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難”是《論語》中的一個詞,涉及儒家核心概念之一的孝?!白酉膯栃?。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大意是說,子夏問老師什么是孝道,孔子說:“要做到和顏悅色最難。父親有事情,孩子們幫著做;有好酒好肉,讓父母先吃,這就算孝道嗎?”
孔子對孝道的標準,在今天看來,真是有點高不可攀。能搶著幫父母做事,能把好酒好肉讓給父母先吃,在今天的人看來,已經(jīng)相當難能可貴了。還要求整天對父母和顏悅色,沒有一點嫌棄的意味,這不是高不可攀是什么?
讀西方人的著作,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倫理是比較欣賞的。西方人老年后,一般是比較孤獨的,和孩子們比較疏遠。東方文化的魅力之一,也可以說優(yōu)勢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諧。
血緣親情是中國人割舍不掉的一種情懷。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隨著大家族的解體,四世同堂的現(xiàn)象消融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愿和父輩生活在一起,而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中。這自然無可厚非,是社會發(fā)展造成的。
但是,隨之帶來的與父母的疏離、隔膜甚至對立,就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了。啃老族的大量存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連基本的贍養(yǎng)老人都做不到,還奢談什么更高層次的對老人精神上的撫慰?
一旦你把年邁的父母當成一個急于要甩掉的包袱,那就真的“色難”了。千萬不要覺得,我給父母一口飯吃,已經(jīng)夠不錯了。只有在人格上對父母懷著一份真誠的敬意和感恩,我們的臉色,才會真正和顏悅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