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樂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聞一多早年入清華學校,在繪畫方面嶄露頭角,1922年進入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美術,奠定了深厚的美術功底。專業(yè)的美術學習使他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文藝美學思想,他在一系列文藝評論中闡述了繪畫與書法、雕刻、詩歌等藝術形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對繪畫的藝術特質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繪畫的最終目的在于表現(xiàn)立體的形,這與中國傳統(tǒng)畫論存在顯著區(qū)別。
聞一多曾在家信中說:“我學美術是為幫助文學起見的”①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頁。,他常在美術作品中表現(xiàn)詩意,又將繪畫元素融入新詩創(chuàng)作;他以畫法入詩法,將西方繪畫的幾何構圖理念融入新詩創(chuàng)作,從視覺審美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新詩應具有“繪畫美”和“建筑美”,從而實現(xiàn)詩與畫的會通。此外,他將繪畫、書法、雕刻和詩歌典故融于出版物的封面設計之中,提出藝術的功用是“抬高社會的程度”②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頁。,認為美術與文學都應當反映現(xiàn)實和生活。
在《建設的美術》一文中,聞一多闡述了關于“美術”的基本觀點。他說“世界本是一間天然的美術館?!苑矊偃祟愃袞|西,例如文字、音樂、戲劇、雕刻、圖畫、建筑、工藝,都是美感的結晶”③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3頁。,這里的“美術”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指繪畫,還包含了其他藝術形式。聞一多認為中國的美術不止六朝三大家的畫和宋元文人畫,建筑、陶瓷、染織、刺繡、髹漆以及金玉雕刻等都是美術發(fā)達的產(chǎn)物。他的文藝美學思想包含了對繪畫、書法、雕刻以及詩歌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通思考,在討論詩與畫的關系之前,有必要探討一下繪畫與雕刻、文字(書法)等藝術形式的區(qū)別,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以繪畫為核心的美術觀。
繪畫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術,它與雕刻均屬廣義的“美術”。繪畫作為造型藝術,屬于空間的、視覺傳達的藝術形式,用線條與色彩表現(xiàn)具象的平面內(nèi)容,呈現(xiàn)形體美,與建筑、雕刻有相通之處。聞一多在《匡齋談藝》中談到繪畫的起源,“畫字的本義是刻畫,那便是說,在古人觀念中,畫與雕刻恐怕沒有多大分別。”①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81頁。他認為繪畫最初是為了完成立體的造型——雕刻,“畫實際是未完成的雕刻”②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81頁。。然而在后來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由于工具、材料和技巧所限,繪畫停留在了平面上,并逐漸成為固定的獨立藝術形式,“然而畫的意義仍舊是一種變質的雕刻,……無論在中國,或西洋,繪畫最初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形體——有體積的形?!雹勐勔欢唷叮郝勔欢嗳罚ǖ?冊),第181-182頁。繪畫最終的發(fā)展趨勢應當是在平面上塑造立體的形。
聞一多留美期間,系統(tǒng)學習了西方美術,其美術思想深受西方美術思潮影響,他的畫作無論是素描還是油畫,都有明顯的西方繪畫風格,“有些畫帶有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特點,有的則有印象派的明顯痕跡。”④聞黎明《:聞一多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頁。他所說的“美術”主要指繪畫,且偏重于西方繪畫,在比較東西方繪畫之中闡釋其美術思想。他認為中國畫“線條本身誠然具有偉大的表現(xiàn)力,中國畫在這上面的成績也委實令人驚奇。但是以繪畫論,未免離題太遠了!誰知道中國畫的成功不也便是它的失敗呢?”⑤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83頁。中國畫向來不注重立體的形體,“中國畫重印象,不重寫實,所以透視、光線都不講。看起來是平坦的,是鳥眼的視景(Bird’s-eye View),是一幅圖,不是畫?!雹蘼勔欢唷叮郝勔欢嗳罚ǖ?冊),第5頁。