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葉
蘇軾在黃州通過融通儒釋道讓自己走出困頓,由此形成的東坡精神成為后世文人效仿的對象。以赤壁二賦為母題的《赤壁賦圖》在歷代的盛行,離不開士人對東坡精神的理解與對作品的解讀。東坡形象是《赤壁賦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因時代、作品風(fēng)格等因素的影響,東坡形象也有所不同?!冻啾谫x圖》《東坡扶杖圖》《東坡笠屐圖》以及《西園雅集圖》都呈現(xiàn)了不同的東坡面貌?;诖?,本文在分析歷代東坡像的基礎(chǔ)上探究寫意化了的東坡形象,旨在探討《赤壁賦圖》中東坡形象的符號化。
東坡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中一個特殊的存在,因歷代文人的東坡情結(jié),多有東坡畫像流傳下來。有學(xué)者稱趙孟頫所畫東坡像最為可信,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李公麟筆下的東坡最合東坡原貌。文人對蘇軾形象的描繪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個人想象成分的,因而我們需要通過從著錄中找尋線索,并結(jié)合現(xiàn)存蘇軾像才有可能來還原其真實(shí)面貌。
人像寫真的關(guān)鍵,丁皋在《寫真秘訣》有云:“寫真一事,須知意在筆先,氣在筆后。分陰陽,定虛實(shí),經(jīng)營慘淡,成見在胸而后下筆,謂之意在筆先?!薄?〕《傳神記》有對蘇軾面貌的記載:
傳神之難在目。顧虎頭云:“傳形寫影,都在阿堵中?!逼浯卧陲E頰。吾嘗于燈下顧自見頰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目與顴頰似,余無不似者?!?〕
東坡在給表弟程德孺的詩中寫道:“長身自昔傳甥舅,壽骨遙知是弟兄。”〔3〕孔武仲在《謁蘇子瞻因寄》詩中也言道:“華嚴(yán)長者貌古奇,紫瞳燁燁雙秀眉。”〔4〕米芾《蘇東坡挽詩》也對東坡的臉型有過描述:“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萬里歸?!薄?〕這些都證明了蘇軾面部應(yīng)是顴骨凸出,且臉頰輪廓很少與人相似。對于東坡的五官,從黃庭堅(jiān)所言的“眉目云開月靜”與孔武仲所言的“紫瞳燁燁雙秀眉”,可知東坡眉目較為清秀。在后世流傳的東坡寫真像中,對東坡形象描繪差異最大的是對其胡須的刻畫。有人將蘇軾胡須畫為山羊胡,也有的畫為絡(luò)腮胡。邵博曰:“秦少游在東坡坐中,或調(diào)其多髯者。少游曰:‘君子多乎哉!’東坡笑曰:‘小人樊須也’。”〔6〕東坡謫居黃州時曾自述:“瘦骨寒將斷,衰髯摘更稀?!薄?〕王念中《東坡先生像贊》也稱東坡:“腆兮其頤,賁兮其巔。鼻根之細(xì)而準(zhǔn)之園,色之黃白兮,而須之朗然?!薄?〕或可以說東坡少髯,且面貌在后人筆下多有不同。
蘇軾生活的年代,杭州幾乎家家都藏有蘇軾畫像?!端问贰份d:“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薄?〕與東坡同時代的黃庭堅(jiān)《題東坡像》有載:
元祐之初,吾見東坡于銀臺之東,其貌不爾。紹圣之元,吾見東坡于彭蠡之上,其貌不爾。紹圣之末,有僧法舟見東坡于惠州之市,其貌不爾。而彭山石瑜作東坡之像焉,寥宣敘,東坡年家子也,而謂之然。余安敢獨(dú)謂之不然?!?0〕
黃庭堅(jiān)與東坡多有交游,紹圣元年(1094)七月十三日與蘇軾在彭蠡相會,蘇軾為黃庭堅(jiān)銅雀硯作銘〔11〕。黃庭堅(jiān)對東坡頗為尊重,曾見石瑜所畫東坡像,也藏有東坡畫像。
趙肯堂親見魯直晩年懸東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薦香,肅揖甚敬?;蛞酝瑫r聲實(shí)相上下為問,則離席驚避曰:“庭堅(jiān)望東坡,門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蘇黃”者,非魯直本意?!?2〕
崇寧年間,姜唐佐《東坡端硯鐫像記》也有對東坡像的記載。“羚羊峽紫石硯,東坡先生攜至海南。元符三年,自儋耳移廉州之瓊,持以贈余為別。歲月遷流,追維先生言論,邈不可即,倩工鐫先生遺像,為瓣香之奉云?!薄?3〕周必大有《題張志寧所藏東坡畫》一則:
