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
做植物科普,我是認真的。比如寫“人面子”前,把它摘下來,按攻略腌制;寫“酸豆”時,買回各種口味嘗嘗……各種折騰,只為獲得最直接的感受。這次,又來“搞事”了,我用“香露兜”做成了千層糕,賣相清麗,味道也是“杠杠的”。
香露兜是露兜樹科、露兜樹屬草本植物,多見于熱帶潮濕酸性土壤。原產地為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盛產于馬來西亞,我國云南西雙版納、海南、廣東等地也有栽培。
因其葉片帶有芳香氣味,故得名“香露兜”。在東南亞,香露兜叫做“pandanleaf”,音譯過來就是“斑斕葉”或“班蘭葉”“板蘭香”,在我國,也把它叫做“香蘭葉”“七葉蘭”??蓜e被它名字帶偏了,它可不是蘭花。
我與“香露兜”的緣分始于2019年5月25日。那天,我跟幾個小伙伴去了中山的崖口村,那是一個神奇的小村落,風景宜人,美食也琳瑯滿目,格外誘人。在祠堂門口賣小吃的攤位前,我被一股濃濃的糯米香味所誘惑,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道綠色的涼粉,掛名“綠冰粉”,趕緊買來嘗嘗。當一小塊綠色涼粉滑入口中,頓時明白了什么叫“甜而不膩、入口即化”,那股糯米香味,更是久久在味蕾中停留。尤其在加上椰汁和紅豆后,那味道簡直美得不要不要的。如此美味的食物我必須弄清楚它的科、屬、種才行。阿姨被我糾纏不過,就說它是香蘭做的,可這種名字明顯干擾定種。好友無雙替我解開了謎底,原來它叫“斑斕葉”,官方名字是“香露兜”,是一種可做成各種美食的植物。
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久后去了西雙版納南藥園,那里種了一些當?shù)厮幨硟捎玫闹参?,沒想到其中就有香露兜!細細觀察,見香露兜地上莖分枝,有氣生根,葉長劍形,長約30厘米,寬約1.5厘米,葉緣偶具微刺,葉尖刺稍密,葉背面先端有微刺,葉鞘有窄白膜。園方還對它的藥食兩用特性進行了介紹,說香露兜在傣醫(yī)中“以全草、根入藥,可除風通血、開竅、養(yǎng)顏潤膚等;葉片含有特殊的糯米香味,可磨碎加入米中蒸食,做糕點和甜品配料,也可代茶泡水飲用,清甜爽口”。據(jù)說這家伙還有個有趣的點,就是幾乎沒人見過它開花。據(jù)科學家們推斷,因為它身處熱帶,又長滿氣生根,很容易通過插枝、插根的方式進行營養(yǎng)繁殖。日子久了,這“寵物”漸漸地失去了野性,忘記了有性繁殖的“技能”,隨著野外種群漸漸消失,便成了一種不會“生娃”的農作物。
如今,香露兜已在東南亞各國和我國海南得以廣泛種植,人們把新鮮的香露兜葉放進燉煮的菜品中,或用來包裹肉類食物進行烹調,肉香混合著清新的葉香,味道相當誘人。香露兜的葉片還可以打成汁液添加在甜點中,將其染成迷人的綠色并增加獨特香味,許多東南亞糕點就是香露兜的香味與椰漿的完美結合。
如此美味,豈能放過?兼具美食博主“體質”的我,嘗試自制“香露兜椰汁千層糕”,結果當然是“不負美食不負卿”,有顏值,有口感,很受家人好評!
原料
香露兜250克,馬蹄粉250克,椰漿400毫升,白糖180克,牛奶500毫升。
做法
?香露兜的葉片清洗干凈,用剪刀剪碎,煮一鍋水,水開后把葉片倒入,煮1分鐘后撈出,過一下冷水;把葉片放入榨汁機,倒入少許清水榨汁,用過濾網濾出汁;此時別放太多水,因為這一步驟與后面的成型關系最大;
?將牛奶、椰漿混合后攪拌,加入白糖、馬蹄粉,邊加邊攪拌,過濾;將粉漿按5:4或4:3的比例分為大、小兩碗,小碗內加入香露兜汁,攪成均勻的綠色粉漿,使兩碗的量大致相同;
?鍋內倒入水,水開后,取一底部干燥的平底容器置于籠上,從綠色粉漿中取150毫升倒入容器,大火蒸3分鐘左右至粉漿固化(時間取決于每份粉漿的量),以不黏筷子為熟;從白色粉漿中取150毫升倒入,繼續(xù)蒸3分鐘左右;以此類推,第三層綠色、第四層白色……依次蒸熟,層數(shù)依個人喜好,以單數(shù)為宜,這樣最底和最面層都為綠色。
以上工序完成后,關火,冷卻,切分,即成。
小貼士
全程大火,中途不可以加冷水,保證每層固化。若追求完美,可以用電子秤平分,把總量除以打算做的層數(shù),做出來的千層糕厚度均勻,賣相可以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