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秀
葉圣陶先生曾說:“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亦有裨于善讀。”可見閱讀與寫作共融共促的關系。部編教材也著意強調,分單元組織教學,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作為重頭,安排在初中教材的每個單元。歷來也都有教師在教學中將讀寫結合,或是行文補白,或是句段仿寫,或是想象續(xù)寫等。但筆者仍覺用“材”有限,“習”之未盡。部編教材中多是經(jīng)典文章,有的幾經(jīng)多個版本留用至今,其獨特的文學價值和思想意義不必說,若深入閱讀,也可見其蘊藏的寫作智慧。筆者在進行八年級下冊《社戲》閱讀教學時,就積極挖掘文本的寫作價值,進行了一番嘗試,有所感悟。
《社戲》是一篇經(jīng)典課文,原在滬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故鄉(xiāng)情思”里,現(xiàn)為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通過隨母回鄉(xiāng)消夏的少年“我”的新奇眼光,體察水鄉(xiāng)平橋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風光,感受水鄉(xiāng)敦厚和睦的民風。作品圍繞“社戲”展開情節(jié),事件集中,人物鮮活,夜間水鄉(xiāng)之景非常有意境?!督處熃虒W用書》上建議:教學時不要糾纏于小說的文體,而要把教學重點放在領會文學形象、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上。要更好地理解淳樸善良的民風民俗,理解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體會作者寄寓的留戀鄉(xiāng)村生活的情思,領悟作品中簡潔而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特點。筆者研讀比較后發(fā)現(xiàn),教學側重點較之滬教版雖有所變化,但達成的路徑并未有太多改變,依然是依托情節(jié)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等等。再者,七年級教授過的課文,八年級再共生閱讀,若無變化,只是舊文“回鍋”,味之不豐,如同嚼蠟,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深思,舊文新教,究竟要“新”在何處?某次因講解莫言《馬的眼鏡》閱讀習題,與學生探討“如何敘述事件寫好單個人物”時忽有所得。何不因“材”施教,就著本課所選材料,探究寫作呢?課文雖所敘事件較多,但均是圍繞主體事件“看社戲”而寫;所寫少年形象眾多,但群體之中有個體,共性之下不失個性。筆者就以學寫主體事件中的群體和個體作為本課的教點,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
確定《社戲》再教的切入點后,為避免課堂導入的生硬,也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究寫作的興趣,筆者以“重遇經(jīng)典,我們該怎么‘溫故?”來導入,問詢學生再學《社戲》的想法。毋庸置疑,學生不愿“走回頭路”,而是要探求新知。因此,結合文本落實的教學重點,探索《社戲》寫人技法的課堂實踐就開始了。
1.梳理材料,明確主體事件
既是從寫作角度探看文本,必先回顧中心立意。本文卒章顯志,再品結尾“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作者所寄托的熱愛淳樸民風民俗、留戀鄉(xiāng)村生活、悵惘美好難再的情思不在戲本身,也絕非在豆好吃,而在“看戲”“吃豆”中所伴的那群美好的少年、與他們共處的生活和所見美麗的夜景等等。作者是如何寫就一群生動美好的少年,讓他們的面貌清晰可感的呢?就這涉及作者寫人物時的選材。
