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旭
晚年時,邵逸夫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捐建的“逸夫樓”遍布全國各地。不過,細心的人發(fā)現(xiàn),有些逸夫樓的“逸”字少了一個點兒。
通常,“逸夫樓”這3個金燦燦的大字嵌在樓體上,十分醒目,按理說不該出現(xiàn)“逸”字少一個點兒的低級錯誤。是不是由于年久失修導致那一“點”掉了呢?也不是,因為有些新建的樓體上也是這樣一個字。
原來,邵逸夫在捐贈時,已經(jīng)設置了固定的金額,但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超出預算的情況。不足的部分怎么辦呢?這就由其他慈善機構捐款或當?shù)刂鞴懿块T撥款參與修建。如此一來,這棟樓就不是邵逸夫全款修建的了。而邵逸夫有個原則,那就是不是他全款修建的教學樓,就不能掛“逸夫樓”的名號。這使接受邵逸夫捐贈的單位陷入兩難境地。后來,有人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即只要不是邵逸夫全資修建的大樓,逸夫樓的標志“逸”字就少了一個點兒,以此區(qū)分,使眾人知曉。這個建議,得到了邵逸夫的首肯,從此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傳下來。
“少了一個點兒”的逸夫樓,卻讓邵逸夫的慈善風范多了一點兒!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