聞一多認為繪畫要能表現(xiàn)立體的形,而“由線條構成的形的輪廓,本身依然沒有意義,它是作為實物的立體形的象征存在的”⑦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81頁。?!墩撔误w——介紹唐仲明先生的畫》一文論及唐仲明的畫:“認清了西洋畫最主要的特性,也是繪畫自身最基本的意義,……仲明先生的成就不僅在形體上,正如西洋畫的內(nèi)容也不限于形體的表現(xiàn)一端,但形體是繪畫中的第一義,而且再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⑧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79頁。,這就進一步強調了塑造立體的形體對繪畫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西方繪畫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透視法”及色彩的明暗搭配,利用幾何學原理展現(xiàn)光與影之下具有立體感的畫面,“是在一幅幻現(xiàn)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出圓雕式的物體。特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影凸凹的暈染……它們的淵源與背景是埃及、希臘的雕刻藝術與建筑空間”⑨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頁。。相比之下,中國畫卻“離題太遠”。通過比較闡釋東西方繪畫的不同,聞一多認為繪畫的最終意義應是塑造立體的形,把表現(xiàn)形體美作為繪畫的第一要義。
《宣和畫譜·敘》曰:“河出圖,洛出書,而龜龍之畫始著見于時,后世乃有蟲鳥之作,而龜龍之大體,猶未鑿也。逮至有虞彰施五色而作繪宗彝,以是制象,因之而漸分。至周官教國子以六書,而其三日‘象形’,則書畫之所謂同體者,尚或有存焉”⑩《宣和畫譜》,王群栗點校,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在中國,文字(書法)與繪畫同源,后來二者逐漸分離。然而從書體演變的角度來看,“六書”中的“象形”仍然可以看到文字(書法)與繪畫的相通之處,書與畫的關系十分緊密。但隨著二者各自的逐漸發(fā)展,文字最終更側重于會意與指事,用于表達抽象的概念;而繪畫停留在了造型的表象上,給人視覺上的直觀效果。
聞一多的《字與畫》一文探討了原始文字與繪畫的關系。首先,他認為“繪畫與文字仍然是兩件東西,它們的外表雖相似,它們的基本性質卻完全兩樣”?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205頁。。繪畫和文字的基本性質和目的卻完全不同,因為“繪畫的本來目的是傳達印象,而文字的本來目的則是說明概念”?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205頁。,文字本身的用意本不在于描繪圖案,盡管最初的文字與畫是何其相似,但“那些線與點只是代表事物概念的符號,而非事物本身的摹繪。”?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205頁。文字與繪畫最初聯(lián)系緊密,到后來卻逐漸分離,成為兩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正如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論及字與畫的關系時說到:“可以明了我國的書與畫,完全屬于兩種不同的系統(tǒng)。……文字的演變,完全由便于實用的這一要求所決定。所以文字與繪畫的發(fā)展,都是在兩種精神狀態(tài)及兩種目的中進行”①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頁。。其次,繪畫和文字在實際中的功用也不一樣,繪畫傾向于裝飾作用,文字的功用在于“是一種敘事與說理的工具”②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90頁。。繪畫最初應用于陶器和壁畫就是出于裝飾,這反映了古人的樸素審美觀;而那些看似與早期文字相似的圖案,也并無解釋說明的意思。文字便不同了,早期文字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記錄和說明事件,表達一些簡單的意思,傳遞基本的信息,雖然那些文字圖形與繪畫十分相似,但兩者還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再次,由文字引申至書法,在中國歷史上繪畫與書法的關系同樣密不可分,二者一直存在交集。聞一多認為書法與繪畫是“異源同流”,“中國畫與書法發(fā)生因緣,是較晚的一種畸形的發(fā)展”③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82頁。。但書法與繪畫在發(fā)展過程中彼此影響,“字拉攏畫,使字走上藝術的路,而發(fā)展成我們這獨特的藝術——書法。畫拉攏字,使畫脫離了畫的常軌,而產(chǎn)生了我們這有獨特作風的文人畫”④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207頁。,繪畫受到文字的影響,偏離了最初的發(fā)展方向——表現(xiàn)立體的形,而走上了文人畫的道路;同樣,文字受繪畫的影響,發(fā)展成為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
