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琪
(忻州師范學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在中國古代,律學思想極盛,尤其是樂律,在歷朝歷代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古代律歷講究“和”“同”的思想,因此在推算過程中,還會結合其他多方面知識內容。不僅如此,在制定樂律過程中,還需要遵循天人之際,以人算求天道,這讓很多樂律內容都和天文堪輿有關。根據樂律應用內容不同,其涉及的知識體系也各不相同。通過對中國古代律學思想的理論構建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律學思想。
中國古代律學在發(fā)展中,形成了應用律學和理論律學兩種。近幾年來,學術劃分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理論律學逐漸和應用律學分離開來,以此實現(xiàn)精細化的古代律學研究。本文主要對音律中的內容展開研究,重點對中國古代律學思想的理論構建進行分析,可以促進音律學的有關學科進一步發(fā)展,為后續(xù)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礎。做好這一理論研究也是學科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應用這一理論體系可以更好地描述中國古代律學發(fā)展史,推動中國樂律學的研究。
中國古代律學可以分為應用律學和理論律學,其中,理論律學就是一種從精準數(shù)理邏輯角度出發(fā)完成音律律制的過程,所形成的理論思想就可以被歸納到理論構建體系中。在律學思想理論建構過程中,主要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古代律學思想下形成的基礎律學理論。從理論構建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律學思想以自然音響規(guī)律和理論內涵為主,兼有生律法、律高標準等內容。不同時代下,人們對律學思想的理論建構過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想要充分掌握古代律學情況,揭示古代律學思想的本質性能、傳承規(guī)律,進而為當代音樂行業(yè)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就要明確古代律學與其他文化的關系,為應用律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律學思想理論體系中涉及內容較多,可以從幾個不同方面入手,分別為:音樂音響學基礎理論、律制理論黃鐘律研究、中國古代聲學概念的表述方式研究、律制理論的文化背景研究、正史律志及私家律學專著中相關內容的記述方式及其文化內涵研究、應用律學理論與基礎律學理論的相互關系研究。其中音樂音響學基礎理論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諧音列、音樂聲學數(shù)理邏輯概念兩個部分。前者主要研究的是,在中國古代律學思想下,律制理論如何處理諧音列,進一步研究諧音列中存在的等差、等比、均差觀念,在此基礎上,分析出一部分躍遷理論、沉音理論等內容。后者主要研究的是,在中國古代律學思想下,律學思想和計算模式之間的關系,通過真數(shù)與對數(shù)關系的演繹,更加清晰明確地掌握音樂聲學概念。此外,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生律法、管律、弦律、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等律法體系也屬于理論律學的研究內容,這一點在下文律學思想理論建構過程研究中得到了體現(xiàn)。除此之外,在中國古代的律學思想中,同律度量衡文化觀念歷史演變次數(shù)較多,而作為律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也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
中國古代的樂律學起源于呂不韋著《呂氏春秋》(公元前239 年),書中首次提及“音律”一詞,作為該書第六卷《季夏紀》中的一個篇名。后續(xù)根據應用方面的不同,“音律”被分成了“鐘律”“律呂”“樂典”“聲律”等內容,但基本意義和“音律”相通。“樂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司馬遷著《史記》(約公元前104-公元前91 年)中,這也是中國古代律學思想的起源,《史記》中將其分設成《樂書》《律書》兩個部分。此后歷朝歷代都以此為標志,分設“樂”“律”,僅在名字上有一定的差別??v觀古代取得的律學思想成就,以“樂”或“律”為名的樂律著作,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唐代元萬頃的《樂書要錄》、宋代陳嚦的《樂書》、蔡元定的《律呂新書》、明代黃佐的《樂典》以及朱載埔《樂學新說》和《律學新說》。在清朝中后期,樂律思想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雖然古代有“樂”或“律”為名的樂律著作,但并沒有“樂律”等組合詞匯?!皹仿伞钡谝淮纬霈F(xiàn)是在晚清時期,在1860 年陳澧的《聲律通考》中出現(xiàn),而后樂律學得到了認可,并且引起了音樂史學家的關注。在1984-1989 年,樂律學得到了具體的定義,將其認定為中國古代音樂技術理念的統(tǒng)稱?,F(xiàn)如今,樂律學已經成為了一個橫跨多個學術分支的綜合性學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律學思想理論建構,可以讓音樂史學、音樂文獻學、音樂考古學等分支學科理論基礎得到進一步豐富,相應的內容體系也會更加完善。
縱觀中國古代的律學思想,可以看出樂律應用范圍較廣,而且樂律思想中所蘊藏的其他思想較多,涉及易學、數(shù)學、經學、天文、堪輿、兵法等內容,因此在實際劃分中難度較大。就現(xiàn)有的樂律學研究成果來看,中國古代樂律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種分類法。
