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滿紅 侯曉宙 王平 郭菡萏 曾新雨 陳帆 張清△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wǎng)球肘”,是骨傷科常見病,好發(fā)于肘部活動較頻繁的人群,肘關節(jié)外側疼痛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握拳、伸腕及前臂旋轉等動作可導致疼痛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其治療分非手術及手術治療,目前絕大多數(shù)患者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如針灸、體外沖擊波、電刺激、手法、局部藥物及血制品注射等[2]。拔戳揉捻手法作為宮廷理筋手法[3]中的一部分,是清宮正骨流派傳承人孫樹椿教授所創(chuàng)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獨特手法。本研究用拔戳揉捻手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研究納入為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間在本院門診及住院的70例網(wǎng)球肘患者,根據(jù)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28~62歲,平均(45.69±9.35)歲。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25~64歲,平均(44.40±10.80)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醫(yī)骨傷科學》[4]制定:1)有長期勞損病史,慢性起病,早期活動后肘部偶感疼痛不適,延久疼痛加重,可向上臂及前臂放射,嚴重影響患者日?;顒印?)搖扇、掃地、擰毛巾等前臂旋轉、屈曲動作致使疼痛加重,導致前臂無力甚者持物掉落。3)肘關節(jié)外側壓痛(+),Mill征(+)。4)X線多無明顯陽性征象。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20~65歲;3)了解臨床研究后自愿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近1周內用其他方式治療的患者;2)屬手法及針灸禁忌證的患者;3)認知障礙或精神異常、孕哺乳期婦女等特殊人群;4)有血液病、皮膚病、心臟病、以及腫瘤患者;5)不能配合本試驗或對扶他林乳膠劑過敏;6)有外傷史或嚴重骨關節(jié)病變者。
2.1.1治療組 拔戳揉捻手法治療。準備:手法操作需要一名助手輔助操作。助手站在患者傷肘后側,雙手握住患肘上臂;操作者站在患肘的前方,一手握腕部,一手托扶肘部,拇指按在痛處。操作:操作者和助手相對拔伸牽引患肘,使前臂旋后搖晃數(shù)次,同時在患處輕微揉捻,力量由輕到重;將肘關節(jié)屈曲、拔直,在拔直的同時拇指在患處戳按,重復數(shù)次;然后將前臂做旋前搖晃,并與此同時揉捻患處;最后放松患肢,并輕揉捻患處數(shù)下。共操作10~15 min,3次/周,共治療4周。
2.1.2對照組 外用扶他林乳膠劑配合護肘制動。患肘依據(jù)疼痛范圍予扶他林(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適量涂擦,1次/d,反復涂摸后佩戴護肘,治療4周。
1)臨床療效:依據(jù)《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制定。治愈,患側疼痛消失,活動自如;好轉,疼痛消失,但活動時偶有疼痛;無效,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其有效率為治愈和好轉人數(shù)之和占全部患者的百分數(shù);2)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根據(jù)疼痛程度遞增設置0~10分的分值,疼痛程度與分值正相關;3)Mayo肘功能評分:該評分表總分100,其中疼痛45分、運動20分、肘關節(jié)穩(wěn)定10分、日?;顒?5分;4)肘關節(jié)局部壓痛值:運用人體壓痛力學定量測試儀測量患肘壓痛最明顯處的壓痛值。
治療后兩組患者整體情況均有不同程度好轉,計算治療有效率,對照組為71.4%,治療組有效率達91.4%,有效率行秩和檢驗,χ2=4.629,P=0.0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例(%)]
比較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照組(4.80±1.21)分,治療組(4.69±1.41)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6,P=0.72)。治療后,對照組(2.91±1.88)分,治療組(1.57±1.48)分,兩組疼痛感較治療前均有所緩解,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治療方案均能緩解患者疼痛。