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 魚
在島上,熏魚是大菜,過年、婚宴必備。當年,鲞魚、腌魚、糟魚、醉魚等相當于豆腐乳、榨菜之流,家里常備,隨吃隨取,唯熏魚是稀客貴客,一年到頭吃不到幾回。
制熏魚的原料其實普通,常為馬鮫魚和帶魚,只不過制作過程相對繁復,又比較費時,頗有點伺候嬌小姐的感覺。海邊人家一向視海鮮為糙爺們,對其簡單粗暴,紅燒,清蒸,曬了,腌了,糟了,醉了……平時勞作辛苦,沒有精力也沒有心思去那么悉心的對待一條魚,魚嘛,怎么吃不是吃呢,怎么吃也好吃的啊。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熏魚費油。舍不得油就熏不成魚,那會兒,油貴魚賤,熏個魚小半瓶油沒了,嫁個宮女賠了公主似的,心疼死主婦。
當然,大日子好日子到了,那點心疼就被奔向紅紅火火新生活的熱情擠走了,熏魚也就轟轟烈烈地做起來了。帶魚選個大肉厚的,馬鮫魚以不大不小為佳,均剖肚洗凈。怎么切就講究了,帶魚切成約十厘米的段,每一段上面劃叉叉,看上去像個“爻”字。父親切馬鮫魚很有一套,看著他一片一片從頭切到尾,最后拎起尾巴,魚還是整條的,魚頭朝地,連著骨頭帶著皮,白白的肉半遮半掩地翻著,像一根黑白相間的鏈條。制熏魚的馬鮫魚切片必須厚薄適宜,且每塊都要帶皮。切太厚,不好煎,外焦內(nèi)生那就慘敗,浪費油又糟蹋了魚;過薄,油炸時容易碎掉,賣相不好不說,重點是肉又老又有糊味,口感急轉直下。趁魚新鮮挺括或冰凍得硬邦邦時切最好,不然,一刀下去,糊糊一團。一款優(yōu)秀的熏魚應該是,擺在盤子里,姿態(tài)勻稱齊整,色澤油亮誘人,咬一口,外酥里嫩,松脆香鮮。
以為魚切成段或切成片后就可下鍋煎了嗎?肯定不是,哪有那么省心。魚段魚塊得自然風干,半干。到底什么樣了才是半干了,那就得觀顏色憑手感了,經(jīng)驗在哪里都很重要。切忌大太陽下暴曬,若一不小心曬到魚發(fā)油,會產(chǎn)生類似哈喇味的氣味,那股味很頑固,即便把魚在油鍋里煎得死去活來,依然掩蓋不了。好端端的準熏魚就這么毀了。
島上的廚男主婦們深諳海鮮的妙處,盡可能原生態(tài)烹制,那是檢驗食物是否美味的最好方法。透骨新鮮的海味值得被這樣對待。即便是制熏魚,晾干后,下鍋前,僅用鹽水或醬油稍微腌一下,不像其他地方,比如蘇式熏魚,光腌制就要用到老抽、料酒、生姜、蔥、糖、鹽等,繁雜、隆重,也難怪,他們用的是淡水魚,不似海魚那般“天生麗質(zhì)”,總要“涂脂抹粉”一番。
油至八成熱后,魚段或魚片即可下鍋,熱油噠噠噠起著泡,魚的顏色慢慢轉成金黃,用鍋鏟輕柔地按,謹慎地翻。風干步驟的重要性在煎炸時顯現(xiàn)了出來,若太濕,炸魚時,油會飛濺,魚皮會脫落,魚肉散碎不成形;若太干,那么魚肉就會煎得干硬,失去了鮮氣。風干到恰到好處才能煎出魚片結皮魚肉堅實的熏魚來。
煎魚時,鮮香味霸道地從灶頭一路漫延,溢出大門,到院子里依然濃郁不減,神仙聞到,怕也是站不穩(wěn)的。記憶里,那被熏魚香浸潤的日子,熱氣騰騰又安樂饜足。
同是熏魚,馬鮫魚做的熏魚最味美,咬一口,魚皮韌韌的,拉長一段才很不甘心地斷裂,初嘗香酥,隨之牙齒與緊實的魚肉廝磨,歡悅、滿足,整個人陶醉在別樣的鮮美里?!吧缴销p鴣獐,海里馬鮫魚。”果真名不虛傳。
