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告
有人喜歡牡丹的富貴,有人喜歡玫瑰的芬芳,有人喜歡蓮花的清雅,有人喜歡梅花的傲骨,而我卻十分喜愛君子蘭樸實無華的品質和它那謙謙君子的風范。
幾年前,大哥從廣州來到上海與朋友合作開了一家公司,新辦公室就在陸家嘴的一座寫字樓上。喬遷之際,我想送他一件禮物。妻子提議送鮮花,我覺得非常好,但轉念一想還不如送一盆活的花,四季常青,長開不謝,預祝大哥在上海的創(chuàng)業(yè)能開出絢麗的花朵。
于是,專門去了花鳥市場。面對數(shù)百種姹紫嫣紅、嬌艷欲滴的鮮花,我和妻子轉了好大一圈都不知如何選擇。后來,在一個老人擺的地攤前發(fā)現(xiàn)了十多棵沒有盆栽的葉質皮革狀、色澤墨綠、形態(tài)端正大方的花草,便有點喜歡。問是什么花?老人說是君子蘭,別名劍葉石蒜,屬于多年生常綠草本,四月間開花。
憑這君子蘭的花名,就讓我們決定買下它。謙謙君子,溫文爾雅。在我心目中,大哥的品格不正和這種花很相似嗎?我又買了一只花盆和一個花架,還詢問了老人相關養(yǎng)護知識。第二天便送到了大哥辦公室,再三地叮囑秘書小姐如何澆水。后來,又去看過幾次那盆花,長得很好??墒前肽旰蟠蟾绫煌馀芍练止荆x開了上海。我一直惦記著那盆君子蘭,打電話問秘書小姐,她說忘記澆水已經(jīng)枯死了。我和妻子心里難過了好一陣子。
去年元旦,我們終于結束了租房生活搬進了新居。那天,我和妻子坐在屬于自己的明亮觀景陽臺上,心情激動地享受著正午陽光。當我們看到窗外那一大片春意盎然的綠地時,竟然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去買盆君子蘭吧。”
新居的陽臺上多出兩盆君子蘭。一株葉片寬大,長而彎曲。另一株葉片稍窄,尖而直立。君子蘭喜暖、畏寒,適合生長在濕潤、通風、涼爽的環(huán)境里。春秋兩季是它的生長旺盛期,要勤澆水,施肥時做到“薄肥勤施”,切忌太濃。冬季少澆水,夏季一天澆水兩次,冬夏兩季都要控制施肥。為了養(yǎng)好這兩盆君子蘭,我經(jīng)常去花市請教養(yǎng)花人,儼然成了養(yǎng)花能手。
君子蘭在陽臺上越發(fā)翠綠光潔起來。一個多月之后,兩盆花都長出了兩片新葉子。新葉像初生的嬰兒,嫩嫩的、薄薄的,色澤淺淡,頭部圓潤。經(jīng)過三四周的生長,竟然后來居上,超過其他葉子的長度,顯得格外挺拔俊秀。
碧綠的君子蘭,使我的屋子充滿了生氣。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要坐下來靜靜地欣賞好長一段時間。盡管它們沒有鮮艷的色彩和迷人的香氣,可是它們樸素的外表卻透露出生命的活力和成長的快樂。與它們久久地對視,可以使你的心安靜下來,一時間忘卻了所有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以及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名利和虛榮。面對這兩株小小的花草,你會覺得還有什么比健康、快樂地活著更重要、更欣慰呢?
令人興奮的是,我的君子蘭經(jīng)過一年多的成長,今年4月初,均從葉片正中抽出了十二朵花蕾,于前幾日全部綻放。花呈橙紅色喇叭狀,鮮艷奪目。遠遠望去,不驕不媚,不妖不俗,花紅葉綠,亭亭玉立,真正無愧于花中君子的美譽。
我還從書本上了解到,君子蘭光合作用形成的氧氣夜間才釋放出來,而且它會發(fā)出特有的色彩波長,夜間放在室內能治療人類的支氣管炎、潰瘍病、腫瘤、眼病、糖尿病等。這不禁令我為這小小的綠色生靈嘖嘖贊嘆的同時,也更加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的難能可貴及深遠意義了。
人生如蘭。假如我們周圍珍惜生命、關愛自然的謙謙君子越來越多起來,那么共建小康社會、共創(chuàng)美好家園的中國夢愿景還會遙遠嗎?