蘇文忠詩云:“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吐向君家雪色壁?!庇庾匀?,乃可貴重。五日一石,豈知此耶?!?4〕
周必大除了見過張志寧藏東坡像外,還見過李公麟所畫東坡像。
東坡像李伯時作曾無疑藏之命予贊之:龍章鳳姿,揮斥八極。天心月脅,照映萬物。孟子之氣,莊周之文。瞻之在前,尚有典型。〔15〕
而陸游也是曾屢見東坡像,曾作《眉州披風(fēng)榭拜東坡先生遺像》詩:
蜿蜒回顧山有情,平鋪十里江無聲。孕奇蓄秀當(dāng)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高臺老仙誰所寫?仰視眉宇寒崢嶸。百年醉魂吹不醒,飄飄風(fēng)袖筇枝橫。爾來逢迎厭俗子,龍章鳳姿我眼明。北扉南海均夢耳,謫墮本自白玉京。惜哉畫史未造極,不作散發(fā)騎長鯨。故鄉(xiāng)歸來要有日,安得春江變酒從公傾?!?6〕
宋代文人畫東坡畫像頗為盛行。通過對現(xiàn)存蘇軾詩文分析可知曾有五人為蘇軾畫過肖像,分別是秀才何充〔17〕、和尚妙善〔18〕、道士李德柔〔19〕、李公麟以及和尚表祥。何充作蘇軾像為熙寧七年(1074),東坡時年三十九歲。東坡從杭州到密州途中遇秀才何充,何充畫蘇軾像,東坡寫《贈寫真何充秀才》詩贈之。東坡認(rèn)為何充所作畫像貴在神似。熙寧七年(1074)東坡離開杭州赴密州時在蘇州所作《與何浩然一首》有云:“寫真奇妙,見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奪真也?!薄?0〕但東坡對何充為其畫像的目的頗為疑惑,“問君何苦寫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適。黃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巖中”〔21〕。
《惠州西湖志》云:
公五十九歲像也,是時為紹圣元年,公以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寓惠,郡人何充寫此,至今五百余歲,猶得祀于郡之西湖,即公昔所居白鶴舊址也。〔22〕
根據(jù)《惠州西湖志》所言,何充所畫為五十九歲東坡,是東坡寓居惠州時事。此應(yīng)有誤。東坡在與王定國的信中也提及此事,“蘇州何充畫真,雖不全似,而筆墨之精,已可奇也”〔23〕。此信寫于元祐二年(1087),蘇軾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時。因而,何充畫東坡像不應(yīng)是《惠州西湖志》所說紹圣元年(1094)坡公五十九歲時的樣貌。以上皆是宋人對東坡推崇的例證,今雖無圖得見,卻可知東坡像在宋代就較為盛行。
或可以說,通過東坡自述以及與東坡交往的友人記載可知,東坡寫真像是趨于寫實(shí)的,面貌應(yīng)是顴高、有黑痣、少髯。
然而從部分流傳下來的歷代文人所畫的東坡寫真像看,東坡寫真像卻又與文獻(xiàn)記載略有差異。故宮博物院藏《與友人治平帖》,引首為明代人用藏經(jīng)箋所繪東坡像〔24〕(圖1),畫像中東坡著道袍、帶烏帽,拱手而站,眉頭緊皺,不似其他畫像神情坦然,且胡須茂密,為絡(luò)腮胡。旁為僧人東皋所題東坡像贊。像中東坡與上文對東坡形象的判斷最大的差異就是胡須,而這種多髯的形象在明代《赤壁賦圖》中也多有類似。王圻等所撰《三才圖會》也有《蘇子瞻像》,不過《三才圖會》中東坡畫像與米芾畫像除了帽子有所不同之外,面部特征及神情都是一樣的。清代葉衍蘭曾摹繪過《歷代文苑像傳》,其中也有東坡像。葉衍蘭筆下的東坡與趙孟頫所畫《東坡小像》是極為接近的(圖2)。趙孟頫筆下的東坡更為清瘦,且是對東坡扶杖形象的描繪。除此之外,《歷代古人像贊》《晚笑堂畫傳》以及《平山堂藏宋刻東坡像殘石》都收錄有東坡寫真像,且各有不同。
圖1 [宋]蘇軾 與友人治平帖卷(引首為明代人用藏經(jīng)箋所繪東坡像) 29.2cm×45.2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圖2 清代葉衍蘭《歷代文苑像傳》中的蘇軾像
究其原因,東坡一生顛沛,曾官至從二品禮部尚書,也多次被貶至邊陲。因后人對東坡的理解不同,東坡像也不同。綜合上述,或可以說,顴高少髯黑痣是對東坡真實(shí)樣貌的推測。
