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為例"/>
萬慶齡
(南昌大學,江西南昌 330031)
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與《1984》《我們》并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它是20世紀最經(jīng)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作品之一,對國內(nèi)外文學界和思想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物質生活豐富、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未來世界,人們接受各種限制和教育。在這樣一個被標準化的世界,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充分的滿足自己的欲望。然而,在這樣機械文明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卻缺乏真正的感情。
《美麗新世界》自1932年出版以來,以其強烈的哲學和政治意義,引起了讀者和文學評論家的廣泛關注。中西方評論家從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方面對這部作品的反諷、預測、警示功能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取得了相當深刻的成果。同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從烏托邦的角度來討論的,而對異化主題的研究則相對缺乏。因此,在看似完美的科技社會下,本文基于異化理論分析赫胥黎的寫作意圖及其現(xiàn)實意義。
異化的定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發(fā)展。趙興華談及,異化一詞源于拉丁語alienatio和alienare,意思是“變得疏遠”或“與之分離”。德文entfremdung則將異化的含義擴大化,有“脫俗”“被他人操縱”之意。異化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現(xiàn)代哲學中逐漸形成的,“異化”主題作為西方文學的基本主題,其理論的應用不僅出現(xiàn)在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蠅王》和索爾·貝婁的日記體小說《晃來晃去的人》等當代嚴肅作家的作品中,而且也出現(xiàn)在一些當代流行小說家描繪“社會荒原”的作品中。
人類歷史進程中,異化通常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歷史與人的關系,理性與感性,現(xiàn)實與理想的雙重劃分。結合這部小說的背景,筆者將《美麗新世界》中的異化現(xiàn)象分為三個方面: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己的異化。
通常情況下,人與社會的異化表現(xiàn)為人在強大的社會面前顯得渺小無力、孤立無援。社會以及各種機構制度往往凌駕于個人之上,扼殺個人的自由,成為制約和壓迫人的異己力量。在強大的社會環(huán)境面前,個人的掙扎和努力顯得毫無意義,以至于只能任人擺布而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小說起始,赫胥黎描述了一棟灰色建筑的入口,上面寫著“倫敦中心區(qū)孵化與設置中心”,在盾牌上,寫著世界國家的座右銘:“社會”“身份”“穩(wěn)定”。它定義并提示讀者什么是新世界。接著,赫胥黎列舉了大量新世界的先進科技成果,如優(yōu)秀的克隆技術、完美的約束程序、優(yōu)秀的胚胎培養(yǎng)等。其實,“在那個粗放的活體生殖時代,孩子總是由父母帶大,而不是在國家調理中心”,而統(tǒng)治者通過“波卡諾夫斯基程序”改變這個新世界的人類基因,預設人類的社會等級和社會責任。不應忽視的是,整個社會被劃分為五個社會階層,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和埃普西隆。阿爾法是最高等級,貝塔是第二等級,最低的是埃普西隆,他們各自從事勞動、創(chuàng)造、統(tǒng)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自從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熏陶,“標準化的男人、女人,統(tǒng)一批量生產(chǎn)”,他們在精神上變得空虛和麻木不仁,更糟糕的是,人們在沒有意識到被壓迫的事實的情況下,喪失了基本的人格,成為既定命運的囚徒。正如孵化調理中心主任所說:“所有的調理都是為了讓人們喜歡自己無法逃脫的社會命運”,小說中的美麗新世界逐漸形成了一個沒有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體社會。
人與社會間的異化要求人們放棄個人追求,社會原則是人們的信條,人們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世界國家的中心。因此,催眠百科全書已成為新世界中行之有效地教育方式,中心的嬰兒從小就接受睡眠教學社會規(guī)范是唯一被灌輸?shù)膬?nèi)容,每天流傳數(shù)千次,以達到教育效果,鞏固社會穩(wěn)定。人與社會的異化,正一步步把人的階級推向文明的終結,其實這個美麗新世界的實質就是一個可怕的新世界。
