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麗 丁延慶
“雙減”的原因:教育內(nèi)卷之下無“凈土”,全社會都焦慮,包括北大教授
按:2021年5月,“北大教授吐槽學渣女兒”的話題上了熱搜。很多網(wǎng)友說:北大教授都這么焦慮,那我就不要苛求我們家孩子了。北大教授感受到了教育的內(nèi)卷和焦慮,跟萬千個父母一樣,也期待著改變。以下是丁延慶教授的講述。
2020年10月7日,在海淀公園,我第一次參加女兒的班級活動。在那場活動上,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大意了。那天活動結(jié)束后,我在跟幾個家長討論中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說,自己孩子的英文詞匯量已經(jīng)達到上千個。我心想,這差距太大了,這相當于中學水平啊。我女兒七歲,去年剛?cè)雽W北大附小,讀一年級。在這之前,因為工作,我老婆帶著她一直在云南生活。在教辦的幼兒園里,孩子們不接觸課本知識,我們也沒給她報任何班,覺得沒必要。所以入學時,她完全是零基礎(chǔ)。后來我從老師那里得知,女兒的成績在班里排倒數(shù)第一。從老師發(fā)來的課堂視頻里看,英語老師上課一句中文都不說。女兒就像鴨子聽雷一樣,根本不知道老師在干什么。
10月中旬開始,每天早晨七點半前后,我騎車帶她去學校的二十分鐘里,我?guī)е龔土暪φn。下午四點左右放學后,我把她接到我的辦公室來完成作業(yè)。寫作業(yè)的這兩個小時,簡直就是戰(zhàn)斗,整個三樓都能聽到我和女兒在這里大呼小叫,也不會有人來勸,畢竟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這樣搞了兩個月,到了她要放寒假的時候形成兩個結(jié)果,一個是顯而易見的,她的學習跟上了,不再是倒數(shù)第一。但第二個是,在這個過程中,她開始有了厭學的傾向。
我意識到,強迫她學習這件事,讓一個七歲的孩子感到焦慮。她有時候表現(xiàn)得很傷心,會說,本來好好的,非提學習,不學習你就不愛我了嗎?
因為從小識記能力特別好,村里人叫我“神童”?,F(xiàn)在我觀察我女兒,感到跟我當時的早慧是無法相比的。前年夏天,我挑了一首《小兒垂釣》來測試女兒。她記得還算快,到了第二天中午再問,第一個字可能是因為不認識,想不起來了。我提示了一下,她背了出來。我判斷,她是個普通孩子,大概率不會有像我這樣的學術(shù)成就。
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好的。事實上,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焦慮,在去年已經(jīng)到了一個極高值。這是這么多年,愈演愈烈的東西。比如一些電視劇,《小舍得》什么的,凡是涉及育兒主題,就一定有關(guān)焦慮。
中國的孩子們一直在實現(xiàn)目標——小升初,中考,高考??傆幸恍┯柧?,并且是很飽和的量,可以去實現(xiàn)這些目標。這對小孩是一種損害,他們其實放棄了社會生活,成為讓人放心的人,同時失去了對知識和學問追求的動力。
準確地說,我不是接受了女兒的平庸。生物界里,花的類型,花期各不相同,孩子也一樣。我對女兒的觀察還在繼續(xù),并常有驚喜之處。那天,在讀她最喜歡的動物書籍的時候,女兒告訴了我喬治·夏勒和珍·古道爾兩位野生動物專家的區(qū)別。
(摘自微信公眾號“極晝工作室”)
【適用話題】個人天分;目標與興趣;教育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