歷代《赤壁賦圖》大都以東坡赤壁二賦為題材繪制而成。赤壁二賦是對蘇軾與友人游覽赤壁的記載,后世流傳的《赤壁賦圖》多有將二賦融合為一幅圖的作品。明代《赤壁賦圖》數(shù)量繁多,在構(gòu)圖上趨向程式化,不過蘇軾主人公的形象不可或缺,且因每個人心中的東坡不同,圖中的東坡形象也有所差異。上文分析了東坡的真實(shí)面貌,或應(yīng)是右臉有痣、面部骨骼清奇、少髯的形象。從傳世的《赤壁賦圖》看,對東坡形象的描繪有寥寥幾筆的外輪廓勾勒,也有較為細(xì)致的人物刻畫,且大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所藏宋喬仲?!逗蟪啾谫x圖》應(yīng)是現(xiàn)存早期《赤壁賦圖》中較為可信的作品。整卷分為九個場景,東坡形象出現(xiàn)了八次。在八個出現(xiàn)蘇軾的場景中,他在進(jìn)行不同的活動,但卻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上。這就是所謂的“異時同圖”。然在描繪“登虬龍”一段時并未有蘇軾形象出現(xiàn),此或?yàn)閱讨俪9室鉃橹J刂t有言:“喬仲常之可以取消東坡形象,并進(jìn)而使之與觀者視點(diǎn)‘合二為一’,不僅帶動觀者進(jìn)入蘇子赤壁追憶之抒情轉(zhuǎn)化,更利于讓觀者參與其中,成為這一連串追憶的部分?!薄?5〕喬仲常在《后赤壁賦圖》中塑造了多個人物形象:蘇軾、二客、童仆、妻子、船夫以及馬夫等。在第一個場景中有四位主人公,從表面上看剛好對應(yīng)《后赤壁賦》中的“人影在地”,但實(shí)質(zhì)上或應(yīng)指的是“明月、蘇子與蘇子的影子”〔26〕。在前三個場景中,蘇軾形象明顯大于他人(圖3——1、圖3——2),其實(shí)這并非偶然的布局。在《赤壁賦》中,主人蘇軾與客人的心態(tài)是不同的。通過主客對話,主人的達(dá)觀戰(zhàn)勝了客人的悲觀,客融于主,最后二人相藉睡去,主客融合。
圖3——2 [北宋]喬仲常 后赤壁賦圖(局部)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圖3——1 [北宋]喬仲常 后赤壁賦圖(局部)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藏
而《后赤壁賦》則是東坡從夢中醒來,是前賦的遞進(jìn)和發(fā)展。喬仲常在理解賦文的基礎(chǔ)上,又強(qiáng)調(diào)了兩賦意境上的差別。在前三個場景中,后賦中的蘇軾是具有主人優(yōu)越感的,自然蘇軾的形象要大于其他人。然而從第四個場景開始,蘇軾獨(dú)自攀登赤壁,二客卻不在身邊。從與友人同行,到成為孤僧,然后再到空無一人,蘇軾形象消失。也就是佛家的“無我”,從“有我之境”升華為“無我之境”。然而當(dāng)蘇軾形象再次出現(xiàn)時,是蘇子與友人泛舟江中的場景,空中孤鶴橫飛,且蘇軾形象大小也與他人幾乎相同。
從幾處東坡與友人在一起的場景看,不管是東坡拄杖而行,還是與友人席地暢談,或是舟游赤壁,圖中的東坡皆較好區(qū)分。除了形象大于他人外,鳳眼顴高,髯少高瘦且身穿道袍〔27〕等特點(diǎn),與東坡在《傳神記》中的自述較為一致。也就是說,在北宋喬仲常的《赤壁賦圖》中對東坡的描繪雖不像寫真像刻畫細(xì)致,但對東坡眼神、五官的描繪依然清晰。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馬和之畫《赤壁賦圖》描繪的是與友人舟游赤壁的東坡(圖4)。從圖中看,東坡的樣貌與喬仲常筆下的東坡差異不大,亦是鳳眼少髯,且重點(diǎn)也是對東坡神情、五官的描繪。圖中扁舟駛向赤壁,東坡背對赤壁,回望橫飛的孤鶴,似是心曠神怡、神情自若,此時東坡心態(tài)應(yīng)是較為坦然的。因有鶴這一意象,馬和之與喬仲常一樣,也是以《后赤壁賦》為題材繪制的《后赤壁賦圖》。“孤鶴”在《后赤壁賦圖》中有著特殊的含義?!逗蟪啾谫x》文中鶴“掠予舟而西”,體現(xiàn)在馬和之《后赤壁賦圖》中是鶴已飛向赤壁,眾人皆望向赤壁的方向。但喬仲?!逗蟪啾谫x圖》中的鶴則是向他們飛來。而且喬仲常在《后赤壁賦圖》中還增加了以鶴的視角俯瞰東坡的場景,一是東坡在臨皋亭鼾睡,夢二道士,一是開戶視之?;蚩梢哉f,“孤鶴”這一意象與東坡形象是息息相關(guān)的。尤其是在理解東坡形象大小方面,需從鶴的視角來理解。
