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19世紀末期,沙俄在向外部擴張領土的軍事行動受挫之后,將目光轉(zhuǎn)向遠東地區(qū)。在迫使中國簽訂《璦琿條約》之后,為了加快軍事運輸,修筑一條鐵路,名為西伯利亞大鐵路。同時為了使俄國更輕易地擴充勢力,向當時清政府提出“借地修路”政策,結果遭清政府拒絕。不死心的沙俄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通過“干涉還遼”,誘騙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在李鴻章強烈抗議下,沙俄將此鐵路改名為大清東省鐵路,也就是中東鐵路的由來。
中東鐵路呈“丁”字形,從西邊的滿洲里,到東邊的綏芬河,視為主要干線,南部方向從哈爾濱,途徑德惠、長春、公主嶺、四平至遼寧旅順。
吉林省位于東北地區(qū)中心部分,是兵家必爭之地,1905年,俄國兵敗日本,被迫簽訂《樸次茅斯和約》,將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南部干線轉(zhuǎn)讓給日本。為區(qū)分所有權問題,日俄雙方以長春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在原沙俄統(tǒng)治范圍內(nèi)寬城子火車站南部方向新建一個火車站,稱為新京站(今長春站),至此,中東鐵路在吉林省地區(qū)被分為2段,一段由沙俄控制,從扶余縣蔡家溝站到寬城子火車站的中東鐵路,另一段為日本控制,從新京站到四平站的中東鐵路(后稱南滿鐵路)。
在鐵路修筑之初,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建造出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以滿足日漸增多的俄羅斯僑民的居住需求,沙俄建筑師設計了一套滿足俄羅斯本土居民居住的標準化設計圖紙,于是早期大多數(shù)中東鐵路施工人員直接采用俄式建筑風格,這些俄式建筑有供居民居住的住宅建筑,供火車貨物中轉(zhuǎn)的站臺建筑,還有一些為滿足工業(yè)生產(chǎn)的工廠建筑以及其他公共活動建筑。這些不同屬性的俄式建筑充分展示了當時俄僑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筑風格。
俄式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其墻面砌筑方式選擇將磚出挑1/4厚形成各種圖案,一般體現(xiàn)在山墻上的山花圖案和突出磚垛;二是屋頂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屋頂,選擇用黑色鐵皮制成的屋頂;三是在建筑檐部及其轉(zhuǎn)角處都采用木質(zhì)構件裝飾。這三個屬性特點是中東鐵路沿線典型的俄式建筑風格的代表。中東鐵路沿線建筑平面大多數(shù)為矩形平面,建筑裝飾就成為判定俄式建筑風格的重要依據(jù):線腳的凸出以某種規(guī)律排列在建筑立面上,起到裝飾效果。中東鐵路吉林段沿線建筑以淺黃色為主,白色的門窗過梁,黑色的鐵皮屋頂,在顏色上呈現(xiàn)鮮明對比。
中東鐵路車站建筑風格中,其入口處裝飾著不同山墻裝飾,用以彰顯車站的不同屬性,例如在吉林段境內(nèi)的陶賴昭站、布海站的山墻為“凸”字形,而蔡家溝車站入口則是簡化過后的三角“凸”字形。入口門兩側(cè)采用400mm的豎條窄高窗,門兩邊有“日”字形的垂帶,“幾”字形的線腳呈現(xiàn)在向外延伸的屋檐處;吉林段布海站入口山墻線腳造型不同于其他車站入口,線腳呈臺階樣式,層層向外收分,黃白色線腳凹凸起伏,這是傳統(tǒng)的俄式建筑風格的做法。這種俄式建筑風格的做法不僅使建筑細部裝飾更具別致,也使得中東鐵路沿線站房建筑成為當?shù)貥酥拘缘慕ㄖ?/p>
折衷主義又名折中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歐美國家最熱衷的建筑風格之一,折衷主義主要風格在于打破拘束,與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極為不同,能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將世界上任何建筑風格與樣式混合在一起。折中主義講究建筑形體比例的勻稱,因為建筑的形式優(yōu)美,符合大眾的喜好,在當時受到絕大多數(shù)的資產(chǎn)階級的熱愛,繼而風靡世界各國。受折中主義思潮的影響,在中東鐵路修建完成后,沿線的建筑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折中主義的公共建筑。由于吉林段建筑屬于中東鐵路沿線中后部分,中東鐵路沿線內(nèi)大部分折衷主義建筑在哈爾濱內(nèi),只有少部分沿線建筑采用了折中主義風格,例如在吉林省內(nèi),具有這種風格的建筑有德惠中東鐵路大白樓。