第一,律、調、譜、器分類法。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樂律學內容分類方式,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律、調、譜、器這四個方面之間的綜合性關系,在早期的研究著述中經常采用這種分類方式。
第二,“樂學”“律學”分類法。這也是樂律學最常見的一種分類方式,將“樂”和“律”并列展示,后者包含的內容較多,除了基本的樂學之外,還含有一些中國古代律法計算問題,而樂學主要包含樂器、傳統(tǒng)規(guī)定、應用場合以及音韻與樂律的關系、字調與潤腔廣播關系等內容。
第三,聲、律、調、拍、腔、譜、體、器分類法。《中國傳統(tǒng)音樂基本理論概要》一書中,對中國古代律學思想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合前面兩個分類方式,劃分了八個部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應用律學和理論律學內容。八個方面彼此并列,關系密切,除了這種劃分方式之外,還有一種劃分成六個部分的分類方式,相較于聲、律、調、拍、腔、譜、體、器之外,去掉了體、器這兩方面內容,更多地考慮到聲音、律、調、腔、拍等內容。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對理論律學的研究范疇、律學思想的起源和演變以及中國古代律學思想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朱載堉《律歷融通》進一步分析探討理論建構過程。經過各學者的努力,樂律思想的理論構建變得更加容易,但樂律本身涉及的內容較多,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朱載堉的《律歷融通》從先秦、兩漢律歷觀入手,對樂律的理論架構展開了深層次分析,為后續(xù)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在《律歷融通》中,設計音律的部分很多,但真正應用的方向并不一致。《黃鐘歷法》是《律歷融通》的起算點,其中含有大量的音律思想,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縱觀歷代的律學思想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管子》《呂覽》《淮南子》以及《史記》中的八風、《漢書》等幾個方面,中國古代音律學思想有效融合了風土、天體、節(jié)氣、災異、納音等方面的內容??梢钥闯?,中國古代音律設計內容復雜,很多學者需要借助歲星超辰考定鐘律,以測候推演律位。而朱載堉《律歷融通》中對樂律學思想進行了最為完善的敘述,這也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音律學中最為主要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理論建構的流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樂律思想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律歷融通》和《大統(tǒng)歷》都是從先秦、漢、宋諸學中總結分析古代音律思想,并且展開深層次的分析,但二者采用的算法存在極大的不同。樂律理論構建關系在《律歷融通》中得到了集成式的總結,書中分析了音律和古代其他歷法測算之間的關系,打造出全新的理論建構方法。在《律歷融通·序》中關于音律有這樣一句話:“歷者,禮之本;律者,樂之宗。”朱載堉將律歷與禮樂聯(lián)系在一起,全面追溯禮樂源頭,以定律制,完成律學思想理論建構。在這之中又指出了“辨清濁,以正五音,而六樂宗之”這一內容,進一步對比歷之十二辰。
此外,《律歷融通》以兩漢時期的音律思想發(fā)展為基礎,明確焦點問題,找出古代音律思想的發(fā)展歷程,這也是律學思想理論建構的基礎條件。在實際計算過程中,“步發(fā)斂”六則和音律有著深刻的關聯(lián),早在《逸周書》《淮南子》中就對音律算法進行了一定的解釋?!按晤惐嚷芍m調,歷之七曜類比律之七音”,“步發(fā)斂”六則可以分為求二十四氣、求七十二候、求五行用事、求列宿當值、求建除、求納音這幾個內容,以此為中國古代的推演祭祀奠定基礎。
在“歷議”上也有關于音律思想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前幾卷,分別為:律元、律母、律義、律數(shù)、律象、律音、律均、律紀、律策、律歲、律風、律景。律法思想在中國古代常用于天體測算,但體現(xiàn)在音律上,則更具針對性,如,六律五音合60 調、五聲十二律旋宮等。在不同的發(fā)展狀態(tài)中,音律的應用方向不同,《律歷融通》中對音律有著明確的認識,其在構建律學思想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了詳細敘述。如,在《律歷融通》中提出的五聲十二律旋宮并不應用在宗廟祭禮中,可以幫助古人更好地計算時間。從目前情況來看,古代樂律思想包含著豐富的淵源,涉及內容廣泛,思想理論體系較為復雜,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應用現(xiàn)代學科解決諸多問題。雖然《律歷融通》在當時并沒有引起轟動,但是在新時期,借助該書中的知識,我們可以進一步感受到音律學的基本方法論。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tǒng)的律學思想是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完成的,對中國古代律學思想的理論構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有關人員認識了解律制思想??v觀中國古代的律學思想,可以看出樂律的主要作用在于掌控時間,而且樂律思想中所蘊藏的其他思想較多,涉及易學、數(shù)學、經學、天文、堪輿、兵法等內容,利用現(xiàn)代科學進行理論構建無法將其完全覆蓋,只能盡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