文字(書法)與繪畫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各自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早期文字雖然和繪畫相似,但卻是為了說明各種象形圖案背后的意義、內(nèi)涵,表達抽象的概念,記錄生活事件;繪畫則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描摹物體,在平面上還原事物的形體,傳達視覺效果。
此外,除了探討繪畫與雕刻、文字的異同,聞一多還十分注重美術的現(xiàn)實意義。他在寫給梁實秋的信中說:“我現(xiàn)在學西方的繪畫是為將來作一個美術批評家”⑤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2冊),第148頁。。他有關美術批評的文章雖然不多,但其基本思想已涵蓋其中?!懂嬚埂芬晃呐心切┎活櫳鐣r局,沉迷于書畫鑒賞把玩的行為。他強烈譴責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卻在舉辦畫展,而且展出的是對時局毫無裨益的國畫。聞一多認為戰(zhàn)爭時期繪畫也要認清現(xiàn)實,要反映現(xiàn)實,繪畫的發(fā)展應當是前進的,而不是復古的,繪畫人士們應當“學學人家的畫家,也去當個隨軍記者,收拾點電網(wǎng)邊和戰(zhàn)壕里的‘煙云’回來,或就在任何后方,把那‘行尸’的行列速寫下來,給我們認識認識點現(xiàn)實也好,起碼你也該在隨便一個題材里多給我們一點現(xiàn)代的感覺”⑥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203頁。。在《宣傳與藝術》中聞一多強調了繪畫在社會宣傳中的重要性,認為“在我們特殊情況之下,文字宣傳究不如那‘不落言詮’的音樂圖畫戲劇等來得有效”⑦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90頁。。聞一多的美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實踐觀照社會現(xiàn)實,用美術服務社會,促進社會文化發(fā)展,正如他所說的:藝術是改造社會的急務。
綜上所述,通過比較繪畫與雕刻、文字(書法)的異同,我們認為聞一多的美術觀是以廣義的“美術”概念為出發(fā)點來探討中西方繪畫的異同,因受到西方美術思想影響,他強調繪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形體美,塑造立體的形體,通過描繪圖案傳達視覺審美效果。在創(chuàng)作方面他強調美術的現(xiàn)實意義,認為美術應當應用并服務于社會現(xiàn)實。他的美術觀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畫學思想,表現(xiàn)形體美和關注現(xiàn)實是其美術觀的重要特征。
錢鐘書先生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中論及詩與畫的關系,認為“詩和畫既然同是藝術,應該有共同性;他們并非同一門藝術,又應該各具特殊性”⑧錢鐘書《:七綴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7頁。。聞一多說:“講到這里,我們馬上想起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句老話……這兩句話我以后還要常常借用,但是請讀者注意,我聲明在先,那是有條件,有范圍的借用”⑨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52-153頁。。誠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境界,“‘詩中有畫’是詩人通過突破語言界限,在其中表現(xiàn)出畫意;‘畫中有詩’是畫家通過意境的營造,在其中透視出詩情”①李樂平:《聞一多對“先拉飛派”的批評及其原因》,《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49頁。,但并不代表二者的技法、形式、媒介等也一樣。萊辛在《拉奧孔》中論到“畫和詩無論是從摹仿的對象來看,還是從摹仿的方式來看,卻都有區(qū)別”②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頁。,詩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畫則以色彩和線條為媒介;并且“繪畫用空間中的形體和顏色,而詩卻用在時間中發(fā)出的聲音”③萊辛:《拉奧孔》,第82頁。,詩歌描述時間上前后承接的、持續(xù)的動作,繪畫則在空間中塑造形體。這說明詩與畫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其塑造形象的媒介(摹仿的方式)和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摹仿的對象)皆有不同之處。
