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昭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雕塑”從嚴格意義上說是兩個概念,即“雕”和“塑”?!暗瘛笔侵冈谟操|(zhì)材料上使用工具消減材料多余的部分,從而顯露出造型的制作手段;而“塑”是使用可以揉捏變形的軟性材料,使用堆砌、添加的手法進行塑造的制作手段。木雕、核雕、石雕、玉雕、冰雕等等,屬于“雕”的范疇。而泥塑、面塑、糖塑等屬于“塑”的范疇。
在以“雕”為造型手段的創(chuàng)作類別中,玉雕又是非常特別的一種。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玉石材料的特殊性。而材料的特殊性又反過來影響其制作的技法。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同時期的玉雕作品和其他形式的雕塑作品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玉雕的材料及與眾不同的制作方式造成的。在深入分析玉雕作品與其他形式的雕塑作品造型差異的問題時,需要從玉石的自然屬性、歷史文化屬性及雕刻的工具技法三方面進行。
玉石是一種礦物,在自然界的礦物與巖石中可以作為玉石的材料種類繁多,大約有200 多種。本文所涉及的玉石為中國和田玉,文中列舉的特性均為和田玉的自然屬性。和田玉主要由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礦物成分組成,并含少量的透輝石、綠泥石、蛇紋石、磁鐵礦、石墨、磷灰石等礦物。呈油脂光澤,絕大多數(shù)為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為多,極少數(shù)為透明。和田玉按照成因分為山料、山流水、籽料、戈壁料四種;按顏色分為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糖玉、碧玉、花玉等幾大種類。
玉石的硬度極高,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 左右,翡翠的摩氏硬度在6.5—7左右。而鐵的摩氏硬度為4—5左右,青銅的摩氏硬度為5—6.6左右。使用金屬制做的雕刻工具,無法在玉石材料上進行雕刻加工。因此,在所有硬質(zhì)材料雕刻所用到的材料中,玉石是最堅硬,最難以加工的。由于這種特性,也使得玉石的加工方式與其他硬質(zhì)材料有極大的差異性。
中國古人認為玉是山川賦予的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神鬼的靈性。因此從玉石從遠古時代起,就被賦予祭祀天地的功能。在中國古代,玉石經(jīng)歷了生產(chǎn)工具、祭祀用具、道德教化、等級區(qū)分、兵器、禮器、配飾、陳設把玩等功能的演變,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人在各方面都和玉石、玉器產(chǎn)生各種聯(lián)系,其中由于儒家思想在漢代之后居于統(tǒng)治地位,屬于儒家思想體系的“比德”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文化。儒家學者賦予了玉器各種各樣的道德屬性,將玉器作為人們修養(yǎng)道德的楷模?!抖Y記·聘義》中記錄了孔子對玉石的評價:“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痹谶@種學說的影響下,中國人對于玉石的喜愛和推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石所代表的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內(nèi)在的民族性格。
在我國的歷史上,玉石因其溫潤細膩的肌理、堅硬的質(zhì)地、美麗的色彩、稀缺的產(chǎn)量而深受喜愛。玉石產(chǎn)量稀少,開采困難。以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和田玉為例:和田玉礦絕大多數(shù)都分布在4000 米以上的高山峻嶺中,還有許多在5000 米以上的雪線上,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采集這些玉料需要靠采玉者在幾乎沒有路的山壁上進行作業(yè)。采玉者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開礦工具以及采下的玉石全靠人背肩扛。在尋礦、采礦的過程中生病受傷、迷路失蹤、失足摔死的事情屢見不鮮。因此,古人對采玉有這樣的描述:“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覆十萬之師,解三千之圍?!?/p>
