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新,蔡寶柱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我國西南地區(qū)巖溶分布廣泛。巖溶對水庫工程的影響主要是庫壩區(qū)巖溶滲漏和巖溶塌陷問題[1]。國內(nèi)外已有文獻[2]對巖溶區(qū)水庫滲漏模式、滲漏條件、防滲技術等進行了一些研究。結合已有工程實踐[3],表明巖溶地區(qū)水庫建壩的關鍵前提是查清地下巖溶現(xiàn)象的位置、規(guī)模、連通關系、溶蝕程度等,針對性的制定防滲處理方案,確保水庫能蓄水、少滲漏或不滲漏。
馬鞍橋水庫位于云南省臨滄市,為Ⅲ等中型水庫,擬建壩型為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壩頂高程1652.50 m,最大壩高67.50 m,總庫容1140.00 萬m3。壩址左岸分布三疊系上統(tǒng)大水塘組上段(T3d2)中厚層狀灰?guī)r、含燧石結核灰?guī)r,鉆孔揭露最大厚度292 m,存在巖溶滲漏。綜合運用鉆孔、平硐、物探、原位測試與室內(nèi)土工試驗等,查明了巖溶分布規(guī)律與滲漏情況,為防滲處理設計提供了翔實的地質(zhì)資料。本文擬對其巖溶滲漏及相應防滲方案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為類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啟示。
馬鞍橋水庫地處滇西南橫斷山區(qū)。壩址區(qū)山勢陡峻,呈“V”型,河谷狹窄,寬20 m~50 m,兩岸巖層走向與河流近平行,為順向河谷。左岸坡山頂高程1813 m~1909 m,上陡下緩,坡度27°~45°;右岸坡山頂高程1770 m~1953 m,坡度約35°。岸坡上覆第四系全新統(tǒng)殘坡積土厚度一般3 m~5 m。
壩址區(qū)分布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中、上統(tǒng)白云巖、玄武巖、灰?guī)r、砂巖等,巖性平面分布見圖1。其中:
三疊系中統(tǒng)河灣街組(T2h)塊狀、中厚層狀白云巖、泥質(zhì)白云巖,屬弱可溶巖,巖體溶蝕發(fā)育微弱或不發(fā)育,主要分布于左岸1750 m以上的谷坡和山頂及右岸高程1658 m~1710 m以上,巖層產(chǎn)狀30°~50°SE∠50~85°。
三疊系上統(tǒng)大水塘組下段(T3d1)玄武巖,為非可溶巖、具弱透水性,可作為左岸相對隔水層,層厚31 m~106 m,主要分布于左岸高程1685m~1793m一帶的谷坡,呈北東向展布,假整合接觸于河灣街組(T2h)之上,由上游庫尾河谷延伸至壩址壩肩,經(jīng)F1斷層影響而殲滅。F1斷層位于壩址區(qū)左岸山坡,延伸長度約1 km,屬正斷層,產(chǎn)狀40°~50°SE∠80~85°,發(fā)育在三疊系上統(tǒng)大水塘組(T3d2)灰?guī)r條帶中。斷層帶寬2.0 m~3.0 m,斷層破碎帶以碎裂巖為主,沿斷層巖溶發(fā)育,導水性強。
