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
求富的欲望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天性和生存的本能。請看鄧小平的一句話:讓“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突然變?yōu)樽尅耙徊糠秩讼雀黄饋怼?,這是誰改的?真實情況是經過廣大群眾、干部之口改過來的,并未經過誰的同意或授意??梢娙酥煨浴⒈灸芤笾畯?、之盛。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不但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且還要全民共同富裕;那么有兩個范疇不能繞過:一為市場,一為資本。
為什么計劃經濟實行幾十年,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短缺經濟、買方市場?一方面,優(yōu)先發(fā)展的重工業(yè)總無人能治好它的投資饑渴癥,我們并不短缺生產鏈條的上游產品、中游產品,因為中間產品向終端產品的轉化率很低,所以浪費極大。另一方面,與人們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品市場卻十分緊張,由于重工業(yè)沒有很好地為農業(yè)和輕紡工業(yè)銜接、配套、服務,所以消費市場的終端產品嚴重不足,以至于人民手中有錢,卻要用各種票證壓制人民的需求。幾十年高積累、低消費,強生產、弱需求的經濟,怎么能讓人民富裕呢?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一場矛盾終于在1984年底至1985年發(fā)生了一次激烈碰撞。
1985年元旦剛過,國務院接到緊急報告,1984年新發(fā)鈔票260億元,比原計劃的80億元多了兩倍多。一幅經濟緊張的圖像擺在國家面前,因為這一切都違反了貨幣流通量和商品可供量的平衡、產銷平衡、物資平衡、財政收支平衡的計劃經濟天條。有關方面擔心是否會發(fā)生擠兌搶購?是否要出售黃金加以應對?是否要進口高檔商品回籠貨幣?工資和經濟效益能否再掛鉤?要不要開征個人所得稅?
但細細分析起來,這些顧慮都是不成問題的。鈔票發(fā)多了,第一是由于農副產品收購量增加,多投放100億元,這是大利好呀!第二是由于農村信貸過猛,因為農民搞起了多種經營,甚至辦起了社隊企業(yè),這也是好事呀!貸款多少?且估計50億元吧!第三是由于這一年外資引進27億美元(當年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換2.9元人民幣),核計外匯占款約79億元。三者合計229億元,余下只有32億元,這些錢才是多發(fā)的獎金。但由于實行了工資和經濟效益掛鉤,江蘇、廣東、福建及全國的建筑業(yè)、石油業(yè)和首鋼等大型企業(yè)分別實行了不同的利潤包干制度,這是勞動者多勞多得,應得的獎金,還有一部分落實政策的費用,都應從32億元中扣除。估算一下吧,多發(fā)的鈔票可能也就10多億元。當年的物價指數上升也就是2.8%,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8.8%,1986年的物價指數下降到6%。計劃經濟考慮了多種平衡,唯有對生產力和購買力的平衡沒有全面考慮。有的領導認為,改革不能收,超發(fā)獎金固然不好,但這筆錢不是浪費,更不是貪污,而是流向了民間內需,流向了消費市場,不應過分憂慮。我認為,這是商品經濟打破計劃經濟束縛的一次具體博弈,其中的經驗、教訓是非常深刻的。同時也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生產飛速增長、商品逐漸豐富、人民購買力增強的一條正確道路。
