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
元旦剛過,各種考核、檢查接踵而至。個別地方類似“制作專題片”等考核內容看似是融媒體時代的一種創(chuàng)新,實則有些“奇葩”。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工作、考察工作,這種創(chuàng)新做法應該鼓勵,但是忘掉初心、本末倒置,必然會導致另一種形式主義。
第一,線上“文山會?!?,硬拗“勤于政務”的造型。線下的“文山會海”正悄悄向線上轉移,屏幕成了形式主義的“保護罩”。一些單位大建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轉發(fā)各種文件,進行密集的“信息轟炸”;一些單位為突出工作重要、體現(xiàn)領導重視,隨時召開網絡會議,將過去的“面對面”變成“頭像對頭像”。這些做法,是將過去“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主義穿上了信息化、高科技的外套,看上去熱熱鬧鬧,讓人挑不出什么毛病,實質上只是硬拗“勤于政務”的造型。
第二,網上“痕跡主義”,造成“虛痕流行”的頑疾。在信息化技術助推之下,網上“痕跡主義”已然成了形式主義的頑疾:一些地方要求駐村干部通過微信群的“發(fā)送位置”“共享實時位置”等功能報告位置;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將“外宣”作為考核指標,報紙、電視臺、網站甚至APP、公眾號等,都納入考核范圍,造成干部被迫花大力氣寫各種文字材料在各類媒體上“留痕”,等等。
第三,制造“政績泡沫”,大有“浮夸作秀”的嫌疑。例如,領導干部直播帶貨本是好事,但是個別領導干部將直播間當成秀場,發(fā)文大搞攤派,違背初心去搞銷量造假,甚至組織一些水軍齊呼“領導好帥”;部分干部熱衷于利用新媒體制造“政績泡沫”,宣傳大于行動,制造“玩概念式”創(chuàng)新,利用新媒體自欺欺人等。信息形式主義影響了工作作風,損害了政府形象,其危害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