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丁日昌查禁小說書目中有一本80 回的章回小說《雙珠鳳》。有人把它改編成了戲曲,比如京劇有《送花樓會》《堂樓相會》,地方戲有越劇、錫劇、閩劇、淮劇、五音戲等均有改編。我演出的長篇彈詞《雙珠鳳》是彈詞名家朱耀庭在上世紀(jì)初傳給自己兒子朱介生的。后來經(jīng)朱介生整理加工傳給了我的先生陳再文。這個本子在上世紀(jì)60 年代沒能幸存下來,唯一的全本只在陳再文先生的腦子里,十多年前陳先生又傳授給了我。老一輩說書藝人在整部長篇的起承轉(zhuǎn)合中是花了巨大的心血的,才有了高超的手法,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
《雙珠鳳》講述了主人公洛陽才子文必正與南陽才女霍定金這對向往自由,沖破封建禮教枷鎖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揭露了當(dāng)時官府的貪贓枉法、草菅人命,批判了豪門的種種卑鄙丑惡行徑,同時也樹立了古時社會所謂低三下四的升斗小民和衙役奴隸的正面形象。
《雙珠鳳》的開場,洛陽才子文必正在蓮花庵中“巧遇”南陽才女霍定金,并“恰巧”拾得小姐的珠鳳,意欲當(dāng)面歸還,卻不曾想被小姐的貼身丫鬟頂撞之后立誓“定要面還珠鳳并求得小姐終身”。說書人說到這里,使聽眾展開了想象,有了期待。那么,文必正做出這個決定并非一時賭氣,在表書中也闡述了文公子對霍小姐早已有所耳聞,知霍定金才情出眾,愛慕之心由來已久,偶爾機會得以相見,且巧得小姐心愛之物珠鳳一枚,自然是喜出望外,認(rèn)為是天賜良緣。促使文必正追求定金之心,做出賣身為奴之舉。
通過說書人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之后,觀眾心中的期待便是文、霍兩人的再次重逢。“巧遇”和“巧得”這兩個“巧”字使聽眾產(chǎn)生了遐想。在演員沒有說出后事如何發(fā)展時,有的聽眾就會想象男女主人公再次見面的場景,雙方的心理,期待著才子佳人的相會,期待著一段人間的佳話等。聽眾們在想象中聽故事,在聽故事中期待著答案。
其實,這種期待性也是演員在舞臺下排練時已經(jīng)能夠預(yù)設(shè)到的。當(dāng)演員在書臺上用說、噱、彈、唱、演的表演手法把故事情節(jié)一一演繹出來的時候,這就使演員和觀眾之間產(chǎn)生了和諧性的共鳴,觀眾和演員的心理都得到了滿足。
當(dāng)演員了解了觀眾的期待性之后,對于霍定金小姐的心理描述也不能忽略。通過霍小姐的父親吏部天官霍天榮偶爾得到文必正的一幅墨寶,在女兒堂樓之上談起文必正文采出眾滿腹經(jīng)綸,洛陽讀書人中首屈一指的一段陳述中,使霍定金對于從未謀面的文必正產(chǎn)生了好感。因此為后書中霍定金得知文必正為了自己賣身為奴三月有余,吃盡苦頭的所作所為而感動,為之后答應(yīng)文必正托付終身做了鋪墊。最后她不愿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教枷鎖的束縛而女扮男裝,為了文必正逃離霍府去洛陽尋找文必正這一行為才令人信服。否則處在當(dāng)時的社會制度和環(huán)境之下,霍定金依然做此壯舉是牽強附會的,道理上也是說不通的。所以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期待性、合理性,還必須要有重合性。這就要求演員的表演按觀眾心中的這種規(guī)律而產(chǎn)生一種重合性。有了這種重合性也表明聽眾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演員的表演。聽眾會分辨,如果較長的時間不能滿足他們這種期待性的重合,那么便破壞了他們聽書的興趣。