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明末文學(xué)家、散文家、史學(xué)家,被譽為“小品圣手”,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經(jīng)歷明清兩個朝代,以1644年明朝覆滅、清朝建立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在明末,是仕宦世家的富貴公子,生活優(yōu)越,衣食無憂;清兵入關(guān)以后,明亡,清朝建立,本可以繼續(xù)享受逸樂生活的張岱拒絕做清順民,披發(fā)避居山中,后期生活窮困潦倒,布衣蔬食難以為繼,但仍筆耕不輟,安貧著書,直至病故。
張岱人生經(jīng)歷中前后兩期轉(zhuǎn)變較大:前期他是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富貴公子,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后期,他為遠離新朝而落拓為林中山民,環(huán)堵蕭然,身邊只有破床碎幾、折鼎病琴、數(shù)帙殘書和一方缺硯。鮮明的對比反差中,外人看到的是艱難的生活和衰敗的物質(zhì)條件,然而這卻是張岱忠于本心的毅然選擇。
張岱的忠與義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舊朝的忠貞,他為了無愧于內(nèi)心甚至不惜放棄全部富貴榮華;另一方面是對于內(nèi)心追求的執(zhí)著和堅守,他的這份堅守不取決于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也不因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改變。在張岱的一生中,忠義情懷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真切的實際行動,是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然本真的流露,這在《西湖七月半》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一、忠于舊朝,毅然放棄富貴榮華
明清兩朝士大夫大抵尊重儒學(xué),尤尊宋儒之義理,至清代中葉始偏重漢學(xué)。明則始終未有此變,故氣節(jié)操守,終明之世不衰。不僅如此,張岱的忠義還受家族影響。張氏一族有著代代相傳的忠孝觀念,尤其是山陰張家五代人可謂忠孝傳家。張岱出身于一個仕宦家庭,他的高祖張?zhí)旄J羌尉高M士,官至太仆寺卿。曾祖父張元忭是隆慶年間的狀元,授官翰林編修。祖父張汝霖也是進士,在朝廷中擔(dān)任官職。張岱生于明代,長于明代,家世條件優(yōu)越,衣食無憂,早已將明朝作為自己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歸屬。
明朝覆滅,清朝建立,于歷史而言,改朝換代是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洪流;對臨近五旬的張岱來說,卻是無法接受的事實,是不可言說的喪家之痛。所以忠于舊朝是原則,是根本,是不能改變的堅守,對此張岱義無反顧。
張岱面對易代的現(xiàn)實,既有個體的無奈,又有堅決的斷舍離。無奈的是明朝的不復(fù)存在,憑其一己之力不可能力挽狂瀾。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遠離新朝和社會,舍棄曾經(jīng)的富貴生活,才能保持忠于舊朝的內(nèi)心凈土,所以張岱毅然決然地選擇避居山中,在貧困潦倒中度日、安貧余生。
曾經(jīng)的繁華都已成為過眼云煙,對于往昔的生活張岱也只能在追憶中緬懷,借文字來祭奠。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作品,大多呈現(xiàn)對于往日繁華景象的追懷與留戀,以“夢”為視角,在回憶中、探尋中摸索前朝的遺跡,感知舊代的溫度。其自作的墓志銘中“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等語,充分體現(xiàn)出易代之際的張岱充滿傷感與留戀的真實心態(tài)。
《西湖七月半》選自《陶庵夢憶》,是張岱的代表作品,生動地呈現(xiàn)了杭州人在傳統(tǒng)中元節(jié)逛西湖賞月的盛況。文章棄描寫西湖美景的傳統(tǒng)視角,另辟蹊徑,將著眼點聚焦在游湖之人,按照觀月之態(tài)分為5類,這5類人仿佛是大千世界百態(tài)之人的縮影。張岱以遠觀的視角冷冷地看待這些游人,不參與、不靠近,一切都僅為眼中的景象而已。文章表面在寫景寫人,實則表達作者遠離江湖、遠離清廷的心志。
“忠義”向來是華夏民族之魂,歷朝歷代的忠義之士以一己之力使得“忠義情懷”不斷延伸。在張岱之前,確實已有前人的切實行動為張岱作出了榜樣,例如太史公司馬遷撰寫的《史記》。