三疊系上統(tǒng)大水塘組上段(T3d2)中厚層狀灰?guī)r、含燧石結核灰?guī)r,為強可溶巖,巖層產(chǎn)狀50°SE∠72°,層厚115 m~292 m,主要分布于壩址左岸高程1622 m~1692 m,整合接觸于大水塘組下段(T3d1)之上,存在巖溶滲漏問題。
三疊系上統(tǒng)南梳壩組(T3nn)泥巖、砂巖夾泥灰?guī)r,為非可溶巖、具弱透水性,可作為相對隔水層,分布于壩址左岸高程約1673 m以下、河床及右岸山體,層厚73 m~89 m,該層與大水塘組上段(T3d2)呈整合接觸。
壩址區(qū)地層巖性分布情況見圖1。
圖1 壩址區(qū)地層巖性分布平面圖
根據(jù)工程實際,結合專家咨詢意見,綜合采用巖溶現(xiàn)象調(diào)查及測繪、鉆探、壩肩平硐、物探(選用了高頻大地電磁測深、高密度電法、井下全孔壁數(shù)字成像、聲波測試等)、鉆孔壓注水、室內(nèi)土工試驗等勘探手段和試驗方法,查明了巖溶分布和滲漏。
2.2.1 巖溶形跡
巖溶形跡受巖性和結構面控制。地表及鉆孔、平硐揭露的巖溶形跡大多位于T3d2灰?guī)r條帶中,沿裂隙、層面、軟弱夾層、斷層構造等結構面發(fā)育,主要充填角礫巖、巖屑、方解石及次生粘土,透水性較好。在靠近河谷地帶以及可溶巖與非可溶巖接觸部位,溶蝕裂隙較發(fā)育,可見溶洞、溶孔等,如左岸K6、K7溶洞位于T3d2灰?guī)r與T3d1玄武巖、T3nn砂巖交界處。巖溶洼地、溶洞、落水洞以及巖溶泉多呈北東或北北東向發(fā)育。
2.2.2 巖溶發(fā)育歷史
馬鞍橋水庫處于保山-耿馬中山盆地碳酸鹽巖碎屑巖類水文地質(zhì)亞區(qū)中的玉明珠河段巖溶地下水子系統(tǒng)內(nèi),未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古巖溶,巖溶形跡以現(xiàn)代巖溶為主。新構造運動以來,受地殼整體抬升,玉明珠河快速下切,現(xiàn)代巖溶發(fā)育處于早期階段,即裂隙擴溶階段,巖溶以溶隙、溶孔為主,溶洞和小型溶蝕洼地等主要發(fā)育在河谷兩岸及可溶巖與非可溶巖交界附近,未發(fā)現(xiàn)巖溶管道系統(tǒng)。
2.2.3 巖溶空間分布
由于區(qū)域新構造運動以急劇抬升為主,間歇性不明顯,在巖溶形成過程中,迅速下切的河流使地下水強烈溶蝕帶附近尚未形成水平巖溶系統(tǒng)時,地下水位已下降,強烈溶蝕帶隨之下移,導致巖溶形跡在垂向上較分散,大致分布在三個高程帶:1500 m~1530 m、1570 m~1590 m、1600 m~1630 m。鉆孔巖溶形跡統(tǒng)計表明,巖溶發(fā)育總體上隨深度增加而減弱,在1450 m~1470 m高程以下鉆孔線巖溶率明顯減小。
高密度電法、高頻大地電磁法測深(EH-4)探查結果表明:在壩址左岸向上游側的玄武巖連續(xù)穩(wěn)定,有利于防滲封閉。順F1斷層破碎帶,灰?guī)r條帶巖溶發(fā)育,發(fā)育高程為1510 m~1575 m。
鉆孔、平硐揭示,在水平方向,近河谷部位水動力條件好,巖溶形跡較明顯,向岸坡50 m~100 m巖溶形跡逐步減少。
2.2.4 巖溶發(fā)育程度
區(qū)域地表巖溶調(diào)查及壩址附近16 個鉆孔揭露的巖溶形跡統(tǒng)計見表1。巖溶形跡以溶隙、溶孔為主,溶洞較少,在河谷地帶及左岸鄰谷附近較多,深部揭露的很少。其中,左岸壩址附近T3d2灰?guī)r表面發(fā)育的2 個溶洞、落水洞洞徑約1.5 m~3.0 m,在洞深約2 m~2.5 m即變成溶蝕裂隙,無水;左壩肩ZK23 鉆孔在孔深85 m~88.3 m發(fā)現(xiàn)溶洞,充填粘土。