當(dāng)然,由于對評彈藝術(shù)的熟悉程度不同,聽眾要分為新、老兩種。書場里的老聽眾被稱為“老耳朵”。幾十年的書聽下來,由于他們對評彈熟悉,所以對于角色類型、說表風(fēng)格,甚至流派唱腔都極為熟知,如數(shù)家珍,懂得其中韻味。例如,有時當(dāng)臺上演員唱“好比無情利劍刺胸膛”,他們就會接唱下一句“刺痛了心頭我的致命傷”。他們會把常聽的某藝術(shù)家的唱腔來做對照,當(dāng)演員的演唱與“老耳朵們”心中的旋律相重合時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搖頭晃腦,達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自然產(chǎn)生一種欣賞的愉悅。他們不需要向書臺看一眼,便能領(lǐng)會演員表演水平如何。有時甚至閉目養(yǎng)神似的欣賞臺上的表演,達到了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而對于新聽眾,因為評彈表演手法有固定的程式化,雖然不比老聽眾那樣熟悉,但唱腔在一曲基礎(chǔ)上多變,有了基本唱腔反復(fù)運用。當(dāng)他們多聽以后心中也能形成一定的發(fā)展走向。有了一定的旋律,聽時也感觸到一種和諧和共鳴,因此他們的心理要求也會得到滿足。所以不論新聽眾還是老聽眾,在欣賞時,心里所追求的都是這種重合。如果,演員的表演不能使他們得到這種重合,就會影響他們繼續(xù)聽下去的心理,繼而就會失去一些聽眾。
其實,不管是期待性,還是合理性,亦或是重合性,這三者之間都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雙珠鳳》中有“送花樓會”一段書。文必正奉夫人之命送花于小姐。當(dāng)霍定金小姐看到花籃里邊是自己失落已久的珠鳳時,既驚訝又奇怪。所以隨即詢問并怒斥文必正“這只珠鳳是哪里來的,你與我從實道來,如若不然稟告老爺將你送官究辦!”當(dāng)說到這一段的時候,會使臺下觀眾情不自禁地緊張起來,都不希望小姐真的把此事稟告老爺,但是又期待著故事的繼續(xù)發(fā)展。這個時候就要用到長篇彈詞里的一個法寶叫“賣關(guān)子”。這是為了造成聽眾要知道后事如何,并繼續(xù)聽下去的欲望,但又不馬上交代清楚,讓聽眾去聯(lián)想,目的是為了增強聽眾的期待性。在這種期待中蘊藏著聽眾心理的審美追求,達到了這種追求就產(chǎn)生了快樂,認(rèn)為欣賞了一次很好的演出。所以評彈演員應(yīng)該知道聽眾心里的這種期待,既明了書中角色的心理,又清楚場下聽眾的心理。在為聽眾一層層展示剖析角色的同時,也一步步逗引起聽眾的欣賞趣味,使自己的表演達到聽眾心里認(rèn)為的這種完美。演員在說情說理說故事的同時,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細膩的人物情感的處理方式也更能讓聽眾有聽下去的欲望。
蘇州評彈說的吳儂軟語是雅致的,彈的琵琶三弦絲線,叮咚之聲是細膩的。它吸收了雅致與細膩的蘇州文化的精髓,舒緩、輕盈,恰如河塘水池中的漣漪。說唱在吳儂軟語中妙趣橫生,彈詞在吳音中抑揚頓挫、輕清柔緩。蘇州評彈特別講究“說、噱、彈、唱”。通過運用這些技藝,藝人在講述故事時并不是客觀的平鋪直敘,而是始終伴隨著與聽眾心理上的交流和對話,同時將人物之間的心靈沖突表現(xiàn)出來,將人物內(nèi)在復(fù)雜的、不易覺察的心靈波動傳遞給聽眾,運用細膩、靈活的說表語言分成若干層次,逐層地展示出來,絲絲入扣又留足想象空間,使每一層進展之后事態(tài)發(fā)展都出現(xiàn)可能的重合,使聽眾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