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泉
李大釗先生的《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一種永不放棄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p>
這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先驅(qū)李大釗先生在其著名的文章《青春》中的一段話,一百余年來,幾代青年人都以此立志,砥礪前行。但是,對于李大釗先生為什么會寫出這樣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如何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卻很少有人做出系統(tǒng)地研究和說明。
其實,細品這篇文章,其論證極其充分,邏輯極其嚴密,其理論既涉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與內(nèi)涵,又涉及西方哲學和現(xiàn)代科技,只有把這些邏輯思考清楚了,才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李大釗先生內(nèi)心的精神力量與理想信念。
第一,李大釗先生對于青春之感受源于“道法自然”的人文情懷,其精神內(nèi)涵與中華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李大釗先生開篇便講“春日載陽,東風解凍,遠從瀛島,反顧祖幫,肅殺郁塞之象,一變而為清和明媚之象矣;冰雪冱寒之天,一幻而為百卉昭蘇之天矣?!蓖ㄟ^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大釗先生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春天的生命氣息中,他想到了自己的國家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希望來一場像春風一樣的革命,讓祖國重新煥發(fā)青春。這與中華文化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不謀而合。中華文化強調(diào),通于天者必達于人,明于古者必慎于今,從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力量,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李大釗先生不僅具有頑強的革命精神,并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其血液中時刻澎湃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所以,在春色里,李大釗先生突然萌生出一種無與倫比的青春精神。
第二,李大釗先生的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一種永不放棄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在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激情之后,李大釗先生的文字突然變得凝重,因為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老了”,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力。面對這種悲觀的念頭,他引用了莊子的一句話,即“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毕娜绽锝新曧憦卦葡龅南s,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春秋,正因為如此,一個人的壽命相對于整個宇宙是何等微不足道,而這個微不足道的生命卻總是拿著自己微不足道的短視來看待這個世界,由此而帶來了無限的悲觀。
因此,李大釗先生講了“其變者青春之進程,其不變者無盡之青春也……其色者差別者青春之進程,其空者平等者無盡之青春也?!边@樣一段滿是“青春”的話,充分表達了“只要信念不死,精神永駐,我們就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我們的世界”之堅定信念。
第三,必須舍掉自我之私欲,方能達成青春之精神。
面對短暫的生命和稍縱即逝的青春,李大釗先生深情地講道:“顧青年之人,或不得常享青春之樂者,以其有黃金權(quán)力一切煩憂苦惱機械生活,為青春之累耳?!?/p>
他勸告年輕人一定要放下那些世俗的價值觀,努力去實現(xiàn)自我的生命價值?!扒嗄曛杂X,一在沖決過去歷史之網(wǎng)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縛現(xiàn)在活潑潑地之我,進而縱現(xiàn)在青春之我,撲殺過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禪讓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脫絕浮世虛偽之機械生活,以特立獨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機軸。”
寫出《青春》的李大釗先生精神是昂揚的、思想是活躍的、情懷是飽滿的、知識是豐富的,他是站在時代潮頭的弄潮兒,他時刻懷著憂國憂民的思想去探索救國的真理。這篇文章寫完之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蘇聯(lián)爆發(fā)了十月革命,李大釗從此投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懷抱,把共產(chǎn)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不惜為之付出寶貴的生命。
他犧牲的那年才39歲,但他卻說“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diào)。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p>
他真正地實現(xiàn)了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永恒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