吃過上海熏魚,鮮、咸、甜,還有點酸,有一種吃糖醋魚的錯覺。他們制熏魚腌制、炸好后還有一道工序——做醬汁。醬汁用料豐富,八角、桂皮、醬油、冰糖,花雕、香醋……熬制后,將濃稠的醬汁均勻裹在煎好的魚塊上。上海熏魚自然獨具上海風味,深受很多食客喜愛,但海島人表示不習慣那種糊糟糟黏噠噠的熏魚,我們的熏魚,干爽利落,煎成一塊了那就是一塊了,不膩乎。忍不住想吃,便伸手拈起一塊大快朵頤,吃相略為豪放,與拙樸的海味甚是搭。每逢過年后,難得回島上的兒女們又要紛紛出島,求學的,工作的,做生意的,有了小家庭急著回歸的……趕早班船,父母摸黑起來,把過年時做的熏魚放鍋里“回”一下,而后悉數(shù)裝進干凈的塑料袋,讓孩子們帶走,路上可以吃,到家可以吃,學??梢猿?。常有孩子打來電話,說一到學校熏魚就被室友瓜分光了,讓下次多帶點。電話兩頭的人都驕傲又心疼。
熏魚塊用來炒菜也再好不過,炒什燴,家里時常在炒大白菜時加入熏魚,再配上香菇、胡蘿卜、黃豆芽,熱滾滾一大盤,熏魚的鮮香和蔬菜的清新相互沁潤,滋味美妙。舟山還有道著名的三鮮炒什燴,以肉、魚丸、熏魚、肉皮膏、鵝胗花、目魚花、對蝦等為原料,結結實實燴成一鍋。這一鍋,配料隊伍堪稱奢華,可以說把舟山風味全包羅了,所以又叫“全家?!?。在以前,普通家庭是燒不出這道菜的,實在配不齊這么多的料。
對熏魚,從小到大都有疑問,不就是個油炸魚嘛,為何偏要叫熏魚?古時候有熏魚么,是什么樣的做法?某一日看到一段話,有關五香熏魚法的,摘自清代曾懿的《中饋錄》一書:以青魚或草魚脂肪多者,將魚去鱗和雜碎洗凈,橫切四分厚片,晾干水氣。以花椒及炒細白鹽及白糖逐塊摸擦,腌半日,即去其鹵,再加紹酒、醬油浸之,時時翻動,過一日夜曬半干,用麻油煎好,撈起。將花椒、大小茴香研細末,糝上,安在細鐵絲罩上,炭爐內(nèi)用茶葉、米少許燒煙熏之,不必過度。微有煙香氣即得。但不宜太咸,咸則不鮮也。這樣說來,從前的熏魚是名副其實的,要用煙熏過。有資料說,大概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江南一帶制作熏魚時才省略了煙熏環(huán)節(jié)。
脫離了微微煙香,熏魚才成為現(xiàn)在的熏魚。萬物有理,究底枉費精神,好好享用才是正事嘛。
糟 魚
聽過一句話,說:糟魚糟魚,就是被活活糟蹋的魚。愣怔片刻之后,莞爾,可不,好好的鮮魚大卸八塊后沾滿酒糟,悶在壇子里數(shù)月,直到肉爛骨頭酥,是挺“糟?!钡?。
做糟魚,島上家家戶戶都會,若仔細品嘗,每家的味道又略有不同,可謂百家百味。原因很簡單,一是各家根據(jù)自家的口味刻意做了調(diào)整,二也會受制作習慣影響。但糟魚就是糟魚,終究變不出什么花樣來,無非干點濕點,咸點淡點,稠點稀點,制作流程大抵相同。
在島上,幾乎所有的魚類都可以制糟魚,黃魚、鰻魚、鯧魚、馬鮫魚、帶魚、鰳魚、烏賊……手邊有什么魚,就對什么魚下手。魚剖切取出內(nèi)臟,洗凈后用鹽腌制,腌制時間長短可靈活掌握,一般以一天為宜。也有一些人家事先不腌魚,在碼魚入壇放酒釀時才撒鹽進去。這個沒有規(guī)定,怎么順手怎么來,糟出來好吃才是王道。魚腌或不腌都必須曬干,八成干即可,而后去頭尾,切塊待用。
糟魚嘛,就得用“糟”?!霸?,酒滓也”,而海島人做糟魚講究,不用酒渣,用原汁原味的酒釀。真是一款奢華的糟魚。制酒釀是個技術活,溫度、時間,配比或手法等無論哪一點不對,可能就酸了稀了,那就是個失敗的酒釀,一般棄用,不然真是糟蹋魚了。酒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糟魚的口感。島上偶有主婦連做幾次都不滿意,便拎上糯米央左鄰右舍或親戚家多做點。鮮魚也有青黃不接之時,在當年,糟魚算得上是一道救急的菜,不僅家里得備著,還要裝進一只只廣口玻璃瓶帶到船上,糟魚鮮美、下飯,漁民和海員吃了才有力氣。