聞一多《先拉飛主義》一文分析了先拉飛派詩與畫的關系,認為詩與畫是有明顯界限的兩種藝術形式。先拉飛派的詩人大都有做畫家的潛質,他們的詩中含有繪畫的元素,“他們有一部分人同時是詩人又是畫家,并且他們還屢次在詩里表現(xiàn)畫”④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52頁。。除了在詩中表現(xiàn)畫意,他們還想將詩歌的藝術手法用于繪畫之中,但是他們實際“不惜犧牲自家的個性,放棄自家的天職,去求繪畫的詩化,那便錯了,那便是沒有眼光”⑤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58頁。。先拉飛派的詩人畫家忽視了詩和畫的表現(xiàn)媒介不同,不僅要在詩中表現(xiàn)畫,還要在畫中表現(xiàn)詩,聞一多指出“在畫上應用過的原則,也要在詩上應用;其實在詩上應用的理由更大,因為繪畫的旨趣非借具體的物象來表現(xiàn)不可,詩卻可以直接達到它的鵠的”⑥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57頁。,這說明將繪畫手法應用在詩歌中是可行的,能夠達到“詩中有畫”的藝術效果,但若要把詩的表現(xiàn)手法移之于繪畫,未免方枘圓鑿,生搬硬套。聞一多批評羅瑟蒂,說他“神秘化他的畫……借那屬于文學的,抽象的象征來幫忙”⑦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60頁。,而“神秘性根本是有詩意的,和畫卻隔膜得多”⑧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60頁。。文學擅長象征和暗示,以語言文字為媒介,描寫美所產(chǎn)生的影響,用“化美為媚”⑨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189頁。的方式來暗示物體美,激發(fā)人的聯(lián)想;繪畫則善于用色彩和線條描繪空間中的形體和具體物象,“暗示”非繪畫所擅長。先拉飛派的詩人畫家“借改造詩的方法來改造畫,正如他們后來又借改造畫的方法去改造詩。這樣不分彼此的挪借,便造就了詩與畫里的許多新花槍,同時也便是藝術型類的大混亂”⑩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54頁。。
從摹仿對象和表現(xiàn)內(nèi)容來講,西方繪畫通常取材于史詩和神話作品,如《荷馬史詩》和《伊尼特》等。然而若選擇史詩故事為題材入畫,就不得不在畫中講故事,要用一個瞬間的畫面暗示故事的內(nèi)涵或主旨。萊辛在《拉奧孔》中說:“繪畫在它的同時并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萊辛:《拉奧孔》,第83頁。,因此畫家必須選擇故事的一個“鏡頭”。譬如羅瑟蒂的畫作《但丁之夢》,講述了但丁在愛神的引領下,在夢中來到愛人比雅特麗斯的病榻之前;面對即將辭世的愛人,但丁只能通過愛神表達他心中的傷痛和對愛人的眷戀。愛神代替但丁為比雅特麗斯獻上最后的吻,而但丁只能無力地站在旁邊,看著愛人永遠離去。這個故事源自但丁的詩作《新生》,講述他與比雅特麗斯的愛情故事。羅瑟蒂的畫作采取了故事中的一個片段,或者說是一個瞬間,即比雅特麗斯瀕死之時的最后一吻,借此表現(xiàn)但丁的愛情主題。同樣的主題,詩歌采取敘事手法,詳細描述但丁和比雅特麗斯相識相愛的整個過程,注重細節(jié)和心理描寫;若用繪畫來表現(xiàn),畫家就必須選擇故事中的一個靜止的點或一個瞬間,讓人通過聯(lián)想在頭腦中完善整個故事情節(jié),從而領會到畫作的精神主旨。
聞一多批評了混淆詩與畫藝術特質的先拉飛派詩人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不意味者詩與畫的融通可以忽視各自的藝術特質。詩歌擅長象征和暗示,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繪畫則借助線條和色彩在空間中呈現(xiàn)具象的形體美。繪畫難以表達抽象的概念和詩歌的神秘性,難以具備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作用;詩歌也無法表現(xiàn)直觀的視覺圖像美。在面對同一題材時,繪畫通常選擇表現(xiàn)一個頃刻,詩歌則可以關注到時間的前后延展,二者的摹仿方式和表現(xiàn)內(nèi)容不盡相同。就這一點而言,聞一多對先拉飛派的批評是合理的。
聞一多在承認詩與畫隸屬不同藝術類型的前提之下,積極探索詩與畫的融通。其詩學觀和新詩創(chuàng)作深受美術思想影響,美術“科班”出身的聞一多,以畫家的視覺審美感觀照新詩創(chuàng)作和詩學批評;他“以畫法入詩法”,提出詩歌的“繪畫美”和“建筑美”,從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批評兩方面踐行其文藝美學思想,并將詩畫融通應用于出版物的封面設計,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審美境界,以實現(xiàn)詩與畫的融通。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詩“三美”:“我們才覺悟了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①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1頁。,其中“繪畫美”主要是指將繪畫中的色彩理念運用到詩歌之中,通過運用表示色彩的詞匯使人產(chǎn)生視覺上的印象,突出詩歌中鮮明的形象和華麗的詞藻。
