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能夠幫助人們去與神靈溝通,為百姓祈福?!拔住迸c舞本身就相互關聯(lián),只要有“巫”的地方就一定會有舞蹈,因為舞蹈是“巫”與鬼神之間溝通的一種方式。本篇論文筆者主要研究楚國的巫舞,并且是從楚國的經典之作《楚辭·九歌》來入手;《九歌》是屈原筆下充滿神秘色彩的篇章,《九歌》中的每一位神靈都有著它們不同的身份和責任,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
《楚辭》是楚國八百年歷史中最為經典和最有價值的文本,在參考和研究很多文獻和歷史材料以后,筆者推斷出并且認為《九歌》實際上就是楚國祭祀活動中,巫舞的真實場景再現。而楚國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生活環(huán)境,都給楚人帶來了不管是經濟還是物質上極大的滿足,也正是因為如此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才使楚人有更多的時間來信奉神靈,實現自己的飛升之夢。
一、多山多水多物產
楚國擴大后的地理位置傍山傍水,沿著長江一帶生活,將湖北湖南這兩座魚米之鄉(xiāng)都盡收入囊中,也往外延伸到河南、安徽、江西、重慶等地;但這幾個省份中,只是小范圍的地區(qū)屬于楚國的疆土,最主要的還是湖南湖北這兩個地區(qū);追溯楚國最初的文化形成,可以縱向的往上,看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屈家?guī)X文化。
屈家?guī)X文化是由苗族先民所創(chuàng)造的,它的區(qū)域覆蓋了長江中游及江漢平原,并且奠定了楚文化的基礎和發(fā)展,在歷史學文獻以及考古的部分材料中都能夠證明這一點。在湖北省博物館中,有對屈家?guī)X文化簡單的介紹,并陳列出了很多屈家?guī)X時期,先民生活以及生產的工具。在《荊楚與支那》一書中,有提到:“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覆蓋長江中游的屈家?guī)X文化,是楚文化形成的基礎?!?并還提到河南考古專家,鄭杰祥先生的《屈家?guī)X文化淵源試探》這本書,總結出了,屈家?guī)X文化是在苗族先民的“三苗”之下所發(fā)展的。
在《名義考》中有記載到:“三國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在江南荊州也?!?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分布和區(qū)域,應該包括湖南、湖北、江西等,長沙地區(qū)和荊州地區(qū)應該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屈家?guī)X的文化是發(fā)現于湖北荊州地區(qū)的京山縣,現在屬湖北省荊門市,當時在這個宏偉的文化遺址中,有發(fā)現很多石制的工具還有陶器,這些出土的陶器能夠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以及制作工具的能力。也可以這樣說,楚國在逐漸南遷,最后定居在長江一帶生活的時候,吸收了不少屈家?guī)X的文化和先民的生活技能,所以屈家?guī)X的文化,給最初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楚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也為楚國的文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楚國八百年的悠久歷史,讓它從一個五十里地發(fā)展成為一個泱泱大國,這都與楚國歷代君王的不懈努力脫不開關系;在西周中后期的時候,熊渠帶領他的部隊西攻南下向東前進,繼續(xù)往江上的楚蠻之地開拓屬于楚國的疆土,這是楚人啟土擴疆的一次大規(guī)模行動。春秋時期以后,楚國君王力求向上,將擴大國家版圖的事業(yè),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所以春秋時代的楚國,不僅要與其他國家爭霸讓自己稱霸,并且還要繼續(xù)的擴大國家疆土。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戰(zhàn)國楚宣王、楚威王時期和楚懷王前期,楚國的疆域廣闊,是先秦時期版圖最大的國家。
這時候的楚國是一個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物產豐富的國家,不管在經濟上、政治上還是文化上在先秦時期都處于領先的地位。“水”資源是楚國發(fā)展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依傍著長江流域的楚國,在農業(yè)的發(fā)展上有很大的有利條件。楚國人從北向南,在荊睢一帶并向長江流域發(fā)展。商、周時期的楚人已經非常善于種粟和旱作物,并且還掌握了種植水稻的生產技術。
