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苗樵(福建省寧德市博物館)
文物鑒定與鑒賞既能讓社會民眾科學正確地認識歷史、掌握歷史知識、弘揚歷史文化,又能使其逐漸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文物鑒定與鑒賞工作在不斷變革與創(chuàng)新中逐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現(xiàn)今的文物贗品越來越真假難辨,文博工作人員只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新技術,全面掌握新技術鑒定鑒賞的方式,才能更高效地鑒別文物仿制品,為文物行業(yè)的健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運用傳統(tǒng)文物鑒定、鑒賞方法開展文物鑒定與鑒賞工作時,如何融合新技術提高文物鑒定與鑒賞水平是擺在文博工作人員面前的棘手任務。
1.文物鑒定概念
文物鑒定是指鑒定人員結合文物學與博物館學的相關知識,運用傳統(tǒng)方法或現(xiàn)代新技術方法對文物對象的年代、類別、質地、用途、價值等進行辨識、評判的工作[1]。在開展文物鑒賞工作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存在辨?zhèn)蔚谋匾?。一般而言,考古地層中出土的文物不需辨?zhèn)?,文博人員只需要結合地層學、類型學等相關學科專業(yè)知識,對出土的可移動文物或文物史跡進行時代辨識、價值評判即可。文物鑒定自古便有“眼學”之說,人們認為文物鑒定者要有過人的“眼力”。但在現(xiàn)代社會,文物贗品制作技術持續(xù)升級,贗品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此種情況下,鑒定文物單靠眼力是不行的,必須借助一定的文物鑒定新技術來辨別真?zhèn)巍?/p>
2.文物鑒定的基本方法
在傳統(tǒng)階段,鑒定者對于文物的鑒定大都以自身知識經驗為依憑,采用傳統(tǒng)方法,配之以簡單的技術手段對文物作出真?zhèn)伪孀R、價值評定。比較鑒定法是文物鑒定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又叫同類類比法。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鑒定文物藏品時,要想對藏品的年代、價值作出真?zhèn)伪孀R,就必須找尋與該文物屬于同一年代的同類文物作為鑒定參考標準,并將兩者進行對比、分析。在同類類別分析時,鑒定者需要從質地、花紋、工藝等方面入手,找出辨識文物與標準器物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然后經過系統(tǒng)分析研究后最終作出科學鑒定。值得注意的是,同類類比鑒定中所對比的器物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這樣才能保證鑒定結果的準確性。
除了同類類比法,文物鑒定的基本方法還有分類判斷法與客觀分析鑒定法。分類判斷法主要是針對文物自身歷史特點、材質信息、年代情況等對不同類文物進行區(qū)分,將出現(xiàn)內容差異的文物排查出來,以此來判斷文物的真?zhèn)涡訹2]。青銅器、瓷器、書畫等不同類文物的判斷方法不一,在分類判斷時要根據(jù)文物性質的特點來實施判定。例如,鑒定青銅器文物時,如果發(fā)現(xiàn)器物銹色不正,有氣孔異味,則可判斷該器物為假。此外,在運用客觀分析鑒定法鑒定文物時,要對鑒定對象從文物自身調查、文獻史料考證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分析與判斷,并搭配其他文物鑒定方法,以確保鑒定的科學性。
1.文物鑒賞概念