母親擅制酒釀,隔壁的嬸子經(jīng)常來討要。糯米浸泡一夜,放進蒸籠,用大火蒸。錐形竹編蒸籠蓋被白氣環(huán)繞,如山尖隱沒于霧靄中。蒸熟后,將糯米飯攤于竹席上“納涼”,降溫后倒進小缸里,撒上粉末狀的酒曲,細細密密地。邊撒邊攪拌,糯米飯和酒曲才能混得均勻、和諧,最后用手塔實,中間要留個洞,像個泉眼,這是為了觀察酒釀的發(fā)酵程度。小缸上蓋上一面竹篩子,篩子上還要覆上厚厚的舊棉被,孵寶貝似的。
酒釀成,則糟魚成。把魚塊在酒釀里充分浸潤后,放進酒甕,魚塊在甕里打好“地基”,一層一層碼好。事畢,倒入余下的酒釀,直至漫過所有魚塊。蓋上蓋子,密封儲存。接下來就不用管它了,發(fā)酵全靠自力更生。
數(shù)月后開壇,一股醇香迅速彌散,顛倒眾生。有人說糟魚跟醉魚孿生兄弟一樣,差不多。其實不然,兩者雖都有酒味,但醉魚用酒,糟魚則用酒釀,醉魚像在酒里泡了個澡,有點兒操之過急,所以它的味道相對薄了些。而糟魚是在甕里被酒釀裹住,慢慢浸潤、發(fā)酵,味道更加濃郁醇厚。
糟魚宜蒸著吃。用筷子從甕里壇里夾出幾塊擱于盤里,端進飯鍋蒸,酒釀遇熱化開,湯汁若溢出,滲進米飯里,那塊區(qū)域的米飯不用就菜了,直接唿唿唿吃完,那樣鮮甜里透著酒香的米飯可不是隨便能吃到的。蒸熟的糟魚呈醬黃色,肉爛骨酥,入口即化,醇香在嘴里久久不散,連呼出的氣都是香的。
島上很多人一提糟魚就會懷念起野生大黃魚制的糟魚,那種天然的鮮香醇甜是其他魚類無可比擬的,如今再也品嘗不到那種美味了,皆神情黯然。前不久有個新聞,大致內(nèi)容為,舟山市場出現(xiàn)一條八斤半的野生大黃魚,一口價十四萬被土豪買走,眾人嘩然,雖都知曉野生黃魚稀缺了多年,但這身價也太嚇人了吧?撫著胸口,把從前家里每年都要糟幾壇子野生黃魚的高光事件拿出來,再說道說道,而后安慰自己,那落進咱肚里的野生大黃魚價值幾千萬呢。
近些年,生活富足了,菜籃子亦豐富了許多,糟魚早已不是家里必備的食物,不過,還是會有一些人,選擇馬鮫魚、帶魚、小鯧魚等價格相對實惠的魚類制糟魚,每年制少量,壇啊甕啊就用不上了,過于奢侈,改用稍大一點的玻璃瓶裝,糟個幾瓶。這是從霸氣到秀氣了。糟魚自己吃,順便惠及親朋好友。
同樣是制糟魚,動機不一樣。從前,沒有冰箱,把鮮魚制成糟魚更多是為了讓海鮮得以保存,有點迫不得已的意味,而今則當仁不讓,想解個饞,或用以懷舊。
糟魚原先屬窮苦階層的食品,難登大雅之堂,這食物跟人一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不定哪天就平民變貴族了。糟魚日益金貴,一般的飯店還供應不上,吃到了糟魚,人們更不忘拍照留存,老底子吃食呢,珍貴。
糟魚味美,趨之若鶩者眾,聽說剛吃了糟魚開車算酒駕,這還真是個煩心事兒。
鲞凍肉
島上有句話:好看紅綠,好吃魚肉。于是絞盡腦汁將魚和肉這中國美食中兩大陣營的統(tǒng)帥配成了對,各種魚鲞烤肉輪番上場,黃魚鲞烤肉、烏狼鲞烤肉、鮸魚鲞烤肉,鰻魚鲞烤肉……鲞凍肉堪稱鲞烤肉的精進版,對食材、火候、烹煮時間等要求更為嚴苛,盡力體現(xiàn)魚、肉、凍三位一體的精髓,人間至味始成。
從前,在島上,魚賤肉貴,逢年過節(jié)才能好好吃頓肉,平時實在饞了,就割一點肥肉打牙祭,肥肉相對便宜。魚鲞烤肉雖然從來都鲞多肉少,但就是加了那么點肉,滋味立馬就不一樣。魚鲞變得油滋滋,肥肉沁入了魚的鮮氣,兩者互相滲透,均成為了更好的自己。而再怎么饞鲞凍肉也是白饞,這道菜總跟過年連在一起,常日里就算食材有,也未必能做成,那會沒有冰箱,結凍全靠自然氣溫。
海邊人家,魚鲞常年有,過年尤其要備得多,正月里請吃飯,客不客氣就看鲞的種類多不多。院前屋后,掛起串串魚鲞,層層疊疊熱熱鬧鬧。若有人經(jīng)過,總會扔下一句:過年魚鲞曬得噴噴香哦。