這樣的情況下,玉石的價格便一直高居不下。玉石也因此被視為財富的象征,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成語顯示出玉的重要地位,如:金玉滿堂、金枝玉葉、錦衣玉食等?!豆茏印分杏涊d:“先王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中國歷史上為大家所熟知的“和氏璧”,因其異常珍貴,故而秦王想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成語“價值連城”便是由此而來。
最初玉石的收藏和使用被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主要用作祭祀、禮儀、喪葬及等級劃分。而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逐漸放寬對其使用的約束,自宋代開始,民間藏玉,賞玉之風盛行,玉器的使用開始向平通民眾擴散。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良好,玉器的制作工藝也有了重大的進步,其涉及的范圍也擴展到了廣大的平民階層,貫穿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例如裝飾所用的各種玉制首飾、衣帽配飾,文房用品如玉制筆管、墨床、臂擱,陳設所用的玉山子、玉插屏等。而玉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
玉石藝術品以其美麗溫潤的自然屬性,以及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崇,成為人們心目中美麗、富貴、高尚、純潔、清廉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使用玉石為材料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象,也往往是高潔美好的象征,如神佛、仕女、靈獸、花卉、山水等等。
玉石雕刻工具也與其他硬質(zhì)材料雕刻所使用的工具大不相同。其他的材料如木材、磚石、骨骼等,硬度都比較小,可以使用鐵制工具進行加工制作。因此,加工這些材料所使用的工具,其形制與功能也大同小異,甚至可以相互通用。例如雕刻木材所用的刻刀,同樣可以用來制作竹雕、骨雕、磚雕。雕刻技法也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但是玉雕有所不同。由于玉石的硬度大于銅鐵等金屬,因此無法直接使用金屬工具進行玉石雕刻,而是使用自然界中硬度大于玉石的礦物,間接進行加工制作。玉石雕刻采用的雕刻工具,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使用硬度大于玉石的礦物(如石英巖,以黑石英為主,摩氏硬度7 以上)進行直接的雕琢。例如在浙江塘山治玉作坊遺址出土的各種治玉工具中,就有大量黑石英工具。但是這種方法雕琢速度極為緩慢,體力消耗大,對造型的控制較為不易。在原始社會作為一種雕刻的工具廣泛存在,但隨著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其應用范圍逐漸縮小。到了清代,這種工具的作用僅僅是用來在玉雕作品上刻字。
二是使用圓形砣片配合解玉砂進行旋轉磨削。玉雕作品是使用圓形的金屬工具“砣”,配合水和解玉砂進行旋轉研磨,制作而成的。名為玉雕,其實從制作的角度出發(fā),稱為“磨玉”更為適合。玉雕匠人使用一種名為“水凳”的玉雕工具,將砣片固定于水凳上,通過麻繩或獸皮的索狀工具連接至水凳底部的踏板處。玉雕工匠通過踩踏踏板,帶動砣片旋轉,再將摻入解玉砂的水持續(xù)注入玉石與砣片的相接處,使砣片帶動解玉砂磨削玉石。從而達到磨去多余玉料,制作玉雕作品的目的。
玉雕作品在制作時,依據(jù)所刻畫對象的大小及造型不同,選用不同大小形狀的砣片進行制作。在制作時,玉雕匠人砣片不斷旋轉,帶動解玉砂,而玉雕匠人雙手捧著玉石,進行雕琢。舊時玉雕行業(yè)里有一句俗語:“手托日月千斤重,日行千里不動身”便是形容玉雕匠人勞動強度之大。相比之下,其他硬質(zhì)材料的加工遠沒有如此困難,因此在造型上,傳統(tǒng)玉雕作品與同時期的其他雕塑種類都有比較大的區(qū)別。
例如,宋代的玉雕童子像與石雕童子像就有很大的區(qū)別,玉雕童子像五官以陰線刻畫,小巧靈動。但是五官較平,缺乏空間感,整體造型塑造也較為簡略,更接近于繪畫。而宋代曲陽白石雕童子像,使用斧鑿進行雕刻制作,五官清晰,比例準確,且有一定的空間縱深。相比于玉雕童子,石雕童子的造型更為豐富、精準、生動。其中,固然有體量大小的原因,玉雕童子體量太小不易雕刻,但更多的原因在于玉石材料太過堅硬,制作耗時長,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對一件作品造型及表現(xiàn)力的把握有時只有很短的時間,長期的工作很容易導致“新鮮感”的流失,以至于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與自己當初所設想的有很大的出入。而雕刻工具的限制也是無法進行深入的刻畫的重要因素:使用人力旋轉雕刻工具,對玉石轉料進行磨制,不光需要考慮作品的形象塑造,還要注意用腳踩踏水凳踏板帶動砣片旋轉,并根據(jù)造型的變化不斷調(diào)整砣片旋轉的速度,消耗了玉雕匠人大量的腦力和體力。不同的造型塑造需要用到不同形狀與功能的砣片,這就需要經(jīng)常對安裝在水凳上的砣片進行更換,進一步加大了雕刻工序的繁瑣程度與雕刻的難度。
