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頭墻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鑊耳山墻是廣府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者都是當?shù)刂匾奈幕笳?,具有成為當?shù)匚穆眯麄魈厣珮酥镜臐撡|。本文通過分析馬頭墻與鑊耳山墻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蘊,探究二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探討如何將二者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推廣地方特色文化,發(fā)展文化旅游,促進當?shù)匚穆冒l(fā)展。
【關鍵詞】馬頭墻;鑊耳山墻;建筑特色;文化意蘊;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187-03
【本文著錄格式】吳文麗.發(fā)掘地方特色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fā)展——徽州民居馬頭墻與廣府民居鑊耳山墻的建筑特色與文化意蘊的對比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187-189.
一、馬頭墻的起源和鑊耳山墻的起源和流行
(一)封火墻的起源:徽州馬頭墻的“創(chuàng)制”
馬頭墻,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分布于徽州地區(qū)。歷史上的徽州泛指整個皖南地區(qū),即浙、贛、皖、閩四省交界之處。馬頭墻也稱為封火墻、風火墻、放火墻等。
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和出土材料記載,最早記載了馬頭墻的是《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記》,其中提到明弘治年間的徽州知府何歆為了解決徽州府城內建筑的防火問題,創(chuàng)制了“封火墻”。起初是由官府強制執(zhí)行,后來居民們發(fā)現(xiàn)這種“火墻”能夠起到有效地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便將其稱為“封火墻”,后來每家每戶都獨立建造起封火墻。
(二)流行于廣府地區(qū)的封火墻:鑊耳山墻
起源于徽州的封火墻明清時期在我國南方地區(qū)流行起來,影響范圍有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和廣東地區(qū)。其中,鑊耳山墻則是流行于廣府地區(qū)的封火墻。
鑊耳山墻的前后端高出屋面檐口約30里面以上,頂部高出正脊至少1米以上。鑊耳山墻主要分布在廣府地區(qū)。居民越密集的地方,鑊耳山墻的面積、數(shù)量就越大。
廣府民居中的封火山墻主要有鑊耳山墻、人字山墻、三拱山墻和方耳山墻等,其中鑊耳山墻最為常見。鑊耳山墻也是廣府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鑊耳山墻“從側面看頗似漢字‘凸,從正面看墻尖部分則呈半圓形,酷似鄉(xiāng)村灶頭大鑊(鍋)的兩只耳朵”。
二、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建筑特色的對比分析
(一)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建筑特色上的共同點
1.適應自然
徽州地區(qū)地處東南,多山少平地,木材資源豐富,氣候特征為多雨、多風、易潮濕,房屋多為磚木結構,排列密集。民居如果沒有較好的防火措施,則在發(fā)生火災時導致火勢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積的生命財產損失。馬頭墻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
廣府地區(qū)(珠三角及廣東西南部地區(qū))地處嶺南,同樣是多山少平地,河道縱橫,夏季漫長、悶熱,常年多雨,民居分布相對也是比較密集的,防火也是廣府人在建造房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2.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兼具
馬頭墻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除此以外還有防潮、擋風、防寒、防暑、防盜的功能。
馬頭墻和鑊耳山墻常出現(xiàn)于居民密集的地方、錯落有致地排列、層層疊疊、此起彼伏,很是壯觀,極具地域文化特色,是當?shù)刂匾奈幕笳?。目前,西遞、宏村、婺源等古徽州所屬地區(qū)還可以見到成排的馬頭墻,廣東佛山東華里、三水大旗頭村、肇慶封開紋塘村等傳統(tǒng)村落,都還可以見到成排的鑊耳山墻(如下圖)。
除實用價值外,馬頭墻和鑊耳山墻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馬頭墻獨特的造型,展現(xiàn)出一種平衡和諧的視覺美感,成排的馬頭墻使得徽州民居的整體景觀極具節(jié)奏感、跌宕起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景觀。
