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龍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探究是孩子滿足好奇心的獨特方式?!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對小學科學這門課的學習來說尤為重要。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該如何引導帶領學生做實驗、搞探究呢?我覺得我們都得俯下身子做科學、做實驗,從學生的視角去考慮問題,真正地引領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做實驗,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一、從學生視角設計實驗教學
我們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大部分是從教材中得來的,但教材的制定是根據(jù)絕大部分學生的情況來定的,缺乏實際性、靈活性。部分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這種體驗,只要教師稍加引導,他們就能得出結論。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學期“玩磁鐵”單元中的《磁鐵的磁力》一課,學生在幼兒園就已經玩過了,對磁鐵的基本性質,他們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出一些來。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先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設計相應的實驗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僅僅給兩塊磁鐵讓學生去玩。比如可以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小朋友把一枚一元錢的硬幣掉進了水杯里,在不接觸到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輕松地將硬幣取出來呢?強調要利用今天所學的磁鐵知識解決。學生思考后找到解決方法——可以貼著杯壁用磁鐵把硬幣吸出來,從而開闊了眼界,明確磁鐵具有隔物吸鐵的功能。
二、從學生視角準備實驗材料
科學實驗一般都需要實驗材料,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給學生準備有結構的材料。然而,教材上的一些實驗材料,有的離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遠,學生都沒怎么接觸過,他們又如何去進行探究呢?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簡單電路》一課中的小電珠(小燈泡),平時應用得比較少,一般人都很少見,學生平時接觸小燈泡的機會更少,只有實驗室才會有。教師在準備材料時,一開始先不要準備電池盒和燈座,讓學生就用燈泡、電池、導線,直接用導線去連接電池和小燈泡。在實踐中,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小燈泡上有兩個突起的連接點。準備這組材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小燈泡的內部構造,知道電路必須聯(lián)通才能夠點亮小燈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式學習,強調做中學和學中思,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真正理解,逐步地培養(yǎng)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從學生視角調控探究過程
科學教育始終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多樣化的,其中,探究式學習是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我們的科學探究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的同時,積極體驗科學的魅力。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體會科學精神。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兒童的視角對探究過程隨時進行調控、把握,真正地讓學生受到科學的感悟。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光的反射》一課時,我先安排學生利用鏡子將陽光從教室外“請”到教室里,學生很好地體驗了一下光的反射。在第二部分研究鏡子時,我又先讓學生說說我們在照鏡子時有什么發(fā)現(xiàn)。在備課時,我原以為這個實驗不一定要做,學生應該都能說得出來,而準備將時間花在兩塊鏡子上。但在上課時,現(xiàn)實情況卻與我的預想大相徑庭,大部分學生居然都答不上來。查找原因,原來學生都只是照一下,并沒有真正地研究過。我便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究鏡子成像的規(guī)律。為后面學習潛望鏡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從學生視角看待科學結論
科學探究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得出科學結論。科學探究注重探究過程,但有的時候也要能夠從中得出一些科學結論來。然而,有時科學教師為了結論而探究,在實驗室會因為操作不規(guī)范造成誤差等因素而導致結論得不出來。如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冷熱與溫度》一課時,學生在分組實驗探究一杯熱水降溫規(guī)律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擾,有的小組對溫度計的使用存在偏差,有的小組在時間的把控上出現(xiàn)偏差,有的小組在溫度計讀數(shù)時將溫度計拿出水面進行,這樣得出的實驗數(shù)據(jù)就不能真實地說明熱水在變涼的過程中是先快后慢。一般情況下教師是采取大多數(shù)小組的意見,直接就得出結論了。今年我上這節(jié)課時,又碰到了這類情況,但我沒有第一時間去總結規(guī)律,而是讓這些小組的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他們的實驗情況,讓大家來找一找問題。通過他們的描述,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的問題,我讓這些小組的學生課后再做一做這個實驗。這樣得出的結論,對學生來說更有說服力,他們也更能夠接受。
要俯下身子做科學,就應該從學生的視角去學科學、做科學??茖W探究的過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如今,國家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對小學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視角去思考,著眼于讓學生終身受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保護學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