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限責任公司隱名出資的現(xiàn)象較為常見。有規(guī)避法律對投資領域、投資主體、投資比例等方面限制者,有不愿意公開自身經(jīng)濟狀況者,亦有為了便于有限責任公司經(jīng)營管理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因隱名出資引發(fā)的股東身份認定糾紛也很多。而妥善解決該等糾紛的前提,就是要界定隱名股東的意義然后將之顯名化。
一、隱名股東的概念與法律特征
對于隱名股東的本質(zhì),學者觀點不盡一致。有學者認為,隱名股東是指依據(jù)書面或口頭協(xié)議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權者。也有學者認為,隱名出資人在實踐中又稱隱名股東,是指在公司中不具備股東資格的形式要件的出資人。還有學者認為,隱名股東是指雖然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隱名股東主要為規(guī)避法律型。上述觀點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隱名股東的本質(zhì)—名實不符。因此,我認為,隱名股東是指實際認繳公司資本但不具備股東身份形式要件的出資人。與之相對應,隱名股東必然伴生顯名股東(又稱掛名股東、名義股東、借名股東),即未認繳公司資本卻具備股東身份形式要件的人。
一般而言,隱名股東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隱名股東實際認繳公司資本,但其姓名或名稱未記錄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股東登記中。
2.顯名股東同意隱名股東使用自己的名稱或姓名這是隱名股東與冒名股東的區(qū)別。因為在冒名投資中,實際出資人系盜用他人名義出資,并未取得冒名股東的同意。
3.隱名股東承擔公司的盈虧風險。這是隱名投資與借貸的區(qū)別。如果一方實際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但實際出資人不承擔投資風險的,雙方之間不應認定為隱名投資關系,可按債權債務關系處理。
二、隱名股東身份認定的學說評價
目前,關于隱名股東的資格認定的學說眾說紛紜,主要有四種觀點:實質(zhì)要件說、形式要件說、區(qū)別對待說和法律規(guī)則說。
實質(zhì)要件說認為,應當以是否履行出資義務作為確定股東資格的標準。無論名義上的股東是誰,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都應當?shù)玫酱_認。其主要理論依據(jù)是法律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在顯名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存在著一個隱名出資協(xié)議.只要這個協(xié)議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就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進而,確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有利于名實相符。形式要件說認為,實質(zhì)要件說弊端明顯,因為出資并不是取得股東身份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我國《公司法》允許股東分期繳納出資的情況下,法律允許股東出資和取得股東身份相分離,形式條件對股東身份的取得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以股東是否被記載于公司章程、股東登記、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等形式作為確定股東資格的標準。法律上應當將顯名股東視為股東,從而否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如果否認顯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則很可能導致公司行為(如股東會決議)無效,從而影響交易安全。
區(qū)別對待說認為,應當區(qū)分公司內(nèi)部關系和外部關系適用不同的標準認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取得股東身份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如果在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之間發(fā)生股東身份確認爭議,不涉及善意第三人利益的,與工商登記無關,應根據(jù)當事人的約定探求其真實意思,并據(jù)實對股東身份作出認定。如果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時,認定股東身份應充分體現(xiàn)商法的公示主義,優(yōu)先保護善意第三人,無需探求股東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可直接依工商登記的內(nèi)容認定名義股東的身份。
法律規(guī)則說認為,依據(jù)《公司法》關于“實際控制人”的界定,隱名股東應當納人實際控制人范疇進行規(guī)范,那么隱名股東便不具有公司股東身份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屬于合同關系,除了適用《合同法》的規(guī)定外,更多還需要適用《公司法》的相關規(guī)定。該學說區(qū)分了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關系、隱名股東與除了顯名股東以外的公司其他股東關系、隱名股東與公司債權人的關系進行深人分析。
隱名股東身份認定應當采納合同認定標準上述四種觀點均有合理之處,細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一個共同之處,均承認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的合同關系,只是對該合同關系的處理采取了不同態(tài)度。既然如此,從合同視角人手解決隱名出資應當是一條可行的路徑。為此應當界定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協(xié)議的性質(zhì)。
首先,委托合同中存在委托人自動介人規(guī)則。《合同法》第402條規(guī)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托人的授權范圍內(nèi)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確切證據(jù)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就隱名投資而言,如果公司其他股東知曉并不反對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的代持股協(xié)議存在的,顯名股東和公司其他股東簽署出資協(xié)議、公司章程等文件應當直接約束隱名股東和公司其他股東,應當確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如果公司其他股東并不知曉代持股協(xié)議的存在以及知曉后表示不同意代持股協(xié)議的,應當否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而以顯名股東為公司股東,至于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通過代持股協(xié)議來解決。
其次,委托合同中還存在委托人行使介人權和第三人行使選擇權規(guī)則。《合同法》第403條規(guī)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托人不履行義務,受托人應當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托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托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托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張其對受托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托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托人的抗辯以及受托人對第三人的抗辯?!本碗[名投資而言,顯名股東與公司其他股東簽署的出資協(xié)議、公司章程等文件不僅約束顯名股東與公司其他股東,還約束成立后的公司。如果因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不履行相關義務,導致顯名股東無法對隱名股東履行相關義務的,隱名股東通常事先已經(jīng)知曉顯名股東投資的公司,故無需顯名股東披露即可以直接向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主張權利,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應當?shù)玫酱_認。當然,倘若公司其他任何一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在簽署出資協(xié)議或者公司章程等文件時知道隱名股東存在將不會簽署該等文件的,應當否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如果因隱名股東不履行相關義務,導致顯名股東無法對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履行義務的,顯名股東應當向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披露隱名股東,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可以選擇顯名股東或者隱名股東主張權利,選擇前者則否定了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選擇后者則肯定了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
至于隱名股東和公司債權人之間的關系,根據(jù)股東登記的對抗效力,公司債權人應當以顯名股東為公司股東。
參考文獻
[1]股東資格的法律確認.虞政平.2003.
[2]隱名股東資格認定若干問題探析.王成勇,陳廣秀.2004.
作者簡介
章軼夫,19960212,男,漢族,湖南省長沙市,研究生,碩士,湖南工商大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