作為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從寫人立傳的角度記載歷史,其中就有關(guān)于伯夷、叔齊事跡的說明。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以相互謙讓王位著稱。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阻止,認(rèn)為這是不仁不孝的行為;伐紂以后,伯夷、叔齊認(rèn)為武王以臣弒君不仁,即使天下宗周,他們也堅持仁義,堅決不吃周朝的糧食,最終餓死。伯夷、叔齊等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忠義”一詞。
在前人榜樣的作用基礎(chǔ)上,也許是易代之際文人的普遍心理,忠貞、堅決的張岱毅然放棄了清朝可能給他帶來的富貴生活而選擇避居山中,從此布衣蔬食。雖物質(zhì)條件匱乏,但其精神世界富足,安貧自得,守得初心。
二、忠于意趣,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張岱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其早期的生活條件為他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其墓志銘中記載:“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边@是張岱對自己前半生的總結(jié):年少時候是富貴公子,十分愛繁華的場所,喜歡住漂亮的房子,喜歡美麗的婢女來服侍,喜歡有精神的書童,愛穿鮮艷華麗的衣裳,經(jīng)常吃美食,騎駿馬,家里有裝飾華麗的燈,愛觀看煙火,愛好梨園生活,喜歡吹鑼打鼓,愛好古董,喜歡種花養(yǎng)鳥,尤其喜歡喝茶下棋,沉溺于詩書,勤奮忙碌了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夢幻。這看似是富貴公子的普遍生活狀態(tài),物質(zhì)豐富,生活逍遙自在,但是張岱卻獨對讀書寫文成魔成癡,自詡為“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喜歡品茶、下棋,鐘愛讀書寫文,雖是在自謙中帶著自嘲,又充分體現(xiàn)出張岱對寫文著書的癡迷,近乎達到了瘋魔的狀態(tài)。
能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在意客觀條件,也不計較得失,這件事便是這個人真正的追求?!澳曛廖迨?,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厥锥昵?,真如隔世”,張岱避居山林,物質(zhì)匱乏,雖然清貧,但是內(nèi)心坦然,與讀書為伴,以文字為伍,一生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瑯環(huán)文集》《石匾書》等作品。
張岱的散文繼承了在明萬歷年間崛起的公安派、竟陵派之長,又獨具風(fēng)格,自成一家,格調(diào)清越,描寫生動,造句新奇?!段骱咴掳搿芬晃模厣r明,目之所及都是清麗雅致的景色,筆觸詼諧卻犀利,談笑間表達思想情感,將小品文推到了新的高度。
(一)精于生動傳神
《西湖七月半》看似輕描淡寫,卻寫活了靈魂。寫名娃閨秀,“笑啼雜之,環(huán)坐露臺,左右盼望”,這類人笑著、鬧著出場,坐在最明顯的位置,以突出的動作吸引別人的注意,作者將此類人左顧右盼的張揚充分展現(xiàn)出來,故意為之的聲音、夸張的動作躍然紙上;寫市井閑徒,“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囂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此類人完全不知道何為“雅”,不注重衣服的整齊,不在意個人的形象,也不顧個人行為對他人帶來的影響,任意為之,不懂“雅”也不裝“雅”,市井閑徒“招搖過市、高調(diào)淺薄”的形象被成功塑造了出來。
(二)善于營造氛圍
《西湖七月半》貌似不著筆墨,卻彰顯出情懷。如“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此句對于“吾輩”之“雅”不著一字,卻以環(huán)境氣氛之幽雅充分得以映襯,張岱借荷花的清幽淡雅襯托酣睡于荷花池中之人的雅致,同時這種遠離喧囂、不屑世俗的實際做法,足以詮釋張岱果斷放棄世俗富貴與其內(nèi)心之“求雅”密不可分。
(三)長于幽默詼諧