文論家劉勰說:“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筆。”木材的美好決定于斧子的砍削,文章材料的美好決定于作者的挑選與剪裁。寫作文,選材精當,就能奠定良好的寫作基礎?!渡鐟颉分械霓r(nóng)家少年是一個群體,作者通過多個事件材料(如:伙伴游玩、戲前波折、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歸航偷豆等)來表現(xiàn)少年們的活力、熱情、淳樸好客等特點。梳理材料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選材再多,事件再繁,也始終在圍繞主體事件,也是本文的線索“看社戲”而展開,就猶如山有千峰,離不開主脈;樹有千枝,離不開主干。所以,《社戲》在寫這群少年時,安排主體事件,以之串聯(lián)眾多情節(jié),讓群體能夠參與其中,展現(xiàn)群貌。
2.略敘次事,展現(xiàn)群體共性
社會心理學上賦予群體的概念是兩個以上相互依賴、彼此間存在互動的個體為了達到特別的目的而結合在一起的集合體。對于平橋村的這一群少年,作者顯然充分考慮到群體之間的互動以及達到的特別目的而進行選材的安排。主體事件是這群伙伴為了陪來村做客的“我”去鄰村看社戲,其間互動最密切,滿足“我”看戲的目的,作者也詳盡筆墨描繪整個過程。但通觀全篇,文章并未以社戲始,急于去說社戲的故事,結束部分也并未以看戲回家而終。作者開篇略說回村消夏的習俗,簡介平橋村的情況: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平淡的一句便把少受世俗侵染、保留自然淳樸氣質的近海臨河的“凈土”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這恰是與“我”相伴的少年們生活的土壤,水土養(yǎng)人,他們自是帶上了淳樸自然的氣質。不僅如此,在平橋村“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所以,這群少年便多了與“我”互動的時間,與“我”一起玩樂,優(yōu)待“我”。作者敘述伙伴們伴“我”掘蚯蚓、釣蝦、放牛等,主、客彼此依賴如朋友。“凈土”在“我”心里成了“樂土”。這些活動在主體事件之前,簡略鋪敘,雖沒有詳盡筆墨,更沒有人物的細節(jié)刻畫,但是卻成功地展現(xiàn)了淳樸的民風,友好、活潑、純真、好客的伙伴們?nèi)后w的共性特點。
結束部分,社戲結束歸家,主體事件結束,便可結束文章,但作者還補敘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這何嘗不是用村民的熱情好客來進一步映襯少年群體的熱情好客,用送的豆與伙伴共偷的豆比較來凸顯伙伴周到相伴的美好?作者在主體事件前后,略敘次要情節(jié),鋪展勾勒群像,有意從旁映襯共性,既體現(xiàn)了選材剪裁的繁簡得宜,也啟發(fā)了我們主體事件中寫群體共性的路徑。之后學生習作中寫群體參與活動(如班集體義賣、教室測驗等)有法可依的效果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3.著墨個體,個性烘托共性
看社戲的整個過程,始終有群體的參與:“戲前波折”中眾人為沒有航船一起難過,動腦想辦法;“行船看戲”時大家協(xié)同,駕船前往,相伴左右;歸航偷豆,少年們又是一起合計,有序分工……群體的面貌和共性特點在主體事件敘述過程中得到更充分表現(xiàn)。細讀文本,深覺少年群體的形象生動可感,沒有泛泛而談,避免千人一面,這就得益于作者在群體之中對主要個體的著墨刻畫。試想,群體是由個體結合而成的,個體是多元的,如果呈現(xiàn)的是“一個模子”,且不說不符常情,單就群體而言,不立體,只能是平平,如何入“我”記憶深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此才有嶺峰丘壑的奇妙觀感,景動人心。
作者在這群伙伴之中,重點刻畫了雙喜、阿發(fā)、桂生。大家為沒有航船難過,最聰明的雙喜提議用八叔的航船,眾少年立即“攛掇”,使得“我”看社戲有望,細心的他又打包票,讓“我”看社戲成行;眾人撐船,孩子王的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看戲疲累,有主見的雙喜提議歸航,大家贊成;偷豆中,細心周到的雙喜征求阿發(fā),又慮及多偷有患等。而阿發(fā)的表現(xiàn)緊隨雙喜,他積極地撐篙,熱情憨厚地摸豆,主張偷自家豆;體貼的桂生為“我”買水,途中提議吃豆等。作者運用語言、動作等多種描寫手法刻畫幾位少年,既展現(xiàn)少年們的個性特點,使得個體沒有淹沒在群體之中,而且豐富了群體的共性特點。猶如花圃里眾芳齊盛,幾朵分外妖嬈,自然為花群增色不少。所以,這樣的少年惹人喜,這群少年讓人眷。作者著墨個體,讓點映襯面,個性更好地烘托共性,寫作技法不可謂不高明。
