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超,宋建軍,李 闊
(湖南農業(yè)大學 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根據國內外對慢行的相關研究,慢行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步行、自行車、新能源動力車等慢行交通為主的出行方式,慢行不僅有綠色低碳的功能,還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環(huán)境污染,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隨著人們對綠色健康休閑活動的需求增多,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仍將繼續(xù)增加。街道景觀設計的成功與否,在滿足城市生態(tài)的前提下,人的慢行體驗感將是街道景觀設計的重要評判標準。如今街道不僅要滿足人們慢行、慢游、慢食、慢居、慢購、慢賞、慢思的需求,還要具有集散、游覽、觀光等基本功能[1]。人本尺度下的街道慢行品質不局限于視覺感知上的空間品質,而是從人的生活需求和日常使用角度出發(fā),囊括空間形態(tài)、場所活動、功能混合和視覺感知等多個維度[2]。
慢行交通導向功能主要體現在片區(qū)性的短距離通行,作用于整個功能片區(qū),街區(qū)的整體性交通,每個片區(qū)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共同組成城市慢行交通網絡。慢行交通也是旅游城市中的主要交通方式,慢行街道的通達度、可步行性、街道景觀質量等對旅游者的體驗感受具有直接影響。
慢行理念下的城市街道兼顧出行、休閑、娛樂、健身、購物等目的,是人們日常休閑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城市慢行街道不僅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具有主體性的活動功能,服務主體主要是當地及周邊居民和游客,主體性活動功能主要體現在景觀和休閑體驗兩個方面,景觀方面包括自然景觀,也包括具有當地特色,展現歷史、文化、風俗的人文景觀。主體感知是景觀空間體驗最直觀的方式之一。
慢行街道作為城市居民生活、休閑的重要載體,對于城市功能的正常運作,美化城市環(huán)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的城市功能需要不同類型的街道。對于城市街道的改造需要針對其具體類型、功能對癥下藥,充分挖掘各類街道營建過程中的影響因子,探尋最佳方案[3]。
歷史慢行街道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歷史底蘊,能夠反映城市歷史和當地特色,傳承文化記憶的古巷、古街以及歷史步道[4]。歷史街道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被保護整改,該類型的街道空間尺度小,缺少景觀服務設施,與當下城市街道設計的標準有很大差距,很難滿足當下人們的需求。所以歷史街道需要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來延續(xù)其在現代城市中的生命力與活力。
生活慢行街道是指滿足當地居民通勤、休閑、娛樂等多種需求的日常性生活街道,具有多種服務功能,是居民與城市相連接的重要紐帶,在城市交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該類型街道也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5]。當下城市的擴張和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中的生活性街道漸漸超出其原有的服務承載量,無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步,如何應對服務人群的多樣性與使用需求的多向性,是當下城市街道改造和景觀質量提升面臨的共同問題。
商業(yè)慢行街道是城市擴展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重要產物,更是街道串聯商業(yè)區(qū)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關系的紐帶,沿街商鋪展示面是商業(yè)街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yè)街道與其他街道不同,其主要用途是服務于使用者的購物需求。該類型街道大多是以步行性街道為主,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段,是居民出行、游玩、購物的首要目的地之一,同時也是外來游客體驗當地文化的重要景觀。商業(yè)廣場是整個商業(yè)公共空間中的主要節(jié)點,此處設計使游客和居民在此停留休憩娛樂,是商業(yè)街道最具有活力的核心區(qū)域。
景觀作為城市慢行街道組成的要素之一,具有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美化城市、改善環(huán)境,調節(jié)氣候等功能,街道景觀整合了城市自然資源、綠地資源、旅游資源及文化資源,各功能區(qū)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服務功能、生態(tài)功能的城市街道景觀和城市廊道[6]在城市中,慢生活、慢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離不開優(yōu)美自然的景觀環(huán)境,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是人們停留、漫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良好街道景觀可以讓人們親近自然、接觸自然,引發(fā)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人與人之間更深層次的互動;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城市擴張帶來的負面生活影響。街道景觀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街道景觀相互串聯,為游客和居民提供地理上和視覺上的有機聯系;有利于建設文明城市,促進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人群提供適宜的活動場所和積極有效的開放活動空間;創(chuàng)造季節(jié)性趣味特色,使街道成為一個四季都吸引游人觀賞的地方[7]。
慢行街道景觀中的自然景觀資源,不僅包括原生自然景觀也包括人工自然景觀,自然景觀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提高街道品質、改善城市環(huán)境的重要途經。
3.1.1 原生自然景觀
城市街道的自然綠地、棕地、自然河流、山體等,能對使用者視覺上和心理上產生影響的原生景觀都屬于原生自然景觀資源的范疇。此類型景觀資源在利用和設計時,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本的自然面貌,在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改造設計。
3.1.2 人工自然景觀
設計者根據街道的類型以及人的需求進行綠化設計和景觀營造,例如:符合街道尺度的綠化帶、人工綠地、口袋公園以及人工設計的綠色廊道都屬于人工景觀資源,該類型的景觀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是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關鍵,對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用者的體驗有直接影響[8]。
