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蒙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玉林 530022)
符號學是信息傳播的載體之一,是能指與所指的產物,還可以感覺材料和蘊含精神意義。符號學是研究事物符號的本質、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符號發(fā)展的意義以及與人類多種活動、行為之間的關系。廣西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民族民俗文化特點突出,勞動者在生活中汲取靈感,對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傳說故事、宗教信仰、風俗民情等進行記錄和表現。在服飾,器具等生活常用物品作為載體,既可以起到審美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傳承與傳播的作用。
符號學在20世紀初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首先提出。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符號學包括語用學、語義學和語法學三個分支。
少數民族的服飾圖案也是識別一個民族的外在符號,也有標識社會地位,階級或者階層的功能。
在國外第一個把符號學方法論運用到文化現象中的學者是羅蘭巴特,他把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與社會文化結合,他認為流行時裝與意識形態(tài)、社會角色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并形成了復雜的文化系統(tǒng)。隨著對符號學的深入研究,符號學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人類學美學、藝術、語言等都有相關的符號學理論。而在服飾圖案的研究中符號學主要是對社會認同、身體倫理、歷史傳播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類文化遺產中服飾圖案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服飾類的非遺種類眾多,如:蠟染、扎染、苗繡、壯錦、侗錦、瑤繡等,如圖1。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保管和利用問題。法國在2002年擬定了《數字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針》,通過數字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1]。2005年我國頒布相關文件,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明確的方針和目標。2011年完善了法律方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10年國家文化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該工程用數字手法全面、系統(tǒng)地保護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階段世界各地都在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的號召,采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2]。
圖1 廣西白褲瑤服飾圖案
隨著現代化進展,數字化對文化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數字化可以將現有的資源轉化為音頻、視頻、平面圖形等數字化的信息手法。
(2)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字的保護和收集更加方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3)場景再現。文化遺產中數字化的采集,可以實現制作、使用場景的再現,可以為觀者提供深度的體驗場景。
(4)復制成本低。數字化收集和保護可以將收集到的信息建檔、復制,這樣可以減少保存成本和空間。
在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廣西世居少數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習俗和習慣?;跀底只Wo的價值及服飾文化中蘊含的符號價值,對廣西世居少數民族服飾圖案的保護也逐步進行數字化的轉變,見圖2和圖3。2017年多位專家對廣西的非遺文化數字化的保護現狀進行了分析,分析過程中對非遺數字化的機制、數字化人才和資金情況、數字化的手段、新媒體傳播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經過分析發(fā)現,現階段對廣西世居少數民族服飾圖案數字化的保護存在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多層面的問題。(1)廣西現階段的非遺數字化保護雖然頒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但還是存在部門不健全的情況,在市級以下的相關保護部門,很少有專門的數字化部門,而且專職從事數字化工作的人員緊缺。因為缺少專門的用于數字化資金和相關條款,造成數字化人才和設備缺失,使得部分非遺資源很難及時得到保護、收集和利用。(2)在數字化手段上主要以拍照和視頻為主,例如:服飾圖案這種非遺產品,只能采用較為簡單的圖片形式進行存儲,而且像素質量無法得到保證。(3)在傳播手法上,各機構紛紛采用了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等作為宣傳手段,但是存在更新速度較慢的問題。
圖2 挑花圖案的圖片采集
圖3 瑤族挑花圖案的數字繪制采集
(1)采用符號學的理念對服飾圖案進行整理、收集和應用??梢詮姆枌W理論角度對服飾圖案的理論進行分析,把握民族文化相交融的關系,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發(fā)掘民族文化中的設計應用方法論。從符號學的角度加大多民族服飾圖案的研究,能夠為民族服飾圖案的現代化發(fā)展拓寬理論視野,使得民族服飾圖案更加的多元化。還可以根據符號學理論中的社會角色理念建立不同的分類體系。
(2)完善數字化保護機制。科學合理的數字化保護可以讓保護工作有跡可循,而且有利于服飾圖案的保護與利用,還可以節(jié)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協(xié)調服飾圖案的全面開展。
(3)采取多樣的數字化保護手段?,F代是信息時代,數字化的手段更加的多樣和豐富,不僅僅局限在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大量的交互式、沉浸式,趣味性強的體驗方式大大地豐富了服飾圖案數字化的表現形式,例如:動畫、游戲、場景交互、三維投影等。并且數字化收集的保護越來越精細和細致,并朝著三維化、高精化、動態(tài)化以及交互式的方向發(fā)展,積極推動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播[3]。
(4)拓寬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具有特有的互動性、即時性和參與性,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社交網絡媒體成為服飾文化轉變的重要展示平臺。因此可以充分挖掘媒體的潛力,構建合理的新媒體傳播體系,增強服飾圖案的趣味性和全面性。
廣西民族服飾文化承載著少數民族的發(fā)展、思想和情感,是文化的承載也是民族符號的外在體現。在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下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服飾圖案進行保護、采集、傳承、傳播,結合符號學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角色理論,可以更加全面、系統(tǒng)、真實的對其進行記錄、梳理。只有通過對服飾圖案的數字化進行合理的整理,保護機制的全面完善,新媒體手段的合理利用等手段,才能推動服飾圖案數字化建設的傳承與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