筆者在課堂上引領學生重新閱讀文本,探求寫作技法,不僅有效地落實了文本側重的教學重點,也習得寫就主體事件中群體和個體的可用的路徑方法,可謂一課有一獲,用“材”有新道。為了促進課堂效果的落地生根,筆者啟發(fā)學生從生活中選材,以“敘述描寫一次主體事件中的眾生相”為練寫任務,運用、掌握習得的技法。以下習作舉隅,以察效果。
習作一:《這里的義賣真熱鬧!》片段
校園里,人聲鼎沸,教室外窗上都張貼著五彩繽紛、內(nèi)容各異的海報。門也被裝點得五顏六色。走廊上,老師和家長志愿者忙碌著,不斷地把打包箱搬到教室中。教室里的同學也一起排好桌椅,做好場地準備。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一年一度盛大的校園義賣節(jié)即將拉開序幕。
義賣一開始,“銷售員”們馬上就位,準時迎接第一批顧客。我走出自己的班級,開始一個個地“登門造訪”。各班的“買賣”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攤位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目之所及便是一張張生動而渴盼的臉。這不,人還未至攤位,小推銷員就講解著邀請你過去。教室里的聲響混和著背景音樂,使得教室也漸漸“熱”了起來。有個賣文創(chuàng)的戴眼鏡的女同學正一籌莫展,好似想著如何把文創(chuàng)制品賣出去,忽然看到隔壁零食攤位,她便靈機一動,朝著人群叫賣道:“買兩本筆記本送一包薯片!”頓時,人群中有不少同學把腳步移向了文創(chuàng)攤位??粗莻€女同學如此“賣力”,我也湊過去買了幾卷膠帶為她“助力”,獻點愛心。走至另一班級,一位男同學正吆喝著售賣他面前的關東煮。見有人買,他動作迅速,一邊聽著顧客的需求,一邊熟練地夾起食物放入紙杯中,微笑著遞給顧客。而他旁邊的同伴正專注地收取愛心善款,數(shù)個代幣落在儲存盒子里,與里面的“舊友”碰撞著,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似乎在慶祝喜相逢吧。
習作二:《考試進行時》片段
“滴答,滴答,滴答……”教室里墻上的時鐘不斷地傳來時間流逝的信號聲,每“滴答”響一下,心里仿佛也有一只小鼓隨即而敲一下。這是正在進行的再平常不過的一次數(shù)學考試了。眼前熟悉的灰色紙張和我鼻尖縈繞的淡淡的油墨味道一如往常。
我環(huán)顧一下四周,無一例外地眾頭低沉,有的掩眉深思,有的咬筆盯題,有的撓頭咂嘴……坐在窗邊的同學已成了朝陽最青睞的伙伴,他們一個個都沐浴陽光之下。不過,總有那么幾束調皮的光往他們的眼睛里鉆,恍得人睜不開眼看不清題。這時幾位犧牲做題時間的好心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為大家拉上了窗簾。
不遠處的她,淡淡的眉此刻硬生生皺出了鮮有的碳黑色,目光好似直直鎖定了那道她無從“下手”的題目。手中的筆不知何時已然跑到了她的嘴邊——她一緊張就會咬筆蓋,左手獨自在桌上打出了煩躁的節(jié)拍,估計要是那道題做不出,恐怕和高分無緣了!她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轉頭再看,講臺旁的胡老師恰好正抬頭看看大家完成的情況,他的嘴角竟不自覺地上升了一個弧度,是對卷子的難度滿意么,還是想起了什么?他很快注意到了我,我趕緊低下頭。
以上片段可見,學生此次習作有針對性地注意了活動中群體與個體的描述,一定程度上使用了習得的技法,能夠有重點地呈現(xiàn)個性特點,反映群體的面貌。而且,選材也可看出學生對于生活的用心觀察和積極的感受體驗。不得不說,這次“習”而有獲。
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作文教學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話:讀寫結合,廣泛閱讀,適當練寫。寫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賴寫作課,可以把寫作訓練分散到閱讀課中,真正做到讀寫結合。且平時也應當鼓勵學生讀寫結合起來。筆者認為,在落實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時,教師應積極利用閱讀教學中的契機,相機而動,利用好已有的教材,靈活地探究文本之中蘊藏的寫作智慧,讓學生閱讀的吸收,良性地轉換為寫作的傾吐,讀寫相生,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