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全娥
摘要:培育學生的文本思辨能力,可以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與文本對話,挖掘文本細節(jié)之處蘊含的語文資源。筆者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踐,從抓住關(guān)鍵詞句、品味留白手法、探究矛盾語句、留意標點符號四個細節(jié), 透過文字標點去體會作者暗藏的情感世界,擁抱精致的語文生活。
關(guān)鍵詞:關(guān)注細節(jié);關(guān)鍵語句;留白手法;矛盾語句;標點符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yīng)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闭Z文教學以文本為載體,對文本進行思辨能夠培育學生的語文思維素養(yǎng)。如何培育學生的文本思辨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與文本對話,挖掘文本細節(jié)之處蘊含的語文資源。筆者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踐,從抓住關(guān)鍵詞句、品味留白手法、探究矛盾語句、留意標點符號四個細節(jié),談?wù)勌嵘龑W生思維素養(yǎng),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一、關(guān)注細節(jié),抓住關(guān)鍵詞句
朱光潛先生認為:在文字上推敲就是對情感進行推敲。閱讀教學中推敲詞句、賞析詞句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無論是現(xiàn)代文還是古詩文,作者都注重推敲詞句,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須引導學生,對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在結(jié)合語境的基礎(chǔ)上細細咀嚼,力求甚解,方能理解一段話、一篇文章的意思,使閱讀教學充滿語文味,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和提升。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結(jié)尾寫舟子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本渲械摹鞍V”字是全文的關(guān)鍵詞,它寫出了張岱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后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的“癡行”;畫出了“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而人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的“癡景”;刻出了渴望“天人合一”,高雅與孤傲集于一人的“癡心”,這個“癡”字,似貶實褒,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余味無窮。同時抓住“癡”字讓學生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尋找癡人和癡文。這個拓展提問生發(fā)知識間的聯(lián)系,再次調(diào)動學生的記憶和思維,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舉一反三,鞏固了所學知識,思維得到了訓練,幫助學生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二、關(guān)注細節(jié),品味留白手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留白”是指課文中有意不寫或略寫之處,它雖然著墨不多,卻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以明銳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留白之處,并加以補白,由此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
《桃花源記》中寫漁人和桃源人談話的情景中留有大量的留白。作者只以淺淺的筆觸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边@個看似簡單的句子,意蘊卻十分豐厚。漁人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見聞遭遇不是作者要描述的重點,故而只說“一一為具言所聞”,而沒有寫出“具言的內(nèi)容”,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文本去理解和想象“具言”飽含的豐富內(nèi)涵。后半句“皆嘆惋”只三個字,至于“嘆惋”什么,也沒有寫出來,但從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漁人所說的世上情形與桃花源內(nèi)的生活相比,差異多么巨大:一邊是混論不堪,一邊是安靜自然;一邊是苛捐雜稅,一邊是怡然自樂;一邊是戰(zhàn)亂頻繁,一邊是安定諧和等,種種對比,蘊含其間,愈讀而感慨愈多,愈想,意味愈深。在教學中,只有切實抓住這些“留白”之處,深入品味,仔細把玩,才能體會到本文語言的簡練,意蘊豐厚的特點,思維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關(guān)注細節(jié),探究矛盾語句
學貴在疑,作為教者在傳道授業(yè)的同時,更需要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生帶著疑問和困惑走進文本閱讀,才會有思想的碰撞與火花,才會煥發(fā)出新意與智慧的光芒!學生在這種帶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學習過程中,興趣才會更濃,思維才會更深,更靈活。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寫到:“獨往湖心亭看雪”,下文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舟子”喃喃曰”。作者一開始說“獨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冒出了同去的“舟子”,“獨”與“兩三”豈非前后矛盾呢?此處細節(jié)正好引導學生深度研讀文本,探究這一矛盾表達的深意。那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在他眼中只有自然,他是屬于自然的。此處的矛盾表達恰恰讓學生看到了一個高雅脫俗,清高孤傲的張岱!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也有貌似矛盾的表達:“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但結(jié)尾記載了同游者有五人,這又該如何理解呢?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jié)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和柳宗元的《江雪》,相互討論來理解柳宗元的孤獨內(nèi)涵。此文是柳宗元被貶官之后所寫,內(nèi)心充滿了孤獨、悲苦、凄愴,即使同去的人再多,也無法走進他那寂寥的心境,就像我們平時傷心時看到別人的快樂時更悲傷,因為快樂是別人的,與我無關(guān)。眾人皆樂獨我悲。遇到這種矛盾的地方學生有疑問時,切不可直接傳授答案,我們恰好引導結(jié)合疑點探究與交流,使其深入文本之中理解感悟,在質(zhì)疑中提升思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四、關(guān)注細節(jié),留意標點符號
呂叔湘先生在《語法修辭講話》中指出:“每一個標點符號有一個獨特的作用,說它們是另一形式的虛詞也不為過?!睒它c符號是無聲的文字,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時有很大作用,但教者往往會忽視這個符號語言,更多關(guān)注文字語言。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關(guān)注文字語言,自己也要留意“標點符號”這個細節(jié),引導學生體會和理解標點符號的作用,進而發(fā)揮標點符號對文本解讀的輔助作用,為學生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提供“支架”,使無聲勝有聲。
魯迅的《故鄉(xiāng)》,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省略號。一部分省略號出現(xiàn)在“少年閏土和我相處中”,另一部分省略號出現(xiàn)在“中年閏土和我見面時”。這兩處內(nèi)容都以閏土和我的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形象,揭示小說主旨。少年閏土是他父親到“我”家來幫傭時帶過來的,雖然一開始很陌生,但很快與“我”熟悉起來,他給“我”這個城里孩子講述了許多新鮮的故事:“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以上言語都是少年閏土在給我講述他知道的鄉(xiāng)下故事,如數(shù)家珍。講述時讀者可感知到少年閏土說話如連珠炮般連貫利落,一氣呵成。因為閏土知道的實在太多,說也說不完,所以文中的“我”只能寫出一部分,省略一部分。這些省略號和省略的內(nèi)容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聰明活潑、機靈能干、知識面豐富的農(nóng)家少年,讓讀者一下子喜愛了這個可愛的孩子,所以“我”和少年閏土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拋棄了等級,以“哥弟”相稱!
第二處二十多年后“哥弟”見面時中年閏土的語言: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guī)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同樣是閏土的語言,語言中同樣運用了許多省略號,同樣省略了一些言語,但這些話想說而沒有說出來,不愿意也不想說,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也是說一句停一句,有一句沒一句的緩慢節(jié)奏,此處的省略號和語言鮮明地感受到讓那個如風一樣的少年變成了遲鈍麻木呆滯的木偶人了!曾經(jīng)的哥哥弟弟畫上了不可逾越的等級界線,而造成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教師在教讀這兩個情節(jié)時可抓住人物語言中的省略號這一細節(jié)加以研讀和對比,使學生融入文本語境之中,生成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度感知,掌握了人物形象,探究了小說的主旨,引發(fā)了情感體驗,提升了思維素養(yǎng)。
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熏習,來自點點滴滴的滲透,來自逐字逐句的品讀。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要做一名細致的教師,雖不能激起洶涌的巨浪,但也要引領(lǐng)學生細讀文本,關(guān)注富有內(nèi)涵的細節(jié),透過文字去體會作者暗藏的情感世界,擁抱精致的語文生活。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張菊.立足教材細處 孕育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通訊,2020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