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偉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借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xiàn)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shù),是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帶領(lǐng)學生深入探索和思考教材內(nèi)外的文本中所蘊藏的思想和智慧,更好地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時光,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觀,更認真、積極、努力地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
文學作品集中出現(xiàn)對生命的感嘆和思考,主要從東漢末開始,即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一文中所說的“文學的自覺時代”。所謂文學的自覺,是指文學及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到文學的獨立性和其自身價值,自覺地對文學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進行探討和認識,促進文學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這種獨立和自覺,一方面表現(xiàn)在各種文學理論著作的出現(xiàn),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等;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自覺”的思考,如《古詩十九首》中:“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所遇無故物,焉能不速老”等。在那樣的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仍、禮壞樂崩的時代,人們開始感嘆并思考自己的生命為何如此脆弱和短暫、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xiàn),并將這些思考形諸筆端,形諸詩,形諸文。
《短歌行》中,曹操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皩飘敻?,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薄叭松绯丁保枪旁娢闹凶罹畹谋扔髦??!稘h書·蘇武傳》中李陵就對蘇武說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漢樂府《薤上露》更為精妙:“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人生如朝露?還不如朝露。朝露尚可復返,人的生命卻只是一張單程票?!抖谈栊小芬源碎_篇,體現(xiàn)了曹操對這個命題的深入思考,不同于之前多數(shù)人的悲觀無奈,曹操的詩寫出了慷慨的英雄氣,寫出了建安風骨。人生苦短,我們?nèi)绾味冗^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蹦切巡挪挥龅淖x書人啊,我這里有高枝可依,我會熱情誠摯地迎接你們,來和我一起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作為一代梟雄,曹操對百姓有著“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保ā遁锢镄小罚┑谋瘧?,對天下有著“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讓縣自明本志令》)的擔當,他的這個答案,很是振奮人心,建百世功,立千秋業(yè),成萬代名,大丈夫生當如此。
然而他的兒子曹丕,卻有不同的看法?!兜湔摗ふ撐摹分姓f:“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弊鳛橐粋€皇帝,當時沒有人比曹丕更有資格發(fā)表這樣的看法,生命終將逝去,榮華富貴終究會隨生命的逝去而終結(jié),真正不朽的、無窮的,是文章。生命有限,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東西,如詩、文、字、畫,從另一個層面延續(xù)自己有限的生命,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對此深表認同的,有王羲之?!短m亭集序》結(jié)尾一段:“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蓖豸酥f明了自己在四美具、二難并的美好場景中悄然生悲的原因,是他對生命的洞見,讓他知道生命是短暫的,快樂是短暫的,今天的快樂或成為明天的痛苦,人們逃脫不了終期于盡的宿命,想到這些,如何不悲?文章最后的那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看似輕描淡寫,只是一個常規(guī)的序文結(jié)尾,細讀之,感慨萬千。我們今天,仍在有感于斯文,感慨于其深邃的思想,真摯的情感,感慨于其書文雙絕,此之謂不朽!生命可逝,精神不朽,文學不朽,藝術(shù)不朽。
不得不提的還有蘇軾的《前赤壁賦》。相比于《后赤壁賦》的隨意和真實,《前赤壁賦》更像是有意而為之的文章,集中體現(xiàn)了蘇軾在黃州期間的思想變化和對人生苦短這個問題的思考。當文中的“客”于飲酒樂甚之時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簫之聲“托遺響于悲風”,“哀吾生之須臾”之后,蘇子對答如下:“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人生短嗎?不短。長與短只是相對的,永恒可以是瞬間,瞬間亦可以是永恒?!扒曳蛱斓刂g,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比松鄦幔坎豢??!敖斤L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保ā杜R皋閑題》)天地間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你有閑適的心境,即可盡情享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說什么苦楚呢?如果說前人思考的大多是“人生苦短,該如何度過”,那么蘇軾以其獨有的睿智和豁達,從根本上否定了這個命題,或者說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最好的答案。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敬畏。在上述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是寶貴的,前人詩文中不僅僅是對生命寶貴的珍惜和感嘆,還有可貴的思考和回答。更要使學生在認識生命寶貴的同時,積極追求自身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以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志向、提升境界,形成積極正確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