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敏
《易·蒙》中說道:“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边@一流傳深遠的信條式經(jīng)典論斷,意在強調“啟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在這一啟蒙教育階段,培養(yǎng)兒童的初始化意識和能力,對于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不僅作用很大而且影響深遠?!白魑乃仞B(yǎng)”是語文學習和表達能力的確實體現(xiàn),是陪伴終身發(fā)展的客觀因素。如何培養(yǎng)兒童的作文意識和行為能力是一項教學相長的重大實踐課題。本文擬從如下幾個方面,試簡述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就兒童群體來說,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缺乏“情與趣”元素的豐富涵養(yǎng)和有效滋潤,絕對是“行之不遠”或者“事倍功半”現(xiàn)象。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把豐富多元的情趣元素相繼滲透并充分融入其中,既可從根本上實現(xiàn)“啟蒙難、難啟蒙”的有效性突破,又能在“情緒智力”中把兒童逐步引向善教樂學的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以“補白情境”為例。在《貓》文中,作者只是通過“不要說見著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來說明它的“勇猛”性格。教師把從網(wǎng)絡上下載來的“貓蛇大戰(zhàn)”畫面直觀形象地演繹出來,為全班提供難得一見的“視聽盛宴”,讓大家在激情欣賞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與分享,然后把各自的“所看、所思、所得”寫下來。孩子們不用揚鞭自奮蹄,興致勃勃地投入到讀寫互動之中。
作文教學是一項厚積薄發(fā)的“體驗性”過程。在這種作文學習與強化訓練中,僅僅依靠“興趣”刺激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而且必須通過無可替代的“情感體驗”平臺,為兒童作文活動不斷地助推、揚帆啟航,進而在“真情實感”中逐步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作文信念。比如,為了寫好“某種場景”作文,教師把兒童帶到操場上開展一場400米跑步比賽:把全班分為若干個多人小組,從小組淘汰賽中決出“第一名”基礎上,開展更加激烈的“冠軍爭奪賽”。在小組搭配過程中,男女學生互不服氣,雙方都堅持不分性別,按照“抓鬮”形式進行。整個程序結束后,教師以“抓鬮分組時”“在發(fā)令槍盛響起后”“賽跑途中”等題,讓兒童任選題目、自由習作。在“情感體驗”作用下,孩子們激情洋溢、言之有物,活動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作文啟蒙活動中,兒童由于在學識、見聞和閱歷上的簡陋淺薄,直接地導致了他們在寫作文時出現(xiàn)“無話可說、無病呻吟、假大虛空”等現(xiàn)象。換句話說,如何幫助兒童更好地尋找“作文之米”,是解決上述問題和現(xiàn)象的最直接因素。除了上文所說的——利用教材資源從“讀寫互動”中進行積累外,本文認為,更加有效、更加廣闊的“活水源頭”還在于“生活鏈接”。比如,在《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等“至愛親情”課文教學后,讓兒童回家觀察一段時日,在有目標性地感知“家庭生活、父母言行”基礎上,再寫一寫自己的眼睛所看、心中所想。再如,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兒童到附近社區(qū)和大自然懷抱中進行“生活閱讀”和“綠色閱讀”。既可引領他們從實際觀察中積累與積淀,又能不斷地增加作文教學厚度。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作文活動又何嘗不是如此的呢?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定期安排小學生就“同一本書(或同一語篇)”,開展或個體或小組形式下的閱讀活動。在此基礎上,提煉一些適當?shù)摹伴喿x話題”,引導他們以“主題演講”“專題辨討”“心得體會”等形式,開展相互之間的讀寫分享、相互啟迪活動。再如,對閱讀摘抄、“作文資源素材庫”和讀書筆記等進行“曬一曬、評一評”。除此之外,還有對作文的修改與評價,可讓小學生在小組或集體形式下進行相互修改和自主評價,從中尋找“情趣點、閃亮點、精彩點、疑難點”等現(xiàn)象以及“漏洞、不足、矛盾”之處;最后,通過梳理、總結和提煉,師生在多元化教學中“同享樂、強弱項、補短板”。建立在“合作與共享”上呈現(xiàn)好的作文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涵養(yǎng)心境、滋潤筆端、加強積累、增進語用”的作文教學雖然并不全面或者完美,卻是兒童啟蒙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妙方良藥”。教師合理使用、熟能生巧,能夠打造善教樂學的作文活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