圖4 [南宋]馬和之 后赤壁賦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從喬仲常與馬和之的《后赤壁賦圖》可看到圖中東坡身著道袍,但東坡的穿著在不同階段是有差異的。服飾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周易·系辭下》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28〕孔穎達(dá)疏曰:
“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叭≈T乾坤”者,衣裳辨貴賤,乾坤則上下殊體,故云“取諸乾坤”也?!?9〕
衣服的形制與天地相關(guān),乾坤有上下,衣服有貴賤,而衣服更可區(qū)分身份的高低。賈誼《新書服疑》則表述得更加明確:“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薄?0〕《后漢書·輿服制》則云:“非其人不得服其服?!薄?1〕在宋代,服飾的穿戴有著嚴(yán)格的禮制,道袍是宋代文人的普遍穿著。有人用“麻衣紙扇趿兩屐,頭帶一幅東坡巾”〔32〕來形容宋代文人。東坡穿道袍并無特別,但“東坡巾”卻意義非凡,這并非是東坡一時的喜好。根據(jù)褚人獲的記載,蘇軾戴“東坡巾”一是表明自己的身份,二是表達(dá)當(dāng)下的內(nèi)心與處境。曹太后薨逝時為元豐二年(1079)冬,東坡按規(guī)制“不許成服”〔33〕,只能頭戴“烏巾”。然而真正了解“東坡巾”真正含義的士人并不多,只是一味模仿而已。因而,東坡游赤壁時身著道袍、頭戴“東坡巾”的形象是當(dāng)時心態(tài)的直接呈現(xiàn),這與后來東坡在儋州戴斗笠、穿木屐的心態(tài)有所不同。
在現(xiàn)存的《赤壁賦圖》中,出現(xiàn)戴“東坡巾”的東坡形象較早的應(yīng)是故宮博物院藏宋代《無款赤壁圖》(圖5)。與此作題材、構(gòu)圖相同的《赤壁賦圖》在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和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分別藏有一幅。2011年8月18日《中國商報(bào)》第626期第8版還曾發(fā)表過佚名《赤壁賦圖》立軸一幅〔34〕。經(jīng)對比以上四幅圖,從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氣質(zhì)與用筆,尤其是對水紋的處理上看,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無款赤壁賦圖》以及拍賣品《無款赤壁賦圖》的創(chuàng)作時間或早于現(xiàn)故宮博物院藏本,但也應(yīng)為明代之后的作品。四幅作品中對人物的神態(tài)、五官均是一筆帶過,但從赤壁二賦文的記載中可知,回望赤壁背向而坐、身著道袍、戴東坡巾〔35〕的人則是東坡。值得注意的是,納爾遜博物館藏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拍賣本中東坡身著紅色道袍,而故宮博物院藏本東坡道袍則為灰色。也就是說,盡管《赤壁賦圖》中的東坡已經(jīng)不像寫真像中對東坡進(jìn)行細(xì)致的刻畫,看不出顴高、黑痣、髯少這些鮮明的特點(diǎn),但卻仍可從穿著、外在氣質(zhì)與文獻(xiàn)記載中找尋到東坡。
圖5 宋代《無款赤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在《赤壁賦圖》中塑造東坡形象時還會刻意忽略其他人物,只保留蘇軾形象。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元代吳鎮(zhèn)《赤壁賦圖》,舟中只有船夫與東坡一人。寥寥幾筆,卻可見東坡的孤寂。東坡的形象在元人的筆下開始趨向?qū)懸饣?。除此之外,在明代文人所畫《赤壁賦圖》中,東坡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形象,即頭裹幞頭。從文徵明《仿趙伯骕后赤壁賦圖》看,圖中東坡裹的是平式幞頭,且幞頭的樣式與宋代“東坡巾”有所差別。文徵明所畫《赤壁賦圖》看,東坡在與他人一起時,均頭裹幞頭,其形象較為突出,易辨認(rèn)。但當(dāng)只有東坡一人時,卻只是身著道袍,頭上并無頭巾,“與馬同眠”“開戶視之”“夢二道士”幾個場景均如此。受文徵明影響,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錢縠畫《赤壁賦圖》中的東坡也是頭戴平式幞頭。或可以說,明代在文徵明的影響下,《赤壁賦圖》中的東坡形象越來越多樣化、平民化,文人們借助東坡表達(dá)自己洞明世事后的灑脫心態(tài),且《赤壁賦圖》中的東坡是理想化了東坡形象。
