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趙俊,男,青年詩人,任上海雅眾文化詩歌編輯,入選37屆青春詩會,第40屆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20世紀80年代出生于江南第一名山——莫干山,畢業(yè)于浙江傳媒學院,現(xiàn)居深圳。1995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曾在《詩刊》《花城》《星星》《天涯》《中國作家》《上海文學》《解放軍文藝》《中西詩歌》等刊物重點欄目發(fā)表長詩、組詩及詩歌隨筆。出版詩集《莫干少年,在南方》《天臺種植園》。本篇系小說處女作。
以前,我曾經去藏地游歷過。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就算在藏地,牧區(qū)和農區(qū)的人,對于生死的觀念也不盡相同。牧區(qū)的人,因為整天游牧,所以對生死看得很淡,而農區(qū)的人,則已經接近內地的人了。這是一個有趣的命題。
因為要參與三島由紀夫小說《潮騷》的編輯工作,我又重新閱讀了這篇小說。在歌島,19歲的戰(zhàn)后窮苦漁民新治認識了剛從外地回來的船主的女兒、美麗活潑的姑娘初江。他們倆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相愛了。不料,這時謠言四起,姑娘的父親聽到后勃然大怒,反對他倆再見面。后來在一次駕船捕魚時,小伙子冒著生命危險,從驚濤駭浪中挽救了初江父親的一條船,受到船主贊賞。最后憑著他的勇敢頑強抱得美人歸。我迷戀于那片神奇的海域。同時,我也想起我的詩友傷水對我說的一個故事,在他的家鄉(xiāng)玉環(huán)有一個叫鮮疊的漁村。因為出海兇險,每次打魚前都要通過抓鬮留下兩個精壯的男子,免得整個漁村的男丁都被海水吞噬。為此,我還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潮汐將海水的腥味化為鱗片
它完整地展現(xiàn)出洶涌的力量
從海島詩人口中幻化的鮮疊
在桌子上登陸。詞語比魚蝦
更能激起欲望的氣旋。如今
我們在同樣廢棄的漁村,尋找
遠航故事。通過抓鬮決定誰是
出海時孑遺的男子。女人們
閃光的眸子盼望風帆駛進海港
當《潮騷》帶來的啟示錄之后,我試著去講述一個留守和遠離的故事。當現(xiàn)代社會來臨的時候,孑遺和出走的漁民,將如何面對這種從未遇到的沖突?當然,從大部分的意義而言,這是一個悲劇,在沖突中,一對孿生兄弟成了現(xiàn)代文明的祭品。這是他們的命運。但,仍無法阻擋我對這座孤島的熱愛。因為還有新的年輕人,會乘船而來,照顧那年邁的祖母。這是希望的火焰,如同一個轉韻,照亮了這被遺落在人間的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