最上等的鲞凍肉當然是采用野生黃魚鲞配以上好五花肉同煮,黃魚肉質(zhì)緊而少刺,鮮嫩無比,不愧為“萬魚之王”。作為過年的大菜,鲞凍肉必須受到禮遇,熬煮過程工序不算繁雜,但頗費時,做菜也像是一種修行,拿捏分寸、掌握火候,要用心又要耐心。起灶,待鍋熱煸一下蔥姜,加清水、醬油、白糖、茴香等,放多少全憑灶頭經(jīng)驗。經(jīng)驗可不是隨便混來的,真要浪費了那么一鍋好食材,非心疼到掉淚不可。五花肉切成條狀,最好混入若干肉皮,如此,結的凍更剔透、鮮美。下鍋后,加蓋小火燒。
放魚鲞的時間掌握很重要,可以說是做好這道菜的關鍵,放得遲,肉塊爛熟,魚鲞卻硬而韌,結凍后一口咬下去,咯牙且無鲞凍之厚味;放得過早,魚鲞粉身碎骨,鲞塊無處尋覓,白白辜負了好鲞。據(jù)查,這道菜的制法古人就已深諳,“肉先煨爛,放入臺鲞同煨,鲞爛熟即可食。冬日,謂之鲞凍。”中途翻弄須注意,切不可亂攪一氣,破壞了肉塊魚塊的形狀,一不小心成了“魚肉大雜燴”,賣相也很重要呢。
放魚鲞時倒入適量黃酒,繼續(xù)用文火,讓肉和鲞在鍋里咕嘟咕嘟翻滾、交融。香味從鍋蓋縫從鍋蓋邊上不停歇地偷跑出來,越來越濃,繚繞不去。這種誘惑是致命的,卻偏偏吃不成,非要等結凍后年夜飯上吃,實在殘忍。
煮好后盛進一個陶瓷缽頭,海汪汪,油亮亮,一夜結成凍。鲞凍肉色如琥珀,肉和魚鲞被封存其中,咬一口,凍化,集精華于一身的凍,在舌尖一滑,輕輕地涼涼地,拉開饕餮大餐的序幕,而后,魚鮮味和肉香味漸次彌漫,肉里有魚鮮,魚中帶肉香,鮮咸合一,平衡得剛剛好。干脆棄筷子,用勺子,一勺一勺搲著吃,過癮極了。
后來聽說,鲞凍肉是紹興特產(chǎn),在《大業(yè)拾遺記》中就有“越人馌耕,以含肚(黃魚)鲞為上饌”的記載,說鲞凍肉是智慧的紹興百姓創(chuàng)造的一道名菜,舟山人有點不服氣了,黃魚可是舟山漁場最著名的魚種啊,舟山大黃魚是全國首批海鮮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海鮮,是歷史上漁民祭海的首選供品,歷代縣令宴請朝廷大員專用的海味珍品。我們有那么好的黃魚鲞,做個鲞凍肉還不是應付自如的嗎?
不過,現(xiàn)在也不好夸口了,畢竟大黃魚已成傳說,簡直比黃金稀罕、金貴。沒了黃魚鲞,鲞凍肉還是要吃的,其他魚鲞輪著來搭配,馬鮫魚鲞,鰻魚鲞,鯧魚鲞……再不濟,還有泥鰍魚鲞等不起眼的魚種。也是怪,有的魚新鮮時味道一般,一旦制成了鲞,像是脫胎換骨了,華麗轉身說的就是這般吧。更有甚者,把多種魚鲞切塊與五花肉同煮,做成的鲞肉凍我們開玩笑叫“雜鲞凍”,還別說,另有一番風味吶。
不得不提一種改良版的鲞凍肉,就是加入老黃豆同煮,老黃豆浸泡過,與五花肉、肉皮一起下鍋,此款鲞凍肉香氣和味道的層次更豐富,鲞的咸香、肉的鮮美、黃豆的清新,三合為一,大大滿足了貪饞的舌和胃。
不知道黃豆鲞凍肉是不是小島獨創(chuàng),它應該更迎合現(xiàn)代人對于健康飲食的需求,有葷有素,互融互補。更為重要的是,島上的人們賦予了這道菜美好的喻意,黃豆,借黃字代表旺,魚鲞,魚鲞,吉祥(鲞)有余(魚)。黃豆鲞凍肉絕對是款值得推廣的美味了。
【作者簡介】虞燕,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中華文學選刊》《作品》《江南》《散文海外版》《安徽文學》《草原》《山東文學》《文學港》《散文選刊》《延河》《散文百家》《野草》等刊物。有作品收入多種選本。獲寧波文學獎、羅峰獎、師陀小說獎等。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隱形人》《理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