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黎莉
兩三歲的孩子總是喜歡說“不”,和大人對著干,有時候故意發(fā)出難聽夸張的聲音,這是因為他們開始進入心理學上所說的“第一反抗期”。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表述能力的提升,開始能夠自我反省,并且能夠較為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探索的欲望和自我主張也越來越強烈。家長必須意識到,孩子開始說“不”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進步,一直處于服從聽話的狀態(tài)反而不是好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這樣既能讓他們的行為在自己承受和掌控范圍內(nèi),又能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感覺。比如,當孩子說“我不要睡覺”時,家長可以試著問:“你是現(xiàn)在就睡覺,還是再玩十分鐘睡覺?”而當孩子更大一點時,則可以嘗試與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
再比如,兒童的第一個敏感期是“秩序敏感期”。最早出現(xiàn)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到兩三歲時比較明顯。很多人都能關注到,當嬰兒發(fā)現(xiàn)他生活中的東西都在他習慣的位置,他的情緒表情會怡然自得,反之則會焦躁不安,這就是嬰兒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秩序感知的證明。孩子再大一點,“秩序敏感”也會升級,可能表現(xiàn)為愛管閑事。
幼兒期的“秩序感”往往顯得固執(zhí)、刻板。家長要注意觀察,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接納孩子的“固執(zhí)”,盡可能讓孩子身處井然有序的環(huán)境。有時候“秩序寶寶”缺少靈活性,并不意味著家長“無所作為”。平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環(huán)境、不同家庭中的人和事,幫助孩子認識到別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是不同的,幫助孩子慢慢學著“入鄉(xiāng)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