人與他人之間的異化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甚至是對立。在崇尚金錢、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金錢利益所左右。人們失去了應有的關愛和友善,取而代之的是陌生和冷漠。對金錢和利益的狂熱追求甚至使親情和愛情也發(fā)生了扭曲和異化。
在這個新的世界里,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早已異化,人與他人之間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感情,如親情、愛情、友情的等等。小說中“胎生”也被人們所鄙夷,新世界的人們對家庭、婚姻感到羞愧,“母親”“父親”“兄弟姐妹”等詞是絕對禁止的?!胺Q一個人是母親……這是一種淫穢行為”。關于婦女的生育問題,安托瓦內(nèi)特談及,“雖然傳統(tǒng)社會長久以來將生育視為一種奴役形式,但發(fā)達的先進社會以技術、工業(yè)甚至資本的形式剝削和擠壓生育,同時,沒有任何社會承認生育對人類的貢獻”?!睹利愋率澜纭返呐砸彩且粯樱詰言谢蚴欠置淇赡鼙灰暈橐环N恥辱。他們也不知道“家”是什么。“家”在他們的概念里“不僅物質上骯臟,精神上也污穢不堪……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昵讓人窒息,關系讓人感到危險、瘋狂、不堪”。親密和持久的情感被看作一種不正常的關系,小說中列寧娜和福斯特四個月的戀愛關系被視為違反社會規(guī)范。范妮向列寧娜談及“老是與同一個男人出去及其不成體統(tǒng),孵化與設置中心主任強烈反對過于強烈或拖沓冗長的感情的”。瞠目結舌的社會原則令人心寒,充分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人的自我異化是指人在異己力量的作用下失去了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狀態(tài),人性發(fā)生異化和扭曲,甚至失去自我。
《美麗新世界》已經(jīng)完全被疏遠了。人們必須服從新世界的信條,在統(tǒng)治者的結盟和控制下,人類已經(jīng)成為毫無尊嚴、人格和自由的毫無價值的人。面對命運的既定性,人們也有自己的“反叛性”。伯納德是一個行為怪異,性格復雜的人物。他的名聲不好,并且大多數(shù)時間都一個人待著。新世界的高度精神限制疏遠了他的個性,他應該是智商高的阿爾法,不幸的是,“有人犯了錯誤,認為他是個伽馬,把酒精注入他的代血跡里去了。因此他那么矮小”。他變得比一般的阿爾法更發(fā)育遲緩,與新世界的人們格格不入,以至于無法被新世界所接納,伯納德自身的糾結與逃避等等特征都呈現(xiàn)出他的自我異化和疏離。正如賽義德在《知識分子代表》中給出的流亡定義一樣,流亡者存在于一個中間狀態(tài),而不是完全融入新環(huán)境或與舊環(huán)境分離。但在這里,流放是伯納德的最終目標。
赫姆霍爾茲并沒有完全異化,“他的職業(yè)是情感工程大學寫作系的一名講師。在教學的間隙里,他也是一名兼職情感工程師”。由于他有一種很強烈的孤獨分離感,所以他最后寧愿被派往福特,也不愿在新世界呆上一秒鐘,這是擺脫人類自身異化的一大步,成為“真正的人”。
名為約翰的野蠻人,飽有激情的來到“美麗新世界”,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新世界并不存在所謂的完美,在那里家庭、愛、信仰、自由不再存在。他寧愿生活在對生命、老年、疾病和死亡充滿恐懼的痛苦生活中,也不愿遭受新世界的道德淪喪和非人化。正如他所說他寧愿不快樂,也不愿擁有在這里所擁有的那種虛假、虛假的幸?!?,他放棄了這個貌似完美的新世界,追求個人自由。然而,新世界的隱藏規(guī)則無法令他如愿,“燈塔的祈禱”吸引了許多記者觀看,最終他被迫走到了盡頭。野蠻人用死亡來指責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以反映他對于美好、純真的不懈追求。
在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對人、社會等各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人性的衰退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睹利愋率澜纭沸≌f不僅突顯了現(xiàn)實世界中異化的可視性,而且表達了對科技社會下人性危機的深切焦慮,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再思考,赫胥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類的自我價值,呼喚自由和人文主義精神的回歸,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燦爛人性、和諧理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美麗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