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宇,陶雪慧,劉小康,李 妍,何文媛,高文義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長春 130117)
當歸素有“婦科血病圣藥”之稱,具有補血調經、潤腸以及鎮(zhèn)痛等諸多功效[1],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至南部地區(qū),稱作“云歸”“岷歸”。炮制是中藥材進入臨床使用必須經過的過程,記載當歸的炮制方法始見于南齊時的《劉涓子鬼遺方》,其中提出了“炒”的炮炙方法[2],以后的醫(yī)藥書籍多數記述當歸各種不同的炮炙方法,主要有炒、熬、炙、浸、洗、煅、燒及焙等[3],炮制所加輔料主要有酒、醋、姜汁、生地汁、童便、黑豆汁及土等[4],記載的炮制方法有25 種之多,為清楚地了解當歸歷史發(fā)展情況,現就其道地產區(qū)及不同時期古籍與現代各省炮制規(guī)范中關于當歸的炮制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及總結,以期明確當歸道地產區(qū)及炮制方法,為相關經典名方的開發(fā)提供參考。
當歸之名始見于《神農本草經》[5]:“當歸,味甘,溫。……生川谷”,描述了當歸的性味,沒有對當歸的形態(tài)進行描述。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6]記載:“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稍難得。西川北部……多根枝而細”,對當歸性狀進行了簡單敘述,提出當歸肉質,含揮發(fā)油,并且出現了因產地原因的品質差異。至唐代的《新修本草》[7]:“……細莖者名蠶頭當歸,大葉者名馬尾當歸。今用多是馬尾當歸……”,首次從法定角度提出了馬尾當歸為勝,蠶頭當歸幾乎不作為藥用。北宋時期《本草圖經》[8]提出當歸“以肉厚而不枯者為勝”的藥材質量標準,被當時所認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9]中描述“以秦歸……,名馬尾歸,最勝他處”,提出了馬尾當歸為優(yōu)質藥材。此后在清朝《本草蒙筌》[10]《本草求真》[11]中也有相關記載,明清時期對當歸道地產區(qū)已基本確定,對不同產地當歸藥物形態(tài)、偏性亦有描述,與2015 年版《中國藥典》[12]收載品種基本一致。
整理考證自秦漢時期至民國時期相關古籍,包括《名醫(yī)別錄》[13]《吳普本草》[14]《本草經集注》以及《藥物出產辨》[15]等共計14 本。整理古近代相關書籍記載的當歸藥材產區(qū),摘錄出隴西、秦州、宕州等19 個古代產區(qū)和7 個近代產區(qū)[16],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續(xù)
表1 當歸古近代產地本草考證表
表1 續(xù)
現代產區(qū)頻次統(tǒng)計結果中,甘肅省出現22 次、四川省18 次、陜西省8 次、安徽省5 次、江蘇省4 次、河北省3 次、西南地區(qū)2 次、河南省、河套地區(qū)和山西省各1 次,結合相關文獻考證推斷甘肅省、四川省為現今當歸藥材的道地產區(qū)。
當歸最早記錄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此后,不同時代的醫(yī)藥書籍中都有記載關于當歸藥用炮制的方法,包括酒當歸、凈制、切制、熬制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要求[17-20],具體闡述見表2。
表2 不同時代醫(yī)藥書籍中炮制方法
表2 續(xù)
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收載的當歸炮制品有當歸、酒當歸兩個品種[12]。藥典提出規(guī)定:除去非藥用部位等雜質,洗去泥沙,悶潤至透無硬心,切薄片,低溫干燥。酒當歸炮制要求取干凈當歸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無硬心,至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或者淺棕黃色,取出放涼即可。表面有焦斑,并略帶有酒香氣。每100 kg 的凈當歸片加黃酒10 ~20 kg。
4.1 當歸產區(qū)分析 藥材的道地性判斷、醫(yī)學實踐經驗源于中醫(yī)藥學,脫離中醫(yī)藥學理論基礎,道地藥材就如同無源之水,故中藥材的本草考證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當歸作為常用藥材,其品種、分布與道地產區(qū)歷代本草均重點記載。匯總考證古當歸藥材產區(qū),其中位于今甘肅省地區(qū)頻次達22 次,四川省地區(qū)頻次達18 次,其他省份頻次比較低。古代當歸產地有所出入,可能是由于古籍本草描述不詳、用藥品種混亂、地區(qū)用藥習慣差異等現象導致的,另外受技術等原因限制,在對中藥生長環(huán)境及形態(tài)等方面描述時均依靠個人經驗,導致史載產地比較混亂。據考證當歸產地為今甘肅岷縣、宕昌等附近一代。其中岷縣、宕昌、渭源、漳縣等地區(qū)比較符合當歸適宜種植條件[21],其海拔適中、氣候比較濕潤涼爽,特別適合當歸的生長,出產當歸素有“岷歸”之稱。
4.2 當歸歷代炮制分析 南北朝時期《劉涓子鬼遺方》中最早記載了關于當歸的炮制,此后歷代對當歸的藥用部位、功效、炮炙方法及其作用非常重視,炙法由簡到繁,炮炙作用逐漸明確,內容十分豐富。至清代,所使用的炮制方法達25 種之多,沿用至今。當歸的入藥部位分全歸及頭、身、尾,炙法有炒、炙、煅、燒等,每種方法又有質量要求,如炒黑、熬香、炙黃、煅存性、燒灰等。加輔料炙的內容更加豐富,僅單一輔料就有酒、醋、姜汁、童便等10 余種,都是歷代根據不同病癥和不同方劑需要而發(fā)展的方法,文獻記載的這些傳統(tǒng)炮炙經驗都是極具價值的寶貴資料。
古人認為酒性升騰發(fā)散,酒炙可使當歸的作用趨勢“向上”“向外”[22],增強活血止痛等功效,為此歷代采用酒洗、浸、潤、拌焙干以及酒炒、酒煎、酒蒸等法。當歸酒炙、土炒、炒炭三種方法已作為目前公認制法[23],古代這些傳統(tǒng)炮炙方法發(fā)展比較成熟,值得很好的繼承,并加以發(fā)揚。明清時期提出的如以生地汁、姜汁、童便、黑豆汁、芍藥汁及吳茱萸等為輔料炮炙,現代都已不沿用。為整理發(fā)掘當歸的炮炙經驗,應通過多種途徑,結合中醫(yī)臨床,進行認真的科學研究,對前人的炮炙經驗是否具有科學道理進行判斷,再做出相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