計劃經濟時代,除去農民集體的土地、山林、水面,所有資源都是國家所有,國家利用其資源可以開礦、建廠,興辦的工商企業(yè)都叫國營企業(yè)。一般百姓是不能經商辦企業(yè)的。改革開放打破的第一個禁區(qū),就是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土地交給農戶經營,統(tǒng)分合作經營。打破的第二個禁區(qū),就是國家資源,也就是全民的資源可以向全民開放。尋常百姓都可以開辦自己的企業(yè)、公司。這樣,中國就出現了國營企業(yè)資本、外國企業(yè)資本、民間資本共存的局面。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沒有外國資本和民間資本,只有國家資本。當時也諱言“資本”二字。只有在公私合營的企業(yè)中,才有資本的概念,如公股和私股。其實,資本只是特定歷史階段中,經濟學上出現的一則經濟范疇,它的抽象概念就是能帶來價值增量的本金和相應財產的總和。成熟的社會主義也應有一套自己的經濟學的科學范疇,但是中國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不可能馬上就有一套成熟的經濟學范疇,進行商品、市場、資本的運行。沒有成熟的理論范疇,也不能生造一套理論范疇與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學百分百的對立。
貸款人在中國農業(yè)銀行延邊州分行辦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圖/新華
張聞天同志在“廬山會議”以后,在社科院經濟所將一種理論研究的文字形于筆端。他認為:“如何對《資本論》的范疇加以改造和繼承。對《資本論》的范疇不要硬套,但應該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這方面的遺產?!薄爸灰f明《資本論》的范疇在社會主義起了根本的質的變化以后,這些范疇的充分運用,不但無害,而且有利。”這種思想若能實現,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和前提:執(zhí)政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宗旨、方向絕不能動搖,并無時無刻地都要和黨的蛻變現象做斗爭。資本不是政治,但它可以滲透政治;資本也不必然使人腐敗,但它可誘人腐敗。又何必非把“資本”說為“資金”,“商品”說成“產品”,“利潤”說成“盈利”,“工資”說成“勞動收入”,“必要勞動”說成是“為自己的勞動”,“剩余勞動”說成是“為社會勞動”。這種回避的態(tài)度,并不過硬,也不科學。
現在政府已開始從經營管理國有企業(yè)的功能向經營管理國有資本轉換,民有資本也大大擴展了。資本的逐利作用是天然的,總不能認為國有的資本就是善,民有的資本就是惡,資本本無善惡,中國法律從未做出這種區(qū)分,民營經濟是人民經濟的一部分,唯在黨和政府馭之而已。
中國的共同富裕毫無問題建筑在三次分配的基礎之上,但也需要多種輔助行動的參與。1994年4月,劉永好等十位民營企業(yè)家發(fā)起了扶貧助困的“光彩事業(yè)”。這種扶貧助困的活動,不是無償的捐助,而是企業(yè)家有了一定充裕的資本以后,去貧困地區(qū)開發(fā)資源、興辦企業(yè)、培訓人才、參與各種有償服務。他們還為“光彩事業(yè)”這種開發(fā)式扶貧工作賦予了“共求發(fā)展、共創(chuàng)利潤、共謀利益、共享文明安樂”的意義。
這項事業(y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全國工商聯參與了全部的醞釀發(fā)起工作,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為此活動題詞,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接見參加光彩事業(yè)的企業(yè)家和中國光彩事業(yè)促進會的成員,有的省委領導主動參加省里的“光彩事業(yè)”活動,并發(fā)表鼓勵性講話。黨的十八大以后,“光彩事業(yè)”踐行的“義利兼容”的思想還被帶進中央,寫入中央文件,也是我未曾想到的。
目前,這項工作還在發(fā)展,規(guī)模比以前更大了,盡管上世紀這項工作的許多地方仍有敗筆,很多工作并不理想。政府在對國民收入進行第二次分配和進行第三次分配之間,是否存在著2.5形態(tài)的分配呢?民營企業(yè)在這兩者之間,開展開發(fā)性的扶貧工作面空間很大,形式很多。作為國企、央企中的全民資產部分,所有者權益部分倒不需要過分強調捐獻舉動,因為其捐助的錢財本身就是全民資產利潤,就是國家的錢。
如何吸引有條件的民營企業(yè)家,用自己企業(yè)的錢,自覺自愿地投身于“共同富裕”的事業(yè)中,而不是又來一次平均主義的大分配,這也是社會主義中,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希望得到政府支持。
(編輯:何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