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霄
1936年6月,馬海德來到陜北蘇區(qū)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在無數中華兒女浴血奮戰(zhàn)之時,也有一批外國友人跨越山海與國家的界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重要力量。而第一位被特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西方人、第一位被批準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醫(yī)生的故事,正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6年,一位醫(yī)生和一位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層層封鎖來到西北蘇區(qū)紅都保安訪問毛澤東。
3個月后,記者埃德加·斯諾離開保安并完成了震撼世界的《西行漫記》(即《紅星照耀中國》),而醫(yī)生喬治·海德姆則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中國名字“馬海德”,毅然留下并參加了紅軍。
“這里的醫(yī)院和病人、群眾都需要我;我決定留在陜北工作,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做一些貢獻?!痹谀慷昧酥袊伯a黨偉大長征壯舉背后付出的沉重代價以及紅軍急需醫(yī)生的緊迫現狀之后,馬海德這樣對斯諾說。
“在父親做出這樣的決定的晚上,一個英語講的很好的老紅軍對他說‘你應該回上海,我們的處境非常危險,如果將來我們勝利了你還是我們尊貴的客人?!被貞浧鸶赣H為自己講述的這段歷史,馬海德醫(yī)生的兒子周幼馬仍深刻地記得父親的回答:“咱們紅軍里面現在沒有一個醫(yī)生,我在這里有很多想做的可以做,我還是不走了?!?/p>
于是,立刻被毛澤東主席任命為中革軍委衛(wèi)生顧問的馬海德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四處為紅軍、為老百姓看病的忙碌、辛苦,同時伴隨著危險的日子。
1936年11月,馬海德參加了山城堡戰(zhàn)役。多年后,他這樣向自己的兒子描述了這場戰(zhàn)役:“我是第一次參加這么大的戰(zhàn)斗”,“迫擊炮彈在我身邊爆炸,嚇得我要命,都哆嗦了”,“當傷員撤下來的時候喊著‘醫(yī)生醫(yī)生’的時候我才清醒了?!?/p>
這場戰(zhàn)役之后,馬海德向毛澤東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父親的回憶中,周幼馬知道,正是親身經歷過一段長征與戰(zhàn)火的洗禮之后,才讓父親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于是在毛主席的特批之下,美國醫(yī)生馬海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敝苡遵R說。
此后,馬海德始終踐行著一個中國共產黨人“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不僅很快學會了普通話和陜北方言,還奔走在人民需要的第一線。在延安邊區(qū)10年,馬海德就曾診治傷病員4萬余人次,名字傳遍整個紅區(qū)。
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wèi)生部顧問。但他不愿待在辦公室里,申請到新組建的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去。馬海德一直致力于中國性病、皮膚病和麻風病的防治與研究工作,為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奉獻了畢生心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雖然身為衛(wèi)生部顧問,但每次深入基層工作時,馬海德總是沖在第一個,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從不搞特殊化。有一次他帶領小組成員在普查時,因群眾對抽血化驗接受不了,馬海德還親自示范,讓醫(yī)務人員在自己身上抽血,以此來取得群眾的配合。
在麻風病的防治與研究中,馬海德在新中國醫(y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深入展開調查,走過幾乎所有麻風病區(qū),開展醫(yī)學研究的同時也展開了麻風病科普。為了降低人們對麻風病的恐懼,馬海德甚至親自與麻風病人近距離接觸、握手。
為了救治麻風病,馬海德到處組織募捐籌錢,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后,他依然帶病組織救治和防治工作。直到1988年馬海德因病去世之前,他一直心系于此,還讓家人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支持麻風病防治。
對此,周幼馬這樣說:“對于我的父親而言,我想他的一生都在詮釋‘為人民’三個字。他研究防治麻風病的原因,也是因為這種病是人民害怕的疾病。父親去世前,中國基本上消滅了麻風病,這讓他十分欣慰?!?/p>
為馬海德撰寫傳記的新中國外交史研究者陳敦德調研指出,自馬海德1981年提出“要在1999年即21世紀之前在中國消滅麻風病”的口號至1999年底,中國麻風病的發(fā)生率已降為十萬分之零點一,而當時世衛(wèi)組織的標準是十萬分之一。“如今中國麻風病發(fā)生率則降到了十萬分之零點零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麻風病問題特使笹川陽平認為馬海德是消滅麻風病之父,我覺得這個評價很真誠?!标惗氐抡f。
1988年9月23日,馬海德被衛(wèi)生部授予“新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的先驅”榮譽稱號。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杰出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國際著名記者、作家愛潑斯坦曾這樣評價:“(馬海德與路易艾黎)不單單是在為人民服務,同時也在以他們的行動啟迪那些想為人民服務,卻又不知從何做起或仍然顧慮重重的人。”
1982年農歷正月初一,馬海德到河北省望都麻風病院給麻風病人拜年,他緊握一位麻風病人的手問寒問暖
“如果讓我重新開始生活,我還是要選擇這條道路,這是毫無疑問的?!边@是馬海德臨終前的感慨。在扎根中國的55年歲月里,馬海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而他的博愛與奉獻,激勵著中國幾代衛(wèi)生戰(zhàn)線的工作者。
“如果今天中國紅十字會能夠為身處戰(zhàn)亂地區(qū)的國家紅十字會和最易受損人群提供些許幫助,那是因為馬海德醫(yī)生這樣的榜樣激勵著我們?!?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在訪問馬海德的祖籍國黎巴嫩時,對出一部將馬海德在中國的傳奇經歷和感人事跡介紹給世人的傳記的期望更加強烈。
這樣的想法得到了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以下簡稱人衛(wèi)社)和陳敦德的大力支持。耗時一年,歷經四稿的《大醫(yī)馬海德》一書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出版,并在馬海德同志誕辰111周年當天舉行了新書發(fā)布會。
為了寫好這本書,作家陳敦德堅持實地走訪馬海德曾工作過的延安等地,耗時七個月完成了40萬字的稿件,“馬海德了不起”是他寫完書之后的最大感觸。
“我是1984年到人衛(wèi)社工作后聽說馬海德的,但當時對他的事跡只是一知半解?!弊鳛椤洞筢t(yī)馬海德》的策劃編輯,人衛(wèi)社的姬放編審全程參與了該書的出版,這讓她對馬海德的認識有了極大豐富和加深,對馬海德的尊重和敬佩與日俱增。
據姬放介紹,為了能讓《大醫(yī)馬海德》能夠及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出版,人衛(wèi)社單位總編室主任皮雪花匆匆安頓了在醫(yī)院看病的母親,放棄休假迅速組織有關人員進入工作狀態(tài)。而為保證該書印制質量并一次成功,單位生產人員親赴遠在京郊的昌平印刷廠,與工廠人員一同商議印制工作,直到次日凌晨2點多鐘才返回家中,天亮后,又繼續(xù)投入工作之中。在姬放看來,正是馬海德醫(yī)生熱愛人民、大醫(yī)精誠的精神感染著每一位參與到該書出版工作里的人。
如今,隨著《大醫(yī)馬海德》的正式出版,一位堅定地選擇跟隨中國共產黨、深切地熱愛中國人民的馬海德醫(yī)生的故事,也將被更多人熟知。對此,姬放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fā)讀者在紀念、學習,傳承馬海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立足本職,做好自己工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