歷代文人塑造的東坡形象最大的差異是對東坡胡子的描繪。從金代武元直與元代趙孟頫等人所畫的《赤壁賦圖》看,不論是《赤壁賦圖》還是《后赤壁賦圖》,圖中東坡較為清瘦,且少髯。明代以《赤壁賦》為題材的《赤壁賦圖》在數(shù)量上為歷代之最,而且東坡畫像中多髯的樣子也應(yīng)是自明代起,這一現(xiàn)象在《赤壁賦圖》中表現(xiàn)明顯。魏學(xué)洢《核舟記》有云:“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36〕可以說,明代《赤壁賦圖》中東坡胡須茂盛或受此影響。遼寧省博物館藏仇英《赤壁賦圖》船上幾人,除頑童、吹洞簫者與船夫外,其余二人均為絡(luò)腮胡,與之前描繪的東坡為山羊胡的形象不同(圖6)。
圖6 [明]仇英 赤壁賦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傳王詵畫《東坡赤壁賦圖》,圖中東坡亦是胡須茂盛,有學(xué)者判斷此或?yàn)榍宕娜怂?。除此之外,在眾多《赤壁賦圖》中較少見到拄杖而行的東坡,顧大典《后赤壁賦圖》中的東坡則是拄杖而行,圖中東坡全然道士形象,清瘦少髯。通過梳理歷代《赤壁賦圖》可知,《赤壁賦圖》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大都是外輪廓的勾勒,東坡形象并無明確標(biāo)準(zhǔn)。但即使只是簡單的線條,舟中的東坡形象往往可以較為簡單地識別出來,那就是對“東坡巾”或“平式幞頭”的描繪。明代之前的文人筆下的東坡形象大都相似,如《三才圖會》中的蘇軾像、趙孟頫《蘇軾像》以及傳馬遠(yuǎn)《畫水二十景》中的東坡在衣服和樣貌上類似。而明代之后的東坡像則是多髯之樣貌。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徵明《赤壁賦圖》扇面、文嘉《赤壁賦圖并賦》、文伯仁《赤壁賦圖》等皆是例證。
形象不等于本像,是創(chuàng)造性的建構(gòu),是一種過程。對東坡形象的描繪是對東坡精神的追尋,呈現(xiàn)的是文人心中東坡樣貌。后世流傳的東坡形象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東坡扶杖圖》中的東坡,頗有自然之態(tài);二是《西園雅集圖》中的東坡,這類圖中的東坡是官方形象,具有政治意味而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真實(shí)形象。三是《東坡笠屐圖》中的東坡,是基于民間逸事以及對蘇軾人生的參悟與演化塑造的東坡形象,是民間的東坡。此三種類型側(cè)重于對東坡樣貌的刻畫,是對東坡真實(shí)面貌的推測。但自元代起,在《赤壁賦圖》中東坡形象開始有寫意化趨勢,到明代東坡形象逐漸升格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寥寥幾筆卻可見東坡風(fēng)神?;蚩梢哉f,東坡的真實(shí)形象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模糊,《赤壁賦圖》中的東坡形象逐漸符號化、寫意化,但卻是中國文人精神的象征。
注釋:
〔1〕 〔清〕丁皋撰:《寫真秘訣小引》,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 頁。
〔2〕〔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詩詞附2》,成都:巴蜀書社2011 年版,第229 頁。
〔3〕〔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詩詞附11》,成都:巴蜀書社2011 年版,第394 頁。
〔4〕四川大學(xué)中文系唐宋文學(xué)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匯編上編1》,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版,第80 頁。