按照巖溶發(fā)育程度劃分標準[4],壩址區(qū)巖溶發(fā)育程度弱~強,其中以白云巖為主的T2h地層,巖溶發(fā)育弱,以純灰?guī)r為主的T3d2地層,巖溶發(fā)育整體也較弱,但順層面構造、與非可溶巖接觸部位以及斷裂構造影響帶內(nèi),巖溶較發(fā)育,屬中等~強。
巖溶發(fā)育見表1。
表1 巖溶發(fā)育統(tǒng)計表
鉆孔揭示,壩址左岸T3d2灰?guī)r條帶層厚115 m~292 m,地下水位1446.87 m~1528.21 m,低于河床水位81 m~146 m。深度0 m~172 m溶蝕強烈,多形成溶隙、溶孔、溶洞,巖體中等~強透水;172 m以下溶隙不發(fā)育,巖體弱~微透水,透水率多小于5 Lu。
該層靠左岸山體一側分布連續(xù)完整的T3d1玄武巖條帶,呈順河向展布,層厚31 m~106 m,為不可溶巖,且深度14.5 m以下巖體透水率小于2.9 Lu,屬弱~微透水,為相對隔水層。同時,玄武巖地下水位穩(wěn)定在1670.7 m~1690.6 m之間,高于正常蓄水位1651.5 m。
該層靠河床一側為T3nn頁巖、泥巖夾砂巖、泥灰?guī)r,深度32 m~65.8 m以上巖體透水率大于10 Lu,屬中等~強透水,以下巖體透水率基本小于5 Lu,屬弱~微透水,為相對隔水層。壩址左岸正常蓄水位位于中等~強透水性的T3nn巖層中,且該層與T3d2灰?guī)r整合接觸,庫水通過巖溶裂隙、落水洞和溶洞直接補給灰?guī)r地下水深槽帶,再沿巖溶裂隙,經(jīng)上下壩肩向下游排泄,因此左岸灰?guī)r存在裂隙型滲漏通道。
左岸T3d2灰?guī)r巖溶裂隙滲漏量估算如式(1),計算結果見表2??梢?庫水經(jīng)左岸巖溶裂隙滲漏量為0.22 m3/s,相應年滲漏量約694 萬m3,占壩址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的33.5%。量值較大,需采取必要的防滲處理措施。
式中:Q為滲漏量;B為滲漏帶寬度,取灰?guī)r平均寬度98 m;K為滲透系數(shù),取灰?guī)r滲透系數(shù)大值均值2.43×10-4m/s;H1為水庫正常蓄水位;h1為庫內(nèi)含水層厚度,為正常蓄水位與河流裂點標高1420m之差;H2為下游河谷水位;h2為下游含水層厚度;L為水庫岸邊至下游河谷的水平距離。
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左岸壩肩巖溶滲漏量估算表
庫區(qū)內(nèi)與庫水接觸的T3d2灰?guī)r約11.2 萬m2,可采用水平防滲,但缺陷主要是成庫后庫盆懸托高度大、掩埋和半掩埋溶蝕洼地、溶洞,基礎軟硬不均,浮土下溶蝕寬縫、溶洞空腔臨空,長期運行存在滲透、沉降變形和擊穿破壞可能,可靠性差。
另一方面,壩址左岸滲漏帶主要集中在T3d2灰?guī)r中,平均寬約98 m,遇大規(guī)模巖溶管道、空腔的可能性小,主要問題是深度大,須實施分層灌漿帷幕搭接。經(jīng)充分認證和技術經(jīng)濟比選,最終采用垂直防滲方案。
巖溶底界的確定原則有:①根據(jù)鉆孔壓水試驗,按設計所需呂榮值(Lu)確定;②根據(jù)實測地下水位確定,一般比最低水位低20 m左右;③根據(jù)巖溶通道連通試驗測定的下游出水點高程確定。