玉雕的制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雕塑作品,甚至與同為硬質(zhì)材料減法雕刻的木雕、石雕、磚雕等形式也有極大的差異。
首先,在玉石雕刻制作期間,大部分的工序是由玉匠手持玉石在轉動的砣片下完成雕刻。體積、重量較大,雙手不易托捧的玉石,則使用吊桿吊起,單手扶持使之在砣片下來回活動。玉雕的雕刻,是以手持作品材料在固定的工具上進行雕刻;而其他硬質(zhì)材料則是手持工具,在固定的作品材料上進行雕刻。這種雕刻方法不利于從一個固定的角度進行觀察,在制作過程中會對造型產(chǎn)生一定的誤差。
其次,是“量料取材,因才施藝”的制作方法。這種制作方法是歷代玉雕匠人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后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之談。要求玉雕作品的造型設計和制作必須根據(jù)玉石原料的特性、質(zhì)地、紋理、形狀、色彩及作品的題材種類等因素,施以不同的技法手段,將其融合為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由于玉石原料的價格昂貴,因此玉雕作品天然帶有商品的屬性,因此在制作時,要充分考慮到其作為商品的價值。在玉雕設計和制作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方法,就能做到用料得當,省工省料,既保證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又不會浪費太多的原料,使作品的藝術效果和經(jīng)濟效益得到統(tǒng)一。
有鑒于此,玉雕匠人在進行玉雕的設計制作時,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便要遠超其他藝術形式。一塊玉石原料要制作成何種題材、形式的作品,不僅在于制作者本身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玉石本身的自然性質(zhì)適合于哪種題材形式。例如有大面積完整、光潔、無瑕疵的玉石部分的玉料,不適合進行大規(guī)模的雕刻制作。玉雕匠人在處理此類玉石原料是,最合理的形式是將其制作成具有光滑表面的器皿類或瓜果類作品,目的是最小限度地磨去玉料,最大限度地保留玉石自然的美感。假如發(fā)現(xiàn)品相極好,幾乎無雜色、綹裂、瑕疵的玉石原料,那么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進行任何加工,完全保留玉料原有的樣子。
由于玉石硬度極高,加工不易,而且玉石原料價格昂貴,因此制作周期極長,一件好的玉雕,從設計到制作,再到最后打磨拋光,動輒需要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些大型的玉雕作品更是如此。例如清代的大型玉雕山子《大禹治水山子》,用工幾十萬人次,花費八年時間才雕刻完成。由于上述原因,在進行玉石雕刻時,玉雕匠人常常會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在雕刻之前,對于造型的設計構圖有全面且完整的計劃,在玉石的各部分進行何種程度的雕琢有著清晰的安排,不允許有模糊地帶存在。并在設計之初便盡量杜絕各種不按設計稿雕刻的情況出現(xiàn)。這種方法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雕刻失誤的風險,但也導致了玉雕作品呆滯死板的現(xiàn)象。二是在雕刻途中,發(fā)現(xiàn)玉石內(nèi)部有綹裂、雜色等情況,這時需要考較玉雕匠人隨機應變的能力,根據(jù)玉石內(nèi)部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作品的造型,避開或消除這些影響玉雕作品藝術效果的因素。這也是玉雕技法中“挖臟遮綹”技法的由來。上述的兩種情況,都是對玉雕創(chuàng)作的一種束縛,導致玉雕創(chuàng)作的題材不能得到很好的拓展,玉雕的表現(xiàn)力也因此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tǒng)玉雕藝術品的造型,有別于其他傳統(tǒng)雕刻形式的原因,就在于其玉石原料的特性。由于玉石原料的特殊性質(zhì),導致玉石雕刻的工具與技法迥異與其他雕刻形式,進一步造成歷史上同時期的雕塑作品中,玉雕作品與其他雕塑作品在造型、形式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得玉石雕刻作品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也成為了限制玉雕制作者探索更多玉雕藝術品表現(xiàn)形式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