人文資源主要是城市中具有一定歷史底蘊的歷史文化景觀資源及人工設施景觀,二者相輔相成,設計者通過改造設計借助一定的載體來展現。
3.2.1 歷史文化景觀資源
歷史文化是展示城市風貌、體現城市特色、宣傳城市文化的重要紐帶,可以讓使用者對當地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感受,該類型景觀資源主要是街道網格內的沿街歷史名勝,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歷史街巷、歷史事跡和事件的古城、歷史特征的街道結構和空間風貌,該類型景觀資源主要借助人工設施這個載體來展現[9]。
3.2.2 人工設施景觀
主要包括街道內具有當地特色元素的街道服務設施、街道兩側建筑風格、沿街文化墻、特色圖案鋪裝、景觀小品雕塑、照明服務設施等。該類型景觀資源是展現城市文化,宣傳城市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合理增加城市中的景觀綠量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城市、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增加,“車本位”思想使原本就緊縮的非機動車和人行道空間變得越來越窄,城市街道中很大比例都是硬質鋪裝,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街道景觀營造和更新,街道景觀的更新設計依舊是當下研究的重點。街道景觀所存在問題可以從街道可步行性研究,主要分為可達性、連接性、舒適性、感知性4個方面[10]。
可達性是指街道網絡的完整程度。城市街道景觀是一種線性的景觀形態(tài),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需要與周邊的空間景觀相互融合和滲透, 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11]。 當下由于城市的快速的擴張,原本已建成的街道被無序的分割,街道景觀的整體性、連續(xù)性被打破,景觀與景觀、街道與人的活動關系被削弱,各個街區(qū)的開放性景觀空間的功能定位更加模糊,總體缺乏整體性[12]。
連接性是指街道網絡格局的融合程度。街道景觀格局大多是根據道路的結構進行規(guī)劃,我國各地地形種類多樣,街道結構錯綜復雜,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生態(tài)性以及景觀生態(tài)格局被打破,使用者在步行時,缺乏明確的導向性和便捷性,使步行時間延長增加了時間成本[13]。
舒適性是指街道景觀和空間的人性化體驗評價。景觀要素的完整性是街道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自然景觀要素是綠色城市的重要體現,人文景觀是展現城市特色、傳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當下街道綠化空間逐步被縮小,綠化率低,原生自然景觀被建筑遮擋,雖然很多城市對老城區(qū)、歷史街區(qū)做了詳細的控制性規(guī)劃,但是城市的擴張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景觀缺乏的問題。其次就是服務設施的不完整性,現有街道服務設施數量不足、擺放位置不合理,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街道鋪裝大同小異,圖案無法展示當地的特色文化[14]。
感知性是指街道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街道景觀感知是指使用者在步行中對街道整體環(huán)境的感知,不僅包括對景觀環(huán)境和街道本身的感知,同樣也包括人與人之間、行車環(huán)境,以及生活氣息和行為的整體性感知,感知的穩(wěn)定與否與街道空間尺度及其景觀營造具有直接關聯[15]。當下的步行性街道環(huán)境較為復雜,步行街道受車行道影響程度大,使用者缺少安全感。同時較快的社會節(jié)奏和較小的街道空間尺度,對人居環(huán)境和使用者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匆忙的步行、單一的服務功能都是對街道環(huán)境感知性下降的不利因素[16]。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為人們就近創(chuàng)造更高質量的豐富多樣的街道休閑活動空間。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城市格局和街道景觀功能因地制宜,合理規(guī)劃布局,提高各個片區(qū)之間的交通通達度和景觀連通度[17]。另一方面要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從而提高城市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親切感、歸屬感,長此以往還將促進城市整體精神面貌的提升[18]。
合理利用景觀資源,實現街道景觀要素配置平衡,更好的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在街道規(guī)劃設計之初,將原生自然景觀作為一個重要的設計要素。街道景觀的設計既要承受地域環(huán)境、時間氣候的長期檢驗,也要充分考慮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與可擴展性,在設計中要對當地植被、水系、歷史文物、建筑等多方面資源進行考量,即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19]。
尊重城市特有的自然特征,強調街道景觀、自然環(huán)境和城市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一方面,不斷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整合城市中的人文歷史資源,打通歷史步行綠色廊道,并進一步確保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在進行文化研究的同時,應該不斷研究與探索如何有效的利用歷史文化的資源,使其能夠有機融入到城市的街道改建當中去,形成人與歷史、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體,增加人與建筑、人與城市的親和力,將景觀、歷史、文化和城市空間做一個整體的串聯[20]。
隨著綠色出行方式的增長,慢行街道景觀將是綠色、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城市居住者親近自然的重要載體。景觀是構建街道最基本的元素,慢行街道景觀在改造設計時不是簡單的增加綠化,也不是無目的的空間擴張,而是要充分考慮所在城市地理特征、街道類型、景觀功能、景觀要素資源、城市文化特色以及使用者需求,以可步行性研究為切入點,強調符合人性化尺度的街道景觀空間,提高城市整體景觀活力,強調傳承與利用,探索合適的方法與模式。
然而,對于城市慢行街道景觀的研究不僅于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病的凸顯,城市街道景觀的重要性會愈發(fā)明顯,同時生態(tài)手段、科技手段的增多,城市街道的規(guī)劃設計策略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城市街道景觀會更加生態(tài)和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