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重點班、實驗班,其實是以往中小學常見的一種操作。這種層次劃分,事實上是一種教育資源的再分配,人為地制造教育資源不均衡。一旦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對學生區(qū)別對待,也就過早地形成競爭壓力,這也是校內(nèi)作業(yè)層層加碼、校外培訓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嚴禁劃分重點班、實驗班直擊當前學生、家長負擔過重的要害,是“雙減”政策能否實現(xiàn)初衷的關鍵。在不少媒體發(fā)布的新聞報道里,這項政策也被著重、加粗處理,可見輿論已經(jīng)捕捉到了這條規(guī)定的意義所在,也寄予了相當大的期待。
當然,從以往的情況看,之前也有地方試水取消重點班和實驗班的劃分,但學校也會想出種種“對策”,比如以字母、代號來標記,或者不直接標出,而是以“心知肚明”的方式分班。
這也意味著“雙減”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需要保持一種常態(tài)化的巡訪能力,加強對學校管理的動態(tài)跟蹤,避免學校想出種種“土辦法”,來消解政策目標。
可以看到,這輪“雙減”政策從廣度和深度來說都是空前的,社會期待相當高。如何更好落實“雙減”的目標要求,防止政策落地過程中打折扣、搞變通,依然有待于我們在具體的工作中持續(xù)探索。
(摘自《新京報》2021年8月18日)
【適用話題】政策落實;競爭;減負;平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