戰(zhàn)國時期的時候,楚國的農業(yè)有了一個飛躍的高度,也正是奴隸制的漸漸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逐漸發(fā)展給楚國帶來了農業(yè)發(fā)展的最佳時期。農業(yè)方面的發(fā)展當然離不開農業(yè)工具,他們主要是使用青銅、鐵農具進行耕作,這樣便給農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興修水利工程也逐漸讓農業(yè)灌溉的技術得到了發(fā)展;擴大耕地面積、增產糧食和農副產品、發(fā)展畜牧業(yè),這都是能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經濟的有利方法;在漢江、江淮間修溝開渠,這是為水利事業(yè)和水陸交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楚國不僅重視農作物的生產,也重視經濟作物的生產,比如在江淮一帶的人們就非常喜歡植桑養(yǎng)蠶,這也是他們的生活經濟來源之一。在楚國腹地以及湖南一帶,出土的很多精美絲織品,都能說明楚國的植桑養(yǎng)蠶在當時來說,遍布了全國各地,這也給楚國絲織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楚國的絲麻織品在手工業(yè)這一塊是比較突出的,麻織品一般是下層百姓穿戴的布料,從楚墓中出土的麻織品——麻鞋,就能了解到當時的織麻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也很受楚國百姓們的喜愛。絲織品一般是楚國上層人物或貴族所穿戴的,春秋時期以后,楚國的絲織業(yè)得到迅速的發(fā)展。比如,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楚絲織品,每一件都非常的精美,手藝都非常的細致;在長沙左家塘出土的“小菱形紋錦”以及“對龍對風紋錦”都非常的驚艷;無論是從它的紋路,還是質感上來說,都非常的精致,紋錦圖案繡得也非常細致,每一條紋路都十分清晰。這也證明了楚國先天的優(yōu)越條件給它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多幫助,加上歷代君王每個時期對經濟、藝術、文化不同的要求,也使楚國的發(fā)展呈現出逐漸向上、攀爬頂峰的趨勢。
正是因為楚國優(yōu)渥的地理位置,才能使楚國不管從農業(yè)方面、手工業(yè)方面得到大力的發(fā)展,使楚國的經濟條件飛速的上升。也正是因為在如此好的經濟條件下,楚人的生活悠閑自在,他們崇尚巫術,信奉神靈,他們認為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神靈所賜予的,所以他們對神靈更加的尊敬和愛戴,也更加的虔誠祈禱。
楚人除了解決日常所需的經濟生活外,把空余更多時間都放在了宗教和巫術的文化中,他們生來就有非常浪漫的情結,在國強民安的環(huán)境下,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正因為如此,他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一起互相聊聊各種有趣的、神秘的神話故事,巫風已經侵入了楚國的每一條大街小巷,每一戶人家,每一個人的腦海中,甚至還有很多楚人會有想修煉成仙的愿望。在那個時期的人們,覺得神能夠主宰一切,任何可能的、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他們都會寄托于神靈保佑,以達成自己的心愿。“巫”在這個時候無疑是非常受歡迎的人物,因為他們能夠幫助人們去與神靈交流,傳遞自己的心愿,但這一點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到的,他們認為“巫”的靈氣是與生俱來的。
在楚國任何的祭祀活動中,不管它的功能性的是娛神、還是酬神,在這個時候都是需要“巫”來作為媒介,才能使整場祭祀正常的運行;楚人祈禱求福,并感恩上天所賜予的一切,他們認為,在農業(yè)生產上,是因為有神靈的庇佑,農作物才會茁壯成長,免受了大自然的一些災害;在手工業(yè)生產上,如果沒有祈求神靈的保佑,那將不會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家人的健康、平安,家庭的和睦都是神靈所賜予的,所以更加要酬謝神靈,感恩神靈;也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巫風才會如此濃厚,巫舞才會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
二、多地域文化的融合
楚國地處水澤之鄉(xiāng),除去它本來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以及物產豐富之外,能有這樣的成就,當然也離不開歷代君王不斷的吸收外來對國家有利的因素。從最初只能住在荒蠻之地,經濟文化也比較落后,到后來先后兼并華夏各國。與此同時,還能積極把華夏文化也吞入囊中,使自己能夠與華夏大國并肩前行,楚人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社會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楚人特別善于利用和吸收對自己有利的資源,來幫助自己今后的發(fā)展,這也是楚國發(fā)展得越來越強大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楚共王二年的時候,楚軍抵達了魯國陽橋,魯國君王一看形勢不對,便想請求結為盟友,并獻給楚國木工、縫工、織工各百人,這三百名工匠都給楚國紡織業(yè)以及建筑業(yè)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政治上,楚莊王非常善于用兵,他在政治管理上已經實行“禮治”的管理手段,與當時的華夏之國沒有任何區(qū)別,也是從楚莊王開始,就把“禮治”變成國策,并充分的吸收華夏文化。
楚國的藝術鼎盛時期就數楚靈王時期了,楚靈王建立了“千古第一臺”——章華臺,“魚鱗屋兮龍?zhí)?,紫貝闕兮朱宮” ,是屈原筆下的那座用魚鱗造屋,用紫貝做官門,光芒閃耀,美輪美奐的龍宮;在湖北潛江龍灣附近的章華臺遺址處人們也發(fā)現了用貝殼鋪成的石路,這與《九歌》中的句子如出一轍,也正好說明屈原筆下的《九歌》很多記載都是出于真實的寫照,他把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以及他希望的都寫進了這本著作中。