〔5〕〔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第8 冊詩集八》,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5335 頁。
〔6〕〔清〕梁廷楠原著,湯開建、陳文源點(diǎn)校,常紹溫主編:《東坡事類》,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2 年版,第256 頁。
〔7〕〔宋〕蘇軾著,〔清〕馮應(yīng)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diǎn):《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第1060 頁。
〔8〕汪燊纂輯:《黃州赤壁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年版,第55 頁。
〔9〕〔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文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8931 頁。
〔10〕〔宋〕黃庭堅(jiān)著:《黃庭堅(jiān)全集第3 冊》,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1 年,第1588 頁。
〔11〕〔宋〕黃庭堅(jiān)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上海:上海遠(yuǎn)東出版社1999 年版,第293 頁。
〔12〕〔宋〕邵博著:《邵氏聞見后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年版,第221 頁。
〔13〕《端硯大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 年版,第193 頁。
〔14〕曾棗莊主編:《宋代序跋全編6》,濟(jì)南:齊魯書社2015 年版,第4912 頁。
〔15〕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32 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7 頁。
[宋]蘇軾 行書游虎跑泉詩帖 27cm×31cm 紙本 約元祐五年(1090) 王己千舊藏釋文: 游虎跑泉。軾。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裳)涼。閉門野寺松陰轉(zhuǎn),欹枕風(fēng)軒客夢長。因病得閑殊不惡,心安是藥更無方。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五月初三日。
〔16〕錢忠、馬亞中主編,錢忠聯(lián)校注:《陸游全集校注2》(劍南詩稿校注2,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第173-174 頁。
〔17〕何充、何浩然《蘇軾年譜》卷十三:“熙寧七年至蘇州。何充為寫真,贈充詩?!对娂纷⒅^充字浩然?!薄秷D畫見聞志》卷三:“何充,姑蘇人,工傳寫。擅藝東南,無出其右者?!?/p>
〔18〕熙寧十年(1077),蘇軾時任徐州太守,蘇軾曾作詩《贈寫御容妙善師》:“爾來摹寫亦到我,謂是先帝白發(fā)郎。不須覽鏡坐自了,明年起身歸故鄉(xiāng)?!?/p>
〔19〕元祐二年(1087),蘇拭在京任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蘇拭作《贈李道士并敘》:“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p>
〔20〕同〔9〕,第6501 頁。
〔21〕〔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詩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1180 頁。
〔22〕張友仁編著,麥濤點(diǎn)校,高國抗修訂:《惠州西湖志》,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23〕同〔9〕,第5727 頁。