文物鑒賞是一種涉及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種高級心理功能的復雜心理體驗過程。這一體驗過程與文物鑒定不同,其不僅僅包括鑒賞者對文物真假、虛偽的判定,還包括鑒賞者對文物藝術美感的感受以及藝術魅力的體悟[3]。很多文物鑒賞者在鑒賞的過程中都會被文物所散發(fā)的獨特價值魅力所折服,繼而發(fā)出由衷的贊嘆。文物鑒賞是一種更偏向主觀感受的文物評價形式,是一種個體獨立的精神活動。很多人在鑒賞文物時通過了解文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知識,洞察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以及文物所蘊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來對文物作出綜合性的評價。文物鑒賞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故不同的文物在不同鑒賞者的眼中是不同的,是千人千面的。
2.文物鑒賞的過程
文物鑒賞是文物收藏的核心工作,為了保證文物收藏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明確文物鑒賞的過程:首先,文物分類。文物分類是鑒賞的前提與基礎,每一類文物都存在自身的定義,如瓷器、青銅器、玉器等,其分類定義各不相同,對這些文物的鑒賞應首先進行分類,做到科學而全面認識文物。其次,價值鑒賞,即對文物本身蘊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研究價值等進行鑒賞探索。文物鑒賞者在鑒賞文物時需暫且拋棄文物的物質價值,從藝術、歷史、文化等視角來一次心靈與文物的親密碰撞,完成對文物的多角度、多層面的鑒賞,形成一種具有主觀色彩的判斷性認識。在這一過程中,鑒賞者需融合自我心理,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實現(xiàn)與文物的合二為一。最后,精神儲備。通過鑒賞文物,鑒賞者汲取了更多進行高水平鑒賞的“精神營養(yǎng)”,并將其儲備在知識寶庫中,以待來日之用。
文物鑒定與鑒賞具有綜合認知性特點,這里的綜合認知包括通過相應手段對文物的歷史年代進行辨識、對文物的真?zhèn)翁摷龠M行判定兩點,無論是鑒定還是鑒賞文物,辨?zhèn)闻c斷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步驟。由于文物具有較高的價值,目前市面上的文物仿制品越來越多,文物鑒定與鑒賞者要對文物進行綜合認知,既要判定年代,也要判定真假。例如,古書畫的鑒定與鑒賞需要鑒定者不僅具有“鑒”的手段,也要具有“賞”的基礎。收藏于蚌埠博物館的清代畫家黃山壽的《人物扇面》是著名的古書畫文物珍品,其于2013年被鑒定后館藏[4]。在這之前,有很多相關贗品出現(xiàn)。為了鑒定真?zhèn)?,古書畫鑒定者運用手持式無線數(shù)碼顯微鏡401PCTV從宣紙的材質、墨跡的深淺、印章的細節(jié)等處汲取年代信息,并從書畫表現(xiàn)的內容主題、描摹的藝術技巧以及展現(xiàn)的深邃意境來判別真?zhèn)?,贗品可模仿內容、年代,但卻無法復制真文物作品的精、氣、神[5]。
文物鑒定與鑒賞還具有主客觀統(tǒng)一性特點。在運用一般方法或新技術對文物進行鑒定時,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客觀性原則,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拒絕在文物鑒定時摻雜帶有利欲色彩的任何主觀因素。當然,在進行文物鑒賞時,鑒賞者既要對文物的客觀性進行認可,也要將自己的審美情緒等融入到鑒賞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文物價值的評定。價值評定對于文物鑒定與鑒賞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文物的鑒定還是鑒賞,關注文物的價值是必然的。文物的價值評定需要工作人員在鑒定與鑒賞中關注文物的歷史、文藝、文化等各種價值,對這些價值充分肯定后再劃分文物等級。另外,從鑒定技術與方法角度看,無論是運用傳統(tǒng)技術還是新技術進行文物鑒定與鑒賞,都必須做到主觀服從客觀、主觀尊重客觀,實現(xiàn)主客觀的統(tǒng)一。
