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鵬,李 晨
(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8)
在我國長三角地區(qū)遍布著平原河網(wǎng),例如處于長三角地區(qū)的太湖平原河網(wǎng)地區(qū),該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河道比降小,加上徑流和潮汐雙重作用以及閘泵等水工建筑物對水流的強烈干預(yù),造成河向變化頻繁,水體動力學特征復(fù)雜,導致平原河網(wǎng)地區(qū)的污染物輸移規(guī)律有著區(qū)別于其他區(qū)域的獨特性。
本研究以太湖兩條入湖口河流沉積物為對象,研究了沉積物在不同轉(zhuǎn)速下對氮鹽的吸附動力學和吸附熱力學行為,為研究治理湖泊的富營養(yǎng)化提供一定依據(jù)。
用柱狀采泥器在太湖主要出入湖河道(南溪S1和漕橋河S2)采集沉積物原狀芯樣,轉(zhuǎn)移到半徑為6.3cm的有機玻璃圓筒中,在樣本表面添加3cm高度的采樣點河水后,對有機玻璃圓筒密封處理。采集采樣點的河水保存于聚乙烯塑料瓶中,水樣采集后帶回實驗室經(jīng)0.45μm的微孔濾膜過濾。泥樣和水樣均置于4℃暗處保存。利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對采樣點位置進行定位,具體坐標見表1。
表1 沉積物基本理化性質(zhì)
通過TOC分析儀測定沉積物的有機碳含量。通過吸液管法測量了沉積物的顆粒級配比。
單位質(zhì)量沉積物對氨氮吸附量Q(g/ kg)通過如下公式計算:
Q=(C0-Ce)×V/W
式中:V—加入樣品中的溶液體積(L);W—沉積物干樣的重量(g);C0—原溶液中氮、磷濃度(mg/L);Ce—實驗結(jié)束后溶液中氮濃度(mg/L)。利用回歸法計算出氮吸附/解吸平衡濃度。
圖1 S1采樣點沉積物對氨氮吸附的熱力學曲線
圖2 S2采樣點沉積物對氨氮吸附的熱力學曲線
本實驗中采用Langmuir方程[7]:
Qe=QmKLCe/(1+KLCe)
式中:Qe—平衡吸附量(mg/kg);Qm—飽和吸附量(mg/kg);Ce—相應(yīng)條件下氨氮的平衡濃度;KL—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數(shù)。
表2 沉積物吸附熱力學模型擬合參數(shù)
圖3 S1采樣點沉積物對氨氮吸附的動力學曲線
圖4 S2采樣點沉積物對氨氮吸附的動力學曲線
式中:q—沉積物吸附氨氮的量(mg/kg);t—時間(min);a、k—常數(shù)。
表3 沉積物吸附動力學模型擬合參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