渡口
家在長江上的一座江心島上。說是島,其實是江水夾帶著泥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直下,經(jīng)過萬里征程的九曲婉轉,緩緩前行沉淀堆積而成的沙洲。
沙洲像是漂浮在長江之上的一葉扁舟,四面環(huán)水,與世隔絕,仿佛洪荒初開被人世遺忘了的一小片凈土。洲上,芳草萋萋,蘆葦深深,水鳥云集。不知從何時起,洲上開始有了人類的足跡。人們開荒為田,累土成屋,生兒育女,逐漸蔓延至沙洲的每一個角落。于是,有了六個村子萬余人口。有了人,沙洲上的農作物便要運到對岸的城里,交換成形形色色的商品帶回洲上,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渡口。
自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第一次進城就對渡口有了特殊的感情。渡口,讓我走進了城里的大千世界,汽車、樓房、商店、飯館,還有衣著鮮艷、自信十足的城里人,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幼小的心靈產(chǎn)生了巨大的激動和無限的向往。
我記事那會兒人們稱渡口為船舶站,現(xiàn)在還是這個名字。船舶站在臨江大壩上,只有一棟四間的青磚黑瓦房子。兩頭兩小間是船員的辦公室,中間一大間是候船室,另外一間是倉庫。通常我們等船站在江邊,很少有人進候船室,只有下雨和冬天起大風時才進屋。
渡口最早只有一條很小的渡船。船艙是鐵皮包的,平頂。艙內只容得下二十幾個乘客,平頂上能站人,放自行車。一次過江,最多也只能三四十個人的樣子。開船時,船身搖搖晃晃,顛簸得很厲害。遇到大霧和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便要封江停航,有時一連數(shù)天不能通航,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這使我很小的時候就對“隔山容易隔水難”這句古話有了深刻的體會。所以,我們沙洲長期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和落后的生活狀態(tài),可能最終都要罪責于斯。人們對渡口的抱怨之情,自然也是根深蒂固的。
20世紀80年代末,對于沙洲人來說,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船舶站擁有了一艘可以載汽車的輪渡。我想,要是有人撰寫《沙洲志》的話,無論從何時起,無論是哪一次事件,都不能與渡口的這次巨大變革相提并論。渡口,第一次讓四個輪子的汽車從城里開進了沙洲;第一次風雨無阻結束了沙洲封航的歷史;第一次讓我們這些在城里讀高中的學生朝出暮歸,不再因為昂貴的住校費用而遭受輟學的厄運。也就是從那時起,我的內心產(chǎn)生了深厚的渡口情結。
每天天不亮,我就騎著自行車趕到渡口過江上學,天黑后又匆匆趕最后一班輪渡船回家。冬天乘船,江風吹在臉上,刀割一樣的痛。夏天乘船,輪渡甲板上被太陽曬得足有40多攝氏度,蒸得人汗流浹背……可我從來沒有感到一丁點的苦。相反,每天推著自行車,上船時心里有種說不出來的愉快,對于一個沙洲上的農民孩子來說,渡口通向學校,也通向美好的城市和幸福的未來。那是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們,永遠也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比起代代守望在農田里的父輩們,我已經(jīng)無比的幸運和無限的幸福了。
真的,一個農民的兒子,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也許并不高,但是他們對理想的追求總是孜孜不倦、不辭勞苦的。在城市艱難的人生跋涉日子里,每當我想松懈偷懶時,只要想到在農村貧瘠的土地上,曲身躬耕的父輩以及那一雙雙因為生活艱辛而熬紅的、充滿期望的目光,便會如坐針氈,更加發(fā)奮圖強起來。
我要感謝渡口,它承載著我,把我推向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大都市。
邊緣
我自認居住在城市恰到好處的位置。
對于市中心的人來說,我住的有些偏遠,對于市郊的人來說,我卻又屬于市區(qū)。我喜歡這種恰當?shù)某鞘芯幼顟B(tài),既不必受市區(qū)人流喧囂和車流擁擠之苦,也不必受市郊相對滯后蕭條帶來的生活不便和心靈的空寂。
我把自己的狀態(tài)稱為“生活在邊緣”。對這座日新月異、朝氣蓬勃的大都市來說,如我的邊緣者又何止萬千。錢鐘書先生的《圍城》里有一句精彩的話:“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我常常想,像我們這樣為了生活和理想漂泊于異鄉(xiāng)的城市旅者,靈魂深處往往感覺既不在城里,也不在城外。對于故鄉(xiāng)而言,我們已屬于現(xiàn)在生活的這座城市,而對于申城的本地人來說,我們永遠屬于外地人的范疇吧。
為了謀求最佳生存狀態(tài)和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人們不知疲倦、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個體或群體的生命遷移和跋涉——由農村進軍城市,由小城鎮(zhèn)奔向大都市,由本土涌向海外……于是,開始有了邊緣群體、邊緣狀態(tài)和邊緣生活。國內曾有幾部影視作品,《外來妹》《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從不同的角度凸現(xiàn)這種邊緣生活的某一狀態(tài)和心理。
就邊緣這個話題,我曾和幾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朋友有過幾次小范圍的討論。一位在海外打拼多年的朋友告訴我,無論生活在哪一座城市、哪一個區(qū)域,發(fā)達也好,落后也罷,只要適合自己,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空間,無疑是幸運而幸福的,生活自然也就是最好的,心里始終都會有踏實和溫暖的感覺。至于是不是在邊緣,沒有想過,也根本不重要。
而大多數(shù)朋友對邊緣的體驗,則流露出或多或少的憂郁和苦悶。在異鄉(xiāng)的天空下,他們每天要面對來自競爭中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四處奔波,無時無刻、無休無止地游離于淘汰的邊緣。
但我認為上述的邊緣都是狹義的。究其人的一生,我們時刻都處在內與外、虛與實、貧與富、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對與錯、成與敗、得與失、悲與喜、散與聚、生與死的邊緣,向前一步也許就是前者,也有可能是后者。后退一步也許就是后者,也有可能是前者。重要的不是所處在什么位置,而是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把握,如何取舍。不善思不足以養(yǎng)德,不養(yǎng)德不足以立志。不立志不足以勤學,不勤學不足以修行。
生活在邊緣是自由的,你可以從從容容地融入,也可以輕輕松松地淡出,但是無論是融入還是淡出,當面對城里的繁華和誘惑時,我們有必要保持七分的清醒和三分的距離,但我們面對城外的清貧和落寞時,也千萬不能喪失人性的良知和靈魂的圣潔。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