鑊耳山墻不僅是廣府民居的一個重要的建筑元素,同時,也是廣府民居裝飾較為豐富的構件。鑊耳山墻既是廣府獨特的建筑元素,也與整個民居融為一體,成為廣府民居的標志性特征。
3.色調裝飾:以暗色調為主
馬頭墻和鑊耳山墻的色調和裝飾都是以暗色調為主。
粉墻黛瓦(黑瓦白墻)是徽州民居最基本的色調特征,其裝飾也都以黑白為主,營造了一種樸素、寧靜的氛圍,這與徽州地區(qū)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恪守封建宗法制度、等級秩序有關。
廣府民居的色調以黑灰色為主,墻一般都是青磚墻,但不刷白灰,墻的紋路清晰可見,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4.功能變化:從實用到文化象征
馬頭墻和鑊耳墻都屬于封火墻的一種,其功能都經歷了從“實用到文化象征”的變化過程。在消防設施不太完善的時期,馬頭墻和鑊耳墻的防火功能是其主要的功能,隨著消防設施的完善、消防水平的提高,馬頭墻和鑊耳山墻的功能則演變成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征,成為人們識別徽州民居和廣府民居的標志性特征。
(二)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建筑風格上的區(qū)別
從村落的布局看,徽州民居更多變,廣府民居形式較為單一;而從單體建筑上看,徽州民居則更遵循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廣府民居則更隨意。
徽州地區(qū)多山,平地極少,村落多建于山間谷地和盆地?;罩菝窬右话阋郎剿邉荻ǎ圩宥?。西遞和宏村是古徽州地區(qū)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代表?;罩菝窬又g幾乎沒有間隔,有些民居之間設置狹小的火巷。
廣府民居單體建筑之間一般是有間隔的,主要呈梳式布局,民居中間形成冷巷。梳式布局指的是民居像梳子一樣南北排列成行,兩列建筑之間有一小巷,成為“里”,這種小巷子也稱為“冷巷”。廣府地區(qū)夏季較長,悶熱,冷巷常年處于建筑陰影下,風經過冷巷吹入民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卻,很好地緩解了夏日的悶熱。
徽州民居高墻聳立,窗戶較少、小,這與徽州地區(qū)冬季較冷、多風,夏季遠遠短于廣府地區(qū)有關。較之廣府地區(qū),徽州地區(qū)需要高墻、小窗來防風。而且,明清時期,徽州地區(qū)的男丁很多出外經商,家中剩下老幼婦孺,高墻小窗也有利于防盜、抵御外來侵略。當然,這也是徽州民居在建造馬頭墻之前,火災頻發(fā)的重要原因。 廣府民居更注重通風,窗戶更多,民居之間的間隔更大,一般也不設高墻。
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建筑特色上與兩地的民居單體建筑的特征更接近,馬頭墻秩序井然,而鑊耳山墻則靈活多變。馬頭墻也有多種形式,但總體上較為統(tǒng)一,且嚴格遵守一定的秩序。馬頭墻的階數(shù)與其房屋等進深成正比,一般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二疊式、三疊式、四疊式,五疊式多用于前后廳進深較大等房屋。
徽州民居單體建筑風格比較統(tǒng)一,馬頭墻幾乎是每家每戶必備的元素;廣府民居單體建筑的風格更隨意,鑊耳山墻并不是必備元素,有許多民居并沒有鑊耳山墻。原因有三:一是鑊耳山墻造價較高,經濟情況不怎么好的人家是用不起這樣的山墻的。二是廣府民居單體建筑之間的密集程度遠不及徽州民居,一般都有冷巷將民居隔開,而且廣府民居較之徽州民居更注重通風,設置的窗戶也更多,其防火需求小于徽州民居。三是徽州民居中的馬頭墻的推廣一開始是有官方強制要求民眾執(zhí)行的,而廣府民居中的鑊耳山墻是自發(fā)行為,所以民眾會根據(jù)自己的經濟情況和實際的需要來選擇是否建造鑊耳山墻。
三、馬頭墻與鑊耳山墻文化意蘊的對比分析
(一)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文化意蘊上的聯(lián)系
1.融合中原文化,獨具地方特色
馬頭墻和鑊耳山墻在文化意蘊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融合中原文化,獨具地方特色。
徽州地區(qū)地跨江淮,橫跨南北,其建筑風格也是受到南北建筑風格的影響,徽州民居既吸收了古山越人的干欄式二層結構形式,“又傳承了北方四合院的平面布局模式”,形成新型的“內天井的四合院樓房建筑”。馬頭墻是在這種樓房的基礎上,根據(jù)實際的需要所增加的一種建筑元素。
廣府地區(qū)地處嶺南,是一個“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多種文化的”地區(qū)。鑊耳山墻就是廣府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種重要的體現(xiàn),其獨特的造型特征、黑灰色的基調、灰塑的裝飾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也與傳統(tǒng)的中原建筑文化一脈相承的。
2.具有美好的象征意義