在《楚國八百年》的記錄片中有提到,在章華臺的內宮中放著的鼎跟楚國宮人一樣變成了細腰,與當時其他國家直上直下的鼎完全不同,看起來多了一分嫵媚、妖嬈的美感,這與楚靈王的審美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楚靈王非常喜歡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的大臣投其所好,為了不失去靈王的寵信,唯恐自己體胖腰肥,于是每天只吃一頓飯,穿戴衣飾時,收緊腹部,再把腰帶系緊,以達到細腰的效果。宮內的鼎都做成“細腰”模樣,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楚靈王對于細腰的形象是有執(zhí)念的,對于男子都是如此的要求,就更別說對女子的要求了,所有楚宮之內的宮女們,對自己身材都非常的控制。
“長袖細腰”這個形象特點可以算得上是楚國的一個鮮明的審美特征了,在長沙楚墓彩繪中,非常明顯的體現了這一形象特點,十一位女子都有著不同的動態(tài),有的雙手放置于腹部坐立,有的身體傾斜雙袖張開,有的側身擺頭眼神含蓄,每一個人都栩栩如生。楚國這種“長袖細腰”的審美,也直接影響了周邊國家,并且被周邊國家追捧為一種時髦的象征。
屈原筆下的《楚辭·九歌》,筆者能從中找到一些真實的歷史遺跡去證明文中一些內容的真實性,也能夠證明從《九歌》中挖出來的內容是真實的并且是有價值的。在舞蹈這方面,“二八齊容,起鄭舞些” ,說明當時楚國并沒有完完全全只推崇自己本國的舞蹈,而是在王公貴族聚會的時候,也會出現他國的舞蹈,或許是為了吸收他國的優(yōu)秀藝術文化,又或許是為了用藝術的手段去連結兩國的友好關系,楚國與周邊國家互相之間無疑是相互影響的。
《楚辭·九歌》給整個楚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薄紗,楚國人都信鬼神,有著浪漫的情結,楚國主君們也更是對巫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巫舞在楚國藝術發(fā)展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筆,在楚國時期巫舞的發(fā)展的也算是快攀爬頂峰了。楚人有多信奉巫,巫舞的就有多么家喻戶曉,不止是楚國人民,就連周邊各國的百姓們也都有所耳聞。楚人善于吸收外來的有利因素,多地域文化的融合給楚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經濟上,這也使楚國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讓百姓都能夠生活無憂,讓祭祀巫舞的功能性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
楚人之所以對祭祀和鬼神之說有如此的癡迷,與他們身處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楚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優(yōu)渥,多山多水多物產,楚國歷代君王的艱苦奮斗和努力給楚國的發(fā)展提供很大的幫助,位于長江流域的楚國,不管是在經濟、文化還是藝術上都在先秦時期占領著領先的地位;楚國非常善于吸收對自己發(fā)展有利的因素,不斷地學習,從蠻荒之地慢慢的發(fā)展成能與華夏各國并肩前行的國家,這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每一代的君王付出的艱辛。
巫術色彩濃厚算是楚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了,楚人信奉的神靈也非常多,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楚人非常信奉的神靈形象,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都與楚人的性格有非常大的關系,也能看出楚人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楚國的巫風促進了“巫舞”的發(fā)展,《九歌》中的祭祀描述正是楚國巫舞的真實場景。
參考文獻:
[1]周冰《巫·舞·八卦》,[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
[2]楊益 《楚國風云八百年》,[M].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3]劉佳 胡淼森《圖說中國舞蹈》,[M].安徽:安徽科技技術出版社2009年版
[4]林葉青《中國舞蹈小史》,[M].遼寧:遼海出版社2012年版
[5]魏昌《楚國歷史文化讀本》,[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黃鳳春《濃郁巫風》,[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7]孫景圳《中國樂舞史料大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年版
[8]梁晉 《楚風舞韻》,[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4年版
[9]肖東發(fā)《妙舞長空》,[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年版
[10]中南民族大學 石宗仁《荊楚與支那》
[11]明代 周祈撰 《名義考》
[12]屈原 《九歌·河伯》
[13]戰(zhàn)國時期著名教育家 墨子《墨子·兼愛中》
[14]屈原 《楚辭·招魂》
作者簡介:周夢茹(1993年),女,漢族,湖北武漢市人,助教,藝術學碩士,單位:文華學院舞蹈表演系,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舞蹈表演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