德惠市內(nèi)大白樓位于吉林省德惠市火車站西南方向80m處。作為折中主義的代表,其平面為工字形平面,和古典主義中橫三豎五的布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該樓共分二層,每層樓的格局基本相同,每層共有房間20間。一層有南北二門,門寬為2.9m,其中部正對正門的連廊寬2.65m。其東西向走廊有兩條,皆為2.15m。大白樓的特點:窗戶為俄式老虎窗,呈半圓形狀;三角形山墻向外突出,屋頂檐口線腳呈斷續(xù)狀;陽臺向外延伸的做法來自于歐式建筑風格,而底部的渦券則為新藝術運動風格的代表。一樓的窗戶過梁襯托拱心石的獨特,二樓窗額為水泥雕刻垂帶;屋頂是黑色鐵皮屋面,隱匿于女兒墻內(nèi),其內(nèi)部為木架形制,外部則用黑色鐵皮木搭建,室內(nèi)墻面的磚砌厚度至少半米以上,具有保溫隔熱作用,以上這些都是俄式建筑風格的做法,因此德惠大白樓市吉林省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具折衷主義樣式風格的建筑。
新藝術運動是20世紀初期,歐洲和美國掀起了一股狂熱思想,在普法戰(zhàn)爭之后,歐洲各國得到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經(jīng)濟直線上升,使得設計師們對探索新事物、新材料、新技術有著很高的熱情。這股建筑熱潮影響了設計中東鐵路沿線建筑的設計師們,使其紛紛效仿,在等級較高的車站類建筑中都能看到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影子,然而當中東鐵路建設到吉林段時,因沙俄建造資金短缺,無法滿足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在吉林段的建設。直到1905年南滿鐵路時期,日本所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后文稱滿鐵)為了迎合歐美人,滿足歐美人的審美觀念,分別在南滿鐵路沿線城市開設大和旅館,為歐美人提供住房服務。長春大和旅館,位于長春市站前廣場,由日本建筑師市田菊次郎設計。這座旅館建造于1907年,作為服務于歐美人的旅館,日本建筑師在汲取新藝術風格的同時又以自身的理解,將長春大和旅館建筑平面建成馬蹄形的平面,在門窗的檐口處采用圓角方額的方式,突出門窗處線條的凹凸,使整個建筑充滿活力。這與當時其周邊照搬西歐建筑風格的建筑樣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建筑在當時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長春地標建筑,為日本贏得了榮譽。1938年,日本為增加旅館經(jīng)營面積,繼續(xù)表明其勢力的影響,“滿鐵”公司又在該建筑南側(cè)進行了擴建,不再采用馬蹄形建筑平面布局,建筑面積也就上升到7746m。新藝術運動作為在當時哈爾濱俄籍建筑師極為推崇的建筑風格,因經(jīng)費問題未在中東鐵路吉林段大量建造,長春大和旅館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東鐵路吉林段新藝術運動風格的空白。同時日本建筑師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他們這代建筑師們對于建筑的思考和對西方古典樣式的批判,長春大和旅館代表著在東北活動的日本建筑師向現(xiàn)代建筑邁出的步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于中華上下五千年所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盡管經(jīng)歷了興衰變化,但仍舊獨樹一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傳統(tǒng)美德。盡管中東鐵路的服務對象為沙俄軍事人員及僑民,但中國匠人仍舊保持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通過對外來建筑文化的理解與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東鐵路吉林段建筑風格。
中東鐵路建設時期,從19世紀初期持續(xù)到20世紀初期,這一時間段,歐美等國家的經(jīng)濟、技術不斷上升,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引領下,各個國家的建筑師紛紛效仿,大施拳腳。也就促成了吉林段中東鐵路建筑風格的多元化。
中東鐵路建筑作為東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建筑群,所擁有的不僅僅是燦爛的建筑遺產(chǎn),同樣具有著相當龐大的歷史信息,而中東鐵路吉林段作為中東鐵路的南部干線,往往對它的研究知之甚少。本文僅僅是初淺地分析了吉林省境內(nèi)的中東鐵路建筑風格,對于這條貫穿吉林省的鐵路藝術文化還有待深入的研究。這對于我們繼續(xù)探究吉林省中東鐵路建筑群,發(fā)掘其更深的歷史價值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