馬頭墻和鑊耳山墻的修造,除具有實用價值外,還具有美好的象征意義。馬頭墻昂首向上的姿態(tài),意喻“馬到成功”、預示整個宗族走向興旺,也表達了徽州人民對“功名”的期待,這也是徽州文化中“商而兼士,賈而好儒”“學而優(yōu)則仕”的重要體現(xiàn)。
鑊耳山墻在廣府地區(qū)流行的早期,是“家境殷實、富足”的象征,后來慢慢平民化,演變寓意“鎮(zhèn)宅、光耀門楣、豐衣足食、安定祥和”,表達了廣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文化意蘊上的區(qū)別
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文化意蘊上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為:馬頭墻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秩序井然;鑊耳山墻深受廣府文化的影響,更加務實和靈活多變。
馬頭墻追求規(guī)整的排序組合,這與徽州地區(qū)盛行的思想文化有重要的關系,徽州地區(qū)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遵守宗法制度,恪守三綱五常、不違禮制。
馬頭墻和鑊耳山墻的寓意中都有“功名”的因素在,但在廣府地區(qū),則更側重于對富足的生活的期待,“學而優(yōu)則仕”的意味更弱一些?!芭c其他城市將建筑作為政治倫理的象征不同,嶺南建筑鮮有炫耀地位和權力的,更多是象征富貴和華麗”。這是廣府人民務實的重要體現(xiàn)。
四、馬頭墻與鑊耳山墻在推動當?shù)匚穆萌诤鲜聵I(yè)中的作用分析
馬頭墻是徽派民居的重要特色,鑊耳山墻是廣府民居的重要特色。二者都是當?shù)刂匾奈幕笳?,具有成為當?shù)匚穆眯麄魈厣珮酥镜臐撡|。
古徽州地區(qū)和廣府地區(qū)應該重視當?shù)厮赜械奶厣幕Y源,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吸收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理解其建筑理念,并將其應用到“改善當代人的居住環(huán)境,改變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理念,促進當?shù)匚穆檬聵I(yè)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
要將馬頭墻與鑊耳山墻作為重要的文旅宣傳標志,通過把這種標識作為一種特色符號,將其融入到當?shù)氐奈穆冒l(fā)展項目中,包括當?shù)鼐皡^(qū)基礎設施的建設、景區(qū)文創(chuàng)產品的研發(fā)、景區(qū)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使得其他地區(qū)的人們一提到馬頭墻就能想起古徽州地區(qū),一提到鑊耳山墻就能想到廣府地區(qū),使特色文化標識和地區(qū)實現(xiàn)一種相對固定的聯(lián)結,這和明星代言產品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
[1]董琪珺,詹凱麗等. 南北古民居中馬頭墻的風格比較[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51-53.
[2]馮驥才.古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 老祠堂[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席景霞,章程.徽派建筑馬頭墻元素解讀[N].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4(6):71-74.
[4]曹永沛.徽州古建筑“馬頭墻”的種類構造與做法[J].古建園林技術,1990(4):9-14.
[5]王順中. 徽派建筑馬頭墻的文化意蘊淺析[N].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3):33-35.
[6]方根寶. 徽派建筑元素——馬頭墻的作用與演變[N].黃山學院學報,2008(5):97-98.
[7]代士樂. 徽派建筑馬頭墻研究 ——從《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談起[D].合肥:安徽大學,2014.
[8]王芳,陳敬. 淺析徽州民居中馬頭墻與牌坊的同構現(xiàn)象[J].華中建筑,2016(4):132-135.
[9]章傳范,姚光鈺.徽派建筑“馬頭墻”施工工法[J].古建園林技術,2013(1):13-16.
[10]謝俊. 地域建筑設計——徽派建筑[J].中外建筑,2012(10):80-84.
[11]羅意云. 嶺南傳統(tǒng)民居封火墻特色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12]侯曙芳.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N].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6):24-26+46.
作者簡介:吳文麗(1989-),女,廣東肇慶,文物博物館員,研究方向為古建筑保護、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