
裴潛,字文行,曹魏時期重要的大臣。曹操平定荊州時,裴潛歸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軍參謀,幫助曹操安定北方邊境,使老百姓心歸魏室。曹丕繼位之后,他不斷向朝廷推薦各種人才,掌管田糧,晉封關內侯。魏明帝時出任尚書,后晉封清陽亭侯。裴潛不以高門取士,任用人才注重品德與能力,量才任官,深受時人敬重。裴潛持家克勤克儉,為官也清廉剛正。《三國志》記載,“為之官,不將妻子。妻子貧乏,織藜芘以自供”。臨死前,他還留下遺言,命家人從儉辦喪事,因此墳墓中只置辦了一個座位和幾件瓦器,其余一無所有。裴潛,作為河東裴氏走出去的高官,厲行節(jié)儉,讓人動容。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克勤克儉,成為一種門風,在裴氏后人身上傳承下來,也成為裴氏長盛不衰的原因。裴氏家族重視家風培育已經(jīng)形成一種自覺,他們不僅以身作則,重視教育后代子弟,而且把歷代族人的家教語錄記載下來,匯成《裴氏家訓》,讓后代子孫引以教誨,垂范后世?!杜崾霞矣枴返谄邨l就云,“勤能補拙,儉以養(yǎng)廉”,可見,裴氏家族對于勤儉的重視。正是因為后代族人以《裴氏家訓》作為教育子弟、規(guī)范家族的尺戒,裴氏家族才得以在歷史上源遠流長。他的家風到今天,對后人都有啟發(fā)教育作用。
三、裴氏家風的當代啟示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家風如此重要,它承繼了中國古代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不僅在古代影響著每一個士人,而且對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孝”為核心的價值觀。裴氏家風,以及裴氏家風具體的踐行者《裴氏家訓》,都倡導以“孝”為核心,協(xié)調家族內部的關系,個人與國家、朝廷的關系。裴氏家訓明確規(guī)定“謹慎節(jié)用,明刊《孝經(jīng)》”,而且前兩條就是“敬奉祖先”“孝順父母”,強調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是家族的權威,子女敬愛父母,以父母為尊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缎⒔?jīng)》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惫湃藦摹熬印薄梆B(yǎng)”“病”“喪”“祭”五個方面關愛父母,指出一條孝敬父母的踐行之路,作為現(xiàn)代人,應從平時起居、康養(yǎng)父母、生病時的關懷、父母過世的哀情、以及每年清明的祭典,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與敬意。以裴氏家風為代表的傳統(tǒng)社會,以“孝”為核心,《孝經(jīng)·紀孝行》章云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這段話明確表達了古代傳統(tǒng)社會“修齊治平”的實踐路徑,即士人通過治家,進而治理國家的儒家入世路徑。同時,這段話也表明孝道即臣道,家庭治理好才能治理好國家,家國同構,家國同治,在倡導孝行的過程中,規(guī)范國家的價值觀,即形成以“孝”為核心的社會道德觀,“教民親愛, 莫善于孝。 教民禮順, 莫善于悌。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安上治民, 莫善于禮?!?教民孝悌禮樂,社會就會和諧。在今天,積極倡導“百善孝為先”,通過營造家庭內部的孝養(yǎng)、溫情的親子關系,來營造社會和諧、尊老的敬老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二)協(xié)調社會的群體關系?!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言:“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①,點明了中國古代士人入世的途徑,即首先在自己的家族內部侍奉好雙親,才有可能在朝廷上效力國家,而士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在于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所以,中國傳統(tǒng)社會,孝道并不僅是個人對于父母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更上升到社會倫理高度,成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價值基礎。孝道思想對于當今社會的價值和意義,還體現(xiàn)在“忠”上,即首先要忠于國家,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甘于奉獻、勇于獻身;其次,忠于人民、忠于職業(yè),以人民利益為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自己本職工為依托,毫無保留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孝”倫理為和諧解決人與社會、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指明了途徑,起到了協(xié)調社會群體關系的作用。裴氏家風是指導裴氏家族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其不僅是自家庭院之內的事,而且關聯(lián)著整個天下,雖距今已有千年,仍值得今天借鑒與參考。
注釋:
①胡平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jīng)》,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21頁。
參考文獻:
[1]李敬峰.《豐川家訓》的當代價值[N].光明日報,2019-10-12(11).
[2]馮靜武.為學為人為官——李光地的家規(guī)、家訓及當代啟示[N].光明日報,2019-06-01.
[3]梁靜.中古“河東三姓”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
[4]邰三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東裴氏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張安琪,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太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經(jīng)典的外傳,中國經(jīng)典的當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