勘察揭示鉆孔壓水試驗5 Lu以下5 m的高程為1480.92 m,實測鉆孔最低水位為1446.87 m;同時根據(jù)巖溶分類,強巖溶下限高程為1461.92 m。結合上述確定原則,從偏于安全的角度,巖溶防滲底界高程取為1420.0 m。
自壩頂高程(左壩肩灌漿平硐底高程)1652.5 m起,至巖溶防滲底界1420.0 m止,灌漿帷幕深232.50 m,采取分層防滲方式。
4.3.1 分層灌漿結構
灌漿深度越深,灌漿導管偏移越大,其灌漿效果越差。因此,灌漿帷幕共分三層,每層偏距6 m。第一層即左壩肩灌漿平硐,灌漿深度由壩頂1652.5 m~1552.5 m,深100 m;第二層灌漿平硐底高程1562.5 m,灌漿深度由1562.5 m~1500.0 m,深62.5 m;第三層灌漿平硐底高程1510 m,灌漿深度由1510 m至1420 m,深90 m。
為保證灌漿連續(xù),形成封閉體系,在三層灌漿平硐之間深度搭接10 m,即第一層灌漿底界與第二層灌漿頂界、第二層灌漿底界與第三層灌漿頂界之間相互搭接10 m。分層灌漿結構設計見圖2。
圖2 灌漿帷幕結構設計圖
4.3.2 灌漿平硐布置
三層灌漿平硐均采用城門洞型,斷面尺寸4.0 m×4.5 m (寬×高),分別長90.5 m、110 m、110 m;三層平硐垂直壩軸線方向水平偏移6 m。由于平硐段為可溶性灰?guī)r,巖性較差,平硐開挖后采用10 cm厚掛網(wǎng)噴護混凝土襯砌一次支護后,在洞內(nèi)襯砌50 cm厚C25 現(xiàn)澆混凝土作為永久支護。
4.3.3 灌漿施工
采用高壓帷幕灌漿,灌漿壓力4 MPa~6 MPa,帷幕共2 排,排距1.5 m,孔距1.5 m,由下層至上層分層、分段、分序灌漿,先進行下游排I序孔灌漿,再灌II序、III序孔,然后灌上游排孔[5]。灌漿采用小口徑(開孔孔徑73 mm,以下56 mm,終孔不小于46 mm)鉆進,先鉆5 m低壓灌漿后,下入長孔口管用濃漿鑲好,待凝完成后分段鉆孔直至終孔。各灌漿段漿液由稀至濃逐級變換,灌漿壓力在一般灌漿段盡快升到設計最大值,遇溶洞先封堵。
為監(jiān)測左岸防滲帷幕效果及繞壩滲漏,設計在每層灌漿平硐上下游側沿軸線間隔50 m設滲壓計一組,共18 支,并在左岸山體設繞壩滲流管3 根。同時,在下游壩腳處設三角形量水堰1 座,采用0.8 m混凝土墻截斷河槽,以監(jiān)測壩體壩基總滲流量。
馬鞍橋水庫壩址左岸分布三疊系上統(tǒng)大水塘組上段(T3d2)灰?guī)r,存在巖溶滲漏。在各種勘察方法查明巖溶以溶隙、溶孔為主,巖溶發(fā)育隨深度增加而減弱的前提下,經(jīng)充分論證和比選,設計采用三層灌漿帷幕搭接防滲處理,帷幕深232.50 m,同時設置滲流監(jiān)測設施,較合理的解決了左岸巖溶防滲處理難題,確保了水庫正常修建。
另一方面,鑒于巖溶的復雜性,且T3d2灰?guī)r局部較厚、灌漿帷幕較深,部分巖溶現(xiàn)象可能仍未查清。因此,建議在施工過程中,根據(jù)揭示的地質(zhì)情況和試驗性灌漿效果,適時補充地質(zhì)勘察研究和(或)優(yōu)化、調(diào)整設計;如遇規(guī)模較大溶洞,可采取膜袋灌漿或投瓜子石、砂等方式,并增加灌漿排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