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輝
(山西師范大學 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南通童子戲作為具有藝術(shù)特征的地方性宗教祭祀劇種,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外來的思想,筆者想通過此次調(diào)查,對多元文化與童子戲的交融進行論述,在展現(xiàn)童子戲的包容性的同時,為學術(shù)界研究儺戲、儺文化添磚加瓦。
童子戲亦名僮子戲,后人為了簡化而喚為童子戲。目前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僮子”身份來源于“辰子”。據(jù)資料記載,南通童子戲的活動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中西部和周邊部分地區(qū)以及蘇北泰州一帶較為盛行。
明鄉(xiāng)邑之人邵潛《州乘資》中對巫風滿城的盛大場面,有生動形象的記載:
通俗尚鬼,喜淫祀。迎神賽會極其靡麗。如萬歷四十四年城隍會,珍寶并陳,方物畢具。又裝飾諸魑魅魍魎之狀,游行與衢市,易人于幽冥。
明《萬歷通州志》記錄了在有全國八小名山之首聲譽的狼山古剎中隆冬時分的臘祭活動:邦人歲時伏臘,廟祀尸祝。
筆者此次調(diào)查曾問詢過狼山周圍的村民與狼山上廣教寺內(nèi)的僧佛,他們說狼山佛剎中確實有過童子戲的祭祀活動,因為有些童子戲會依據(jù)主客方要求需要同佛教的僧佛進行相應的配合。據(jù)童子戲演員胡育庭口述,狼山上曾有過為期三天三夜的做會,到了晚上,山上燈火輝煌,十分隆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隨著“文革”運動的開始,各類行神、求神的廟會在這一階段淡出視線,但這并不意味著童子戲就此銷聲匿跡。八十年代之后,鄉(xiāng)村生產(chǎn)隊、大型養(yǎng)殖專業(yè)戶約請童子做會,祈神納福驅(qū)邪。直到當代社會,已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童子戲依然活躍在江海大地之上,
在曹尚廟消災會的現(xiàn)場上,筆者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與道教頗有淵源的事物,諸如在門外掛著的“靈鷲華壇”等道教的榜單,最外側(cè)的第一幅紅紙上寫有“龍虎山蕩魔府下張?zhí)鞄熣嫒俗酁椤?,綠紙上寫有“南昌煉度司西遺秉教奉行為”。
據(jù)早期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記云:“懸象還神法,夫神生于內(nèi),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黃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數(shù)?!笨梢娡釉诘澜痰慕?jīng)文記載中承擔著祭祀功能。
在廟里的中間是祭孤壇,壇前有一個垂有“金玉滿堂”錦簾的供桌,背后是疊放的四排紙制牌位。紙牌位由神像和名號字幅相間擺放,白底彩色套印出的神像頭頂印有寫有神仙名字的紅色橫幅,每幅各不相同,之上印有相同的一片荷花圖案,以及最上面類似火苗的圖案。名號字幅用深淺不一的紅、藍、綠寫成,頂端有鏤空的荷花圖案,有黑底金色荷花和紫紅底白色荷花兩種配色。紙像上的神仙有道教所敬仰的神仙,按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一幅神像一幅名號相間的順序:“三清天尊”、“高王楊李四大天王”、“太乙救苦天尊”、“接引道人多寶道人”、“鄭倫陳奇哼哈二將”、“九天應元普化天尊”、“妙道真君九室天尊”。
第二排:“北極真武蕩魔大帝”、“平天玉帝關(guān)圣帝君”、“人天教主牟尼文佛”、“雷部正神應化天尊”、“五老上帝闡教天尊”、“青華救苦天尊”、“鐵百神君果報天尊”。
第三排:“西湖修造七公之神”、“三清天尊”、“田苗旺盛殷洪之神”、“東岳大帝”、“土符至尊高皇大帝”、“九天司命三茅真君”、“鐘馗大帝”。
第四排:“東廚司命九齡灶君”、“濟公活佛”、“醫(yī)國仙師華王大帝”、“五方五路通達之神”、“黃河福主金龍大王”、“地藏王菩薩”、“三洲感應韋馱天尊”。
在曹尚廟的神榜中充滿了道教的大量神仙,這也直接說明了童子戲受到了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而融入了這些神仙人物角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蕓蕓眾生皆為生計而活,戰(zhàn)亂、荒疫、疾病等一系列天災人禍隨時會打破底層人民的生活,當他們眼中視為生命的莊稼、房屋轉(zhuǎn)瞬化為浮塵時,他們將僅存的希冀寄托于神靈,認為神仙能夠幫助他們納福達愿,體現(xiàn)了當時百姓們最為現(xiàn)實的民俗信仰。
在祭孤壇兩旁掛有很多彩色垂簾,印有神像、花鳥、花紋等圖案,壇前上方掛有一組彩色剪紙像,造型各異,官宦、武夫等形象區(qū)別明顯,配色豐富、精細。最外側(cè)掛著字幅,分別是中間黃底黑字的“敕令開門接駕”,兩旁多幅紅底金字的“一心召請孤魂”,其中包括“戎夷蠻狄、咽啞盲聾”、“宮帷美女、閨閣佳人”、“饑寒丐者、刑戮囚人”、“江湖羈旅、南北經(jīng)商”、“黃門秀士、白屋書生”、“出塵上士、飛檐高僧”等等。這些孤魂為普天蕓蕓眾生相。供桌上放有鑼鼓、響木、神鈴、神刀以及道教特有的一對尖頭木塊骰子也就是“卦杯”。童子戲中的十二孤魂與道教所提倡的魂魄一脈相承,其中的招魂環(huán)節(jié)與道教的齋醮科儀頗有聯(lián)系。道教典籍《云笈七簽》云:“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靈,一名幽精?!逼咂鞘牵菏?、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皆“身中之濁鬼也?!比怂篮?,魄會消失,獨留魂存在,所以便會有孤魂野鬼這個說法。孤魂野鬼的存在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有些有怨氣的鬼魂會上身正常人而侵害身心,那么就需要通過做法事的形式來超脫孤魂野鬼。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齋醮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jīng)文,拜懺禮懺,唱贊吟椰,步虛旋繞,踏罡步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道教的正一派則更加重視民間度亡法事,法事打醮稱為“清明普度黃箓法會”,一般要進行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甚至更長時間。
