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劉玲玲 王昀 王淑娟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科,青海 西寧 810001)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主要累及結腸和直腸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主要發(fā)病人群為中青年。然而,潰瘍性結腸炎在老年人群中亦不少見。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和黏液膿血便,病程常慢性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目前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診療指南中已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作為治療的一項重要目標〔1〕,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在內的炎癥性患者常存在心理主觀應激,從而加重軀體疾病并影響治療療效。由于受到共存疾病、家庭及其社會因素的制約,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生命質量常受損。此外,疾病長期、反復病程對老年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應激。研究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心理應激及其應對方式對患者的生命質量有顯著影響〔2〕。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控制程度與患者生命質量和應激、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科明確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老年患者66例,包括24例臨床緩解,21例輕度活動,11例中度活動和10例重度活動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患者理解本研究內容并同意參加。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嚴重心、肺、肝、腦、腎功能不全或合并惡性腫瘤;②患者拒絕參加本研究。臨床緩解組、輕度活動組和中-重度活動組年齡、性別、疾病病程、患者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情況及醫(yī)保報銷方式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1.2一般信息采集 通過自制表格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如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病程時長和家庭收入情況等。
1.3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評估 通過Mayo評分/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性評分評估患者病情。該評分共計12分,若總分不超過2分且單項內容不超過1分,表示臨床緩解;總分3~5分表示疾病輕度活動;6~10分為中度活動,>10分表示重度活動。
1.4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命質量評估 國內學者廣泛使用中文版炎癥性腸病生命質量問卷(IBDQ)評估我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生命質量〔3〕。該量表包括32個題目,從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功能(憤怒、焦慮、抑郁、易激惹等情緒)和社會功能(疾病是否影響患者的工作或社交)4個維度全面評估患者生命質量。該量表每個問題各選項為1~7分,總分為22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命質量越高。
1.5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主觀應激評估 采用中文版主觀應激感受量表(PSS)評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主觀應激情況。該量表主要評測患者短期(近1個月)對應激的認知及控制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中文版PSS-1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該表共包括14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56分。
1.6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激應對策略評估 中文版醫(yī)學應對問卷(MCMQ)包含20個條目,評估患者應對策略是“面對、回避或屈服”類型〔5〕。
1.7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Mann-Whitney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及Pearson相關分析。
2.1各組生命質量與應激評分比較 輕度活動組和中-重度活動組IBDQ總分及其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功能和社會功能4個維度評分顯著低于臨床緩解組(P<0.05)。PSS總分顯著高于臨床緩解組(P<0.05)。中-重度活動組IBDQ評分顯著低于輕度活動組(P<0.05),見表2。
表2 各組生命質量與應激評分、應對評分比較分)
2.2各組應對方式比較 臨床緩解組“面對”應對評分最高,“回避”應對和“屈服”應對評分最低。與臨床緩解組相比,輕度活動組和中-重度活動組“面對”應對評分逐步下降,“回避”應對評分逐步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患者病情與生命質量及應激相關性 患者疾病病情與IBDQ總分及其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功能和社會功能4個維度均顯著相關(r=-0.88、-0.81、-0.77、-0.71、-0.63,均P<0.001)。患者病情與PSS評分顯著相關(r=0.48,P<0.001)。PSS評分與IBDQ總分及其各維度均顯著負相關(r=-0.54、-0.43、-0.36、-0.57、-0.33,均P<0.001)。
2.4患者病情與應付方式的相關性 患者Mayo評分/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性評分與“面對”應對呈顯著負相關(r=-0.69,P<0.001),與“逃避”應對、“屈服”應對呈顯著正相關(r=0.43、0.38,P<0.001、P=0.002)。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同屬于炎癥性腸病,發(fā)病率在我國逐年提高。隨著對該病認識的逐步加深,臨床醫(yī)師越來越關注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疾病控制不佳會嚴重損害患者的生命質量。王學佳〔6〕調查顯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中位IBDQ總分為171分,表明患者生命質量欠佳。有資料顯示,僅有部分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fā)病后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多數(shù)患者因疾病本身和心理應激而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時間〔7〕。本研究結果提示病情的嚴重程度能夠嚴重影響患者的情感和相應的社會功能。Kim等〔8〕發(fā)現(xiàn)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BDQ總分在疾病急性發(fā)作時最低,且與疾病活動度顯著相關,與本研究結論相一致。
心理應激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普遍存在,有研究甚至指出心理應激能夠誘發(fā)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fā)作〔9〕。本研究表明疾病控制程度可影響患者的心理應激。一項瑞典的流行病學調查〔10〕發(fā)現(xiàn),長期心理應激能夠損傷胃腸道的屏障功能,增加患者罹患炎癥性腸病的風險。與劉蔚等〔11〕研究相一致,本研究提示患者心理應激能夠損傷患者的生命質量,且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心理應激與負面情緒相伴而生,患者感覺“心理壓力大”、“對周圍和身邊的人或事缺少關心和興趣”等。雷媛等〔12〕發(fā)現(xiàn)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與生命質量顯著相關,主要是通過生理上誘發(fā)疾病發(fā)展和社會領域方面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多半采用“回避”應對的方式〔13〕。因既往有研究表明患者生命質量與應對方式相關〔14〕,本研究對此解讀為患者的病情控制程度能夠間接影響患者應對方式,繼而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然而Larsson等〔15〕利用其他應對量表調查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應對方式和生命質量,并未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具有任何相關性,且疾病緩解或活動并不影響患者的應對方式。因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應對方式與病情和生命質量的關系尚需更多研究。
綜上,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越重,其生命質量越差、心理主觀應激越強烈,更傾向于采用“回避”和“屈服”的應對方式。因而,臨床治療中尚需關注患者的心理應激,提高患者生命質量。醫(yī)護人員在診療中應鼓勵患者采取積極的心態(tài)以消除心理應激,避免消極的應對方式,提高患者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