〔24〕參見〔清〕金梁撰:《盛京故宮書畫錄卷二》,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4 年,第41 頁。
〔25〕石守謙著:《山鳴谷應(yīng):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年版,第66 頁。
〔26〕田曉菲:《影子與水文——關(guān)于前后〈赤壁賦〉與兩幅〈赤壁賦圖〉》,選自上海博物館編《翰墨薈萃:細(xì)讀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年版,第298 頁。
〔27〕道袍是宋代士大夫階層平時常穿的服飾,并不是專指道士所著服飾。其形制是斜領(lǐng)交裾,四周有用黑色布為緣者,或用茶褐色為袍制者則又稱為道袍。參見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年版,第263 頁。
〔28〕〔29〕劉玉建著:《周易正義導(dǎo)讀》,濟(jì)南:齊魯書社2005 年版,第407 頁。
〔30〕〔漢〕賈誼著:《賈誼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版,第28 頁。
〔31〕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4 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40 頁。
〔32〕《辭源》第2 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年版,第1530 頁。
〔33〕蘇軾曾作挽詞“十月二十日,恭聞太皇太后升遐,以軾罪人,不許成服,欲哭則不敢,欲泣則不可,故作挽詞二章”說明此事。
〔34〕佚名《赤壁賦圖》立軸,為紅太陽拍賣公司2010 年秋季拍賣會作品。
〔35〕東坡巾,清人褚人獲《堅(jiān)瓤集》“東坡巾”條記載:明蘇郡守胡可泉纘家與客登虎丘,見戴角巾者三人,往來自如??扇俣鴨栔鹪唬骸吧鷨T。”以“奚冠”命題,各試一破,皆塞責(zé)應(yīng)命。因問其所冠者何冠。答曰:“東坡巾?!笨扇唬骸叭舻燃戎獮闁|坡巾,然東坡何為用此巾?”三人相顧無以對??蛷呐越忉?,遣之??鸵嗖唤?,請問其故。可泉曰:“昔東坡被論坐囹圄中,所戴首服,則常服不可也,公服不可也,乃制此巾以自別,后人遂名曰‘東坡巾’。是乃東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義,適為可笑。”
〔36〕《明文觀止》編委會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觀止叢書明文觀止》,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15 年版,第162 頁。
(作者為西南大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博士,西南大學(xué)博士后)
責(zé)任編輯:歐陽逸川
[宋]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 34.5cm×106cm 蠟箋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釋文: 朝披夢澤云,笠釣青茫茫。尋絲得雙鯉,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勢如飛翔。歸來問天老,奧義不可量。金刀割青素,靈文爛煌煌。咽服十二環(huán),奄見仙人房。暮跨紫鱗去,海氣侵肌涼。龍子善變化,化作梅花妝。贈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勸我穿絳縷,系作裙間襠。挹子以攜去,談笑聞遺香。人生燭上華,光滅巧妍盡。春風(fēng)繞樹頭,日與化工進(jìn)。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近。我昔飛骨時,慘見當(dāng)涂墳。青松靄朝霞,縹緲山下村。既死明月魄,無復(fù)玻璃魂。念此一脫灑,長嘯登昆侖。醉著鸞皇衣,星斗俯可捫。元祐八年七月十日丹元復(fù)傳此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