《西湖七月半》看似簡單描述,卻暗含褒貶、袒露內(nèi)心。作者寫人們游湖賞月,平日里“巳出酉歸”,上午十點左右游湖,結(jié)果下午六點左右月亮剛一出來人們卻已然回家,躲避月亮像躲避仇人一樣;而七月半這天“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展現(xiàn)人們賞月心情之急切,盼望著早點看到月亮,流露出對月亮的鐘愛之意;旋之“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guān)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結(jié)果不一會兒,官府賞月的宴席散了,人們賞月的興致也都一下子沒有了,急著離開,簇擁著離去,人越來越少,很快就走光了。
此句雖未明言,但平日與七月半游湖時間的對比,七月半這天游湖賞月開始人們心情的急迫與后來匆匆離開的決絕,這種前后態(tài)度的反差足以見得人們對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不過是流于表面、湊熱鬧、走形式而已,所謂的游湖賞月只是展現(xiàn)“雅”的表象,并不是真正的求“雅”,對于刻意裝“雅”行為的鄙薄才是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本意。
作者的本意并沒有直接表達,而是通過詼諧之筆,以戲謔的口吻描述出來,用語幽默、隨意,但其個中滋味讀者自有品評。
三、忠于初心,不入世俗,冷寂孤高
張岱由明朝時期的意氣風(fēng)發(fā),到清之后的“破床碎幾、折鼎病琴”,人生經(jīng)歷前后的轉(zhuǎn)變可見一斑,如此的失落不僅體現(xiàn)為作者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急轉(zhuǎn)直下,還有作者處事之態(tài)的變化。
《西湖七月半》中將看七月半之人分為五類。其一,達官貴人,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此類人講究排場、打著看月之名,名實不符;其二,名門閨秀,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此類人裝腔作勢、浮夸做作;其三,名妓閑僧,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其四,市井之徒,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這一類人粗俗且?guī)еB(tài);其五,清高雅士,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tài),亦不作意看月,此類人低調(diào)內(nèi)斂,看月是出于本心且不希望引起他人的關(guān)注,實為遵從本意、真正看月。張岱對此五類人的描繪,通過暗含褒貶的評說巧妙地將寫景、敘事、抒情完美結(jié)合、熔于一爐。
游湖賞月之人看似為五類,實則還有一類。游客散盡之時,隱藏的第六類人出現(xiàn)了,那就是作者之流。賞月之眾均已離去,作者出現(xiàn)了,并與著意看月之人匯合于一處共同游湖賞月,黎明將至,清高雅士也已散去,將船??吭诤商林?,借十里荷花的純凈清香來烘托人的內(nèi)心清明、低調(diào)內(nèi)斂,此才為真正的高雅,也正是作者之流的真正追求。所以作者從最開始的遠觀、不入賞月的人潮轉(zhuǎn)而“往通聲氣,拉與同坐”,與知音相伴,同雅士相邀,原來作者不是不入世俗,而是在等志同道合的知己。
為追求而執(zhí)著堅守,遇變故仍不改初心,同樣見于北宋龍丘居士陳慥。陳慥,字季常,信佛,飽參禪學(xué),一生經(jīng)歷以“異”著稱。少年之時血氣方剛,希望成為豪俠之士;壯年之時為施展抱負折節(jié)讀書,轉(zhuǎn)而成為學(xué)士;晚年之時終因不遇,退而隱居。陳慥畢生都以為北宋朝廷效力為目標(biāo),折節(jié)讀書是為效力朝廷,隱居山林也是為效力朝廷。遠離江湖,棄榮華、舍富貴,都是執(zhí)著的追求使然。
張岱避居山林是遠離新朝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作者對易代之際世俗百態(tài)深刻感知的結(jié)果。同道出,則作者出;知己不再,張岱則冷眼旁觀,再熱鬧、再繁華也與己無關(guān)。處世生存皆立足本心,超然于物外,執(zhí)著于追求,堅持自己的堅持,不屑周遭的不屑,正是張岱的忠義情懷。
(齊齊哈爾工程學(xué)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xué)“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重點項目“大學(xué)語文課程發(fā)揮隱性育人功能的途徑研究”(GJB1320393)
作者簡介:王倩(198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近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