三維掃描與三維成像技術首先可應用于文物鑒定工作中。文物鑒定工作人員可結合已經完成確定的文物,利用三維掃描與成像技術制作出文物相應的模型,文物模型制作一定要逼真,模型被還原后,應將模型的相應數(shù)據(jù)進行保存。在文物鑒定具體工作進行中,可從數(shù)據(jù)庫中調出還原模型,然后結合鑒定對象的模型進行類比分析,這一過程是傳統(tǒng)類比鑒定技術、三維掃描與成像技術的綜合運用。在三維掃描與三維成像技術的支持下,文博工作人員還可對文物保存的環(huán)境進行模擬,以此對文物的成因、特點等進行細化分析,這樣可為文物的斷代、文物的類別判斷等工作創(chuàng)造更優(yōu)良的條件[6]。目前,很多博物館或文物紀念館等都對三維掃描與成像技術進行了探索。例如,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的王懿榮紀念館對三維重建進行了諸多探索。在重建中,其運用了具有藍光、紅光等不同掃描模式的PRINCE手持式三維掃描儀對文物進行科學鑒定。紅光模式可獲得文物表面的點狀云據(jù),藍光可對文物細節(jié)進行鑒定,二者的結合能夠使鑒定者獲得更準確的文物外形三維數(shù)據(jù)信息。
此外,三維成像技術還可應用于文物鑒賞中。如何在開展文物鑒賞工作的同時有效地保護珍貴文物,避免文物受到損壞是文博工作人員歷來關注的話題。三維成像技術是一種新型技術,將其運用于文物鑒賞,能夠更好地落實文物保護工作。通過三維成像技術,技術人員可模擬出文物的三維圖像模型,而鑒賞者在鑒賞的過程中只需要通過觀賞原有文物的立體化三維模型,便可完成鑒賞。三維成像技術所模擬的文物三維模型十分逼真形象,鑒賞者在鑒賞時可實現(xiàn)360度無死角的全面、細致觀察,這不僅增強了文物鑒賞者的體驗感,同時也有利于保護原有文物。
一般來說,檢查文物的外在形態(tài)、樣貌等工作較為容易,而如何有效檢查文物的內在構造則十分困難。為了解決這一現(xiàn)實問題,技術鑒定人員可在文物鑒定與鑒賞中引入激光和光電透視技術,對文物的內部構造進行透視,了解、明確文物是否存在明顯的做舊痕跡[7]。在進行文物鑒定時,文物內部構造往往是鑒定的“盲區(qū)”,而文物仿制者恰巧是利用這一特點,大肆地進行文物仿制。當然,文物仿制品的內部結構一定帶有明顯的做舊特征,激光和光電透視技術可對做舊文物的內部結構進行探測,對文物內部結構是否做舊作出科學鑒定。通常情況下,這種新技術尤其適用于細密性較高的瓷器、青銅器、玉器等的檢測。
激光和光電透視技術優(yōu)勢較多,除了能夠對文物內部構造進行檢測與驗證之外,還能將文物鑒定所涉及的相關資料進行整合、保存,為后期的同類型文物鑒定工作的開展提供可行性的參考與借鑒。在對細密性較高的玉器文物進行鑒定鑒賞時,鑒定人員借助激光和光電透視技術可對待鑒定玉器的內部裂紋、鈣化情況、沁色情況等信息進行整合,并借助這些信息完成鑒定工作。這里以玉器沁色情況為例來說明。玉器沁色較為復雜,不同的沁色代表了玉器的年代,彰顯了玉器的價值。雞骨白、水銀沁、朱砂沁、血沁是玉器的幾種常見沁色,但這些沁色有些并不能通過肉眼來辨別。激光和光電透視技術能對玉器的常見沁色,甚至不常見沁色進行分辨,為玉器文物鑒賞工作開展提供更直觀而有力的依據(jù)。
X射線探傷技術是當前文物鑒定與鑒賞新技術領域的后起之秀,具有較高的技術水準。X射線技術是一種探測文物結構的技術,它主要是指對待鑒定文物放射X射線,讓射線穿過文物內部,使文物產生一定的“吸收”與“散射”反應。然后,通過計算文物對文物射線吸收的程度來探測文物是否受損,結構是否完整,整體是否存在傷痕[8]。X射線探傷技術的功能強大,不僅能判定文物體內的傷痕以及相應結構的變化,同時還能探測文物的形貌特征、制作工藝、保存年限以及是否存在修復痕跡等情況。
這里以X射線探傷技術在文物結構探測中的應用為例來說明。X射線探傷技術可幫助技術人員撥開重重鑒定迷霧,對文物內部結構的缺陷進行探測,如能對銹蝕物覆蓋下的文物結構性損傷以及文物的古老制作工藝等信息進行搜集、抓取,增強鑒定的說服力。例如,一枚銅鏡斷裂為三段,由于銅鏡的四周都被厚厚的銹蝕物所覆蓋,故從外形上無法估量銅鏡的具體尺寸,也無法對其進行相應的鑒定。通過對斷裂的邊緣進行拼接,制定該銅鏡缺失一塊。為了作出進一步辨別,工作人員拍攝了該銅鏡的X光片。但X光片中明確顯示,銅鏡并未缺損,只是三段殘片中有一片被擊穿,加之銹蝕太重干擾了對文物的判斷。
在呼吁文物保護、利用與傳承的時代背景下,采用新技術加強文物鑒定與鑒賞工作不僅能為文物工作的現(xiàn)代化建設與發(fā)展指明方向,也能提高文物鑒定與鑒賞效率,為文物保護與傳承搭建平臺。在新技術的引領下,目前我國的文物鑒定與鑒賞工作開始朝著信息化與智能化方向演變,利用先進技術進行文物鑒定與鑒賞已經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運用新技術時,文博工作人員應全面了解文物鑒定與鑒賞的基本知識,明晰文物鑒定與鑒賞的特點,然后將各項新技術運用于文物鑒定與鑒賞工作中,讓文物仿制品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