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林
這一晃兒,紫禁城已經(jīng)建成600年了。據(jù)說由于北京地處龍穴,所以永樂皇帝下定決心把皇城建在這里。但是這種鬼話聽聽罷了:您想想,西安、南京、洛陽,這些幾朝帝都,翻翻史書,哪一個不說自己是“龍穴”!
永樂皇帝選擇北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他打到南京,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南京的政治氛圍對自己是不利的;而北京他經(jīng)營多年,兵強馬壯;北京本來是元朝的“大都”,經(jīng)濟發(fā)達;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北京北邊離蒙古近,邊境上瓦剌人常來騷擾,但是天子的責任,不正應該“天子戍邊”嗎?這些理由看起來比“龍穴”的說法更靠譜。
今天的北京城,本來是元大都,被明朝皇帝改造成了今天的模樣。那么元大都又是怎么來的呢?
今天的宣武門外,曾經(jīng)是中國北方最輝煌完美的城市之一——金中都。但是當元世祖忽必烈占領(lǐng)這里時,已經(jīng)燒成一片廢墟。他只得暫住在北郊的離宮,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團城,招來座下最牛的謀事劉秉忠,商量建新城的事。這位劉秉忠滿腹經(jīng)綸,在忽必烈不是大汗的時候就跟著他,以和尚的身份為他卜算疑難,出謀劃策。此時的他早已脫掉僧袍,成為“光祿大夫”“太保”。對于忽必烈的問題,他早已經(jīng)走遍每個角落,自是胸有成竹。他告訴皇帝:在金中都以東(今天天安門廣場的位置),有一棵參天大樹,特別宏偉,適合守衛(wèi)都城,可以考慮把都城的南門設置于此。忽必烈非常認可,就把這棵大樹封為“獨樹將軍”。據(jù)說大都建成后,每年的春節(jié)到十五,人們把這棵樹上掛滿紅燈,遠看就像一條火龍,游人眾多,不知發(fā)生過多少“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故事。
確定了南門,元大都的中心在哪兒?城墻又在哪兒呢?別著急,劉秉忠有辦法。順著北海往北,是后海、西海。他在后海的最東邊,建了一座橋,橋南就來建皇城,他在橋北建了一座“中心閣”,也就是元大都中心的意思。按照后海到西海的東西寬度,為半城的寬度,以中心閣到獨樹將軍的連線為中軸線,建成了一座看起來四四方方的元大都。元大都中心的這座橋,因為緊鄰皇城的后門(地安門),所以北京人叫它“后門橋”。
規(guī)劃好北京城,建好了大都的皇城,59歲的劉秉忠忽然無疾而終。忽必烈又找來了他的弟子郭守敬繼續(xù)完成元大都的水利建設。那個時候不像今天道路平坦,水運才是好選擇。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人們開挖了一條水路運輸專線,從通州的大運河碼頭,通到后門橋進后海停泊。但是,通州地勢比后海高,怎么搞定呢?郭守敬首先從昌平白浮泉開始,一路從西山匯聚水源到西海,保障河里的水充足。然后又沿途設置了24道閘口,通過閘口調(diào)節(jié)每段的水量,方便船只通行。
皇城前門的大樹,已經(jīng)變成了人民的廣場,就像當年的火樹銀花,繼續(xù)見證著人民的歡愉。皇城后門的這座橋,今天仍然在,它見證了北京的風雨滄桑。
再回到故事的開頭,永樂皇帝帶著南京來的工匠和部隊,開進了北京城,慢慢把北京變成了今天的格局。再后來,迎來了今天現(xiàn)代化城市。人民卻忘不了北京城的由來。穿著僧衣的劉秉忠,被傳說成了劉伯溫和姚廣孝,這一僧一道,脊梁對著脊梁設計了北京這座“八臂哪叱城”。老北京愛講古的老人還會告訴您:那北京城在哪兒呢?就藏在后門橋底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