治療后二者相比,治療組方案在緩解患者疼痛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t=3.32,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記錄患者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治療前對照組(64.74±15.86)分,治療組(65.86±12.40)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4,P=0.74),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評分均有所升高,表明兩種治療方案都可以改善肘關節(jié)活動功能。兩組評分比較,對照組(80.43±15.64)分,治療組(88.00±9.4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5,P=0.017),證明治療組方案在改善肘關節(jié)功能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Mayo評分比較
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測量患者肘部痛點壓痛值,治療前兩組患者壓痛值經(jīng)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6,P=0.71)。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壓痛值較治療前均有提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比肱骨外上髁處疼痛觸發(fā)值,治療組(3.91±1.01)kg,對照組(2.97±1.18)k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1,P=0.001),提示治療組提升壓痛閾值上優(yōu)于對照組,能緩解局部壓痛,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局部壓痛值比較
肱骨外上髁炎雖為常見病,但病理原因、疼痛機制仍存在多種觀點。目前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肱骨外上髁炎的發(fā)病機制為炎癥因素的認識是不恰當?shù)?,應該是肌腱的退行性改變,其病理基礎是肌腱的微小撕裂,主要原因為肌腱的反復負荷、過度勞損[6-8]。本病屬中醫(yī)“傷筋”“痹癥”范疇,損傷后瘀血阻滯及素體氣血虛弱,血不榮筋是其發(fā)生的病因,即“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9]。目前對于網(wǎng)球肘的治療仍以保守治療為主,有文獻報道其有效率可高達90%[10],相比西醫(yī)治療而言,具有安全、方便、廉價和副作用少等特點的中醫(yī)療法更受患者青睞。
拔戳揉捻手法是我國骨傷大家孫樹椿教授在吸收現(xiàn)代醫(yī)學成就的同時,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歸納而成的特色診療手法,具有輕巧柔和、兼顧內外、筋骨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特點,針對網(wǎng)球肘臨床療效顯著。拔戳揉捻手法作為宮廷理筋手法的一部分,是由拔、戳、揉、捻等手法組成的套路手法,既能松解局部粘連組織,增加本體反饋,使患肘肌張力降低,又能加速局部氣血運行,改善傷側營養(yǎng)代謝,從而促進組織修復,其定位明確、作用直接、輕巧柔和,主張“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以奏舒經(jīng)通脈、緩急止痛之效[11-12]。整套手法包含拔伸、戳按和揉捻三個動作,操作時又配合前臂的旋前、旋后、伸直及屈曲,旨在降低肘部肌張力,松解肌腱粘連的同時改善肘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因此手法治療后,局部疼痛緩解的同時,肘關節(jié)活動功能也較前改善。
隨著臨床研究及認識的深入,針對網(wǎng)球肘的治療方法逐漸多元化,但是療效不一,尚無特效療法[13]。隨著發(fā)病率的提升,探索高效安全的治療方式極為必要,且目前的許多治療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雖然非甾體抗炎藥能緩解疼痛,但停藥后病情易復發(fā),且存在胃腸道刺激及不能阻止疾病發(fā)展的問題;激素注射具有里程牌式意義,近期療效可觀,但是遠期療效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否定;手術療法主要針對頑固性網(wǎng)球肘,目前認可接受程度并不高[14]。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不同治療方式聯(lián)合的綜合治療,以期通過充分發(fā)揮單一療法優(yōu)勢進而提高臨床療效,然而療效尚不確定。祖國醫(yī)學在骨傷科疾病中的優(yōu)勢日益凸顯,因此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繼承總結名家經(jīng)驗,提出高效便捷的中醫(yī)治療方案極為必要。本研究運用孫樹椿教授拔戳揉捻手法治療對比目前臨床常見的西醫(yī)療法,這種對比較利于突顯手法的優(yōu)勢,也利于手法的繼承推廣。其次拔戳揉捻手法操作簡單,療效顯著,患者易于接受,能為其臨床診療提供一定的參考。研究結果也表明,拔戳揉捻更能顯著緩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肘關節(jié)功能,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