在曹尚廟中出現(xiàn)了道教特有的一系列符箓,譬如鎮(zhèn)宅符、長壽延生符、判官鐘馗符、天師斬鬼符、岳飛元帥斬鬼符等等,各種符箓風格迥異,但大多是將書法與圖畫結(jié)合而成,給人以一種獨特新穎的視覺感受。通過詢問童子演員們,筆者得知符箓起到了一個與神傳達的作用,通過符箓能夠達到請神的目的。這點與道教正一派的符箓實為一道,而且榜單上的龍虎山、張?zhí)鞄煛⒔髂喜任淖忠仓苯幼C明了南通童子戲與道教的聯(lián)系??梢?,道教的祭祀儀式與符箓術(shù)對世人的影響之大。
據(jù)史料記載,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與中國本土文化發(fā)生了一系列的碰撞與交流。佛教主要講求因果善惡報應與靈魂不滅論?!独砘笳摗分姓f:問曰:“佛道言人死當復更生,仆不信此言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復呼誰?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還則生,不還,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晟窆滩粶缫樱碜孕酄€耳。身譬如五谷之根葉,魂神如五谷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得道身滅耳?!边@段文字記載充分說明了佛教靈魂不滅、要受輪回報應的思想主張。
佛教的思想主張與童子戲某種程度上是有一定的接洽關(guān)系的。童子戲中的十二孤魂代表了蕓蕓眾生死后的狀態(tài),孤魂仍有執(zhí)念,貪戀世間,時不時來干擾百姓的生活,童子戲中的請神驅(qū)鬼也是為了慰藉亡靈,引導孤魂走向正途。正因如此,童子戲的做會上融入了許多佛教色彩。在曹尚廟掛著的仙人榜單中,除了道教的神仙以外,還有許多佛教的一系列仙神,比如如來佛祖、觀音大士、彌勒佛等等,這么多佛祖出現(xiàn)在童子戲的做會中并非偶然。比如,觀世音是大乘佛教菩薩之一,觀世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懷,“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保ā洞笾嵌日摗肪矶撸┓鸾?jīng)說,觀世音菩薩能顯化成各種形象為眾生說法,能夠了解億萬眾生的苦難,凡稱名呼救者,無不立即得救?!叭粲袩o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之得名就是因為能夠觀世界苦難之音的緣故。隋唐以后,將觀世音大慈大悲的特性定格為溫柔慈愛的女性形象,從而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佛教諸神中最令人親近的一尊,成為了中國百姓家庭供奉的保護神。正因為這類佛祖能夠保佑百姓、實現(xiàn)愿望才為百姓所信奉,佛教也在當時風靡盛行。那么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教派勢必會與中國本土的教派與思想文化產(chǎn)生沖突與矛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童子戲的發(fā)展軌跡,因而某些以童子戲為生計的演員迎合當時百姓的需求,在做會演戲的同時融入佛教色彩。佛教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與童子戲相融合,在于其本身有著與童子戲所共同具有的信仰觀,百姓信奉著神靈,這也是為何在童子戲的做會的榜單中出現(xiàn)了大量佛教的仙神。
由于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南通童子戲目前已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稀有地方劇種,這對于深層研究儺戲與儺文化無疑是一個困擾。筆者此次通過田野調(diào)查來詳細地論述南通童子戲與多元文化的交融,通過對此分析,發(fā)現(xiàn)童子戲或者儺戲是一類包容性、融合性極強的祭祀類劇種,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汲取其他文化來充實自我。但是,童子戲在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同時是否也會掩蓋其本身的特點?作為一種帶有宗教祭祀神秘色彩的劇種,童子戲在其他的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是否會改變其初衷?這是值得我們?nèi)ド钏寂c發(fā)掘的。筆者探討南通童子戲與多元文化的交融關(guān)系,更多的是希望此文能夠?qū)τ谘芯考儍幕鸬揭欢ǖ膸椭c啟示作用。儺戲在剝離了其他思想文化之后,它的原生面貌是如何的呢?儺戲作為一類涉及民俗學、宗教學、藝術(shù)學、美學等學科的劇種,其含有的學術(shù)價值是敦厚的,筆者希望更多的學者能夠通過此文來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儺戲與儺文化。
注釋:
①(漢)佚名:《太平經(jīng)·鈔乙部·卷二》,明正統(tǒng)道藏本。
②(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十》,四部從刊景明正統(tǒng)道藏本。
③李英華:《儒道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年11 月,第196 頁。
④(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⑤(南北朝)伽葉摩騰:《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⑥(南北朝)伽葉摩騰:《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