作為職業(yè)畫家,聞一多對色彩有敏銳的辨識力,他將繪畫中的色彩原理運用至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由于詩與畫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繪畫能夠給人視覺上的直觀印象,詩則需要通過語言文字的象征或暗示,讓人通過聯(lián)想在頭腦中構建一幅畫面,所以詩人創(chuàng)作時必須要考慮到讀者的感受。聞一多利用這一點,提出“要用文字畫一張畫”②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2冊),第110頁。,在詩歌中使用大量的色彩詞藻,像作畫一般,用顏色構建詩中的圖畫,給人帶來視覺的審美效果。他對色彩有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熱愛,在《色彩》一詩中,他賦予各種顏色豐富的生命內(nèi)涵:“生命是張沒價值的白紙,自從綠給了我發(fā)展,紅給了我情熱,黃教我以忠義,藍教我以高潔,粉紅賜我以希望,灰白贈我以悲哀;再完成這幀彩圖,黑還要加我以死。從此以后,我便溺愛于我的生命,因為我愛他的色彩”③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106頁。。黑格爾曾說:“顏色的觀念性較強,所以宜于表現(xiàn)觀念性較強的內(nèi)容;……顏色在表現(xiàn)所選對象的全部個別特殊細節(jié)方面,有著最廣闊的發(fā)揮作用的場所”④黑格爾《:美學》(第三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36頁。,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每一種顏色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能夠激發(fā)人的情感和想象。詩歌中色彩的運用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幅鮮明的圖畫,而且還通過色彩喚起人心底的情感。
聞一多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新詩中充斥著秾麗的色彩,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他的詩有很強的畫面感,各種色彩的搭配與自然契合且用詞準確,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憶菊——重陽前一日作》⑤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冊),第95頁。一詩極盡語言文字之所能,將秋日菊花的五色斑斕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節(jié)選部分):
鑲著金邊的絳色的雞爪菊;
粉紅色的碎瓣的繡球菊!
懶慵慵的江西臘喲;
倒掛著一餅蜂窠似的黃心,
彷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長瓣抱心,密瓣平頂?shù)木栈ǎ?/p>
柔艷的尖瓣攢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蜷著的手爪,
拳心里攫著一撮兒金粟。
檐前,階下,籬畔,圃心底菊花:
靄靄的淡煙籠著的菊花,
絲絲的疏雨洗著的菊花,
……
聞一多描寫菊花如同繪制一幅工筆畫,將各種菊花的顏色、形狀、姿態(tài)勾勒出來。他所使用不是單一的色彩詞匯,而是“鑲著金邊的絳色”“蜂窠似的黃心”“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這樣具體、鮮明的色彩,展現(xiàn)菊花的絢麗和形體美,那由文字繪成的圖畫,仿佛就在眼前。
此外,聞一多在評論《清華周刊》中發(fā)表的詩作時,對詩中色彩的詞匯有細致入微的點評。針對《一回奇異的感覺》一詩中“和云尾粉紅的淺霞”一句,他提出:“前句里講到了松柏影子同潭水底光,可見這時陽光很烈,在這句里寫云霞便特別把閃耀奪目的日光的神氣繪出來。但是粉色是不透光的,‘淺’字也不能提示光閃的意思,所以‘粉紅’同‘淺霞’有修改的余地。我的意思是‘粉’改‘嫩’,‘淺霞’改‘薄綃’”①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42頁。。聞一多對色彩有敏銳的直覺,極重視詩歌中涉及顏色的詞語;他將詩歌的文字轉化為視覺上的構圖,選擇顏色不僅準確,而且符合美術的色彩原理。
新詩“三美”中的“建筑美”從視覺角度出發(fā),將西畫中講究對稱和比例的幾何構圖理念引入詩學,主要表現(xiàn)為詩歌節(jié)奏與格律的整齊和均勻。在《詩的格律》《詩歌節(jié)奏的研究》等文章中,聞一多系統(tǒng)闡述了關于詩歌格律和節(jié)奏的觀點,他認為“詩歌所以能激發(fā)情感完全在它的節(jié)奏;節(jié)奏便是格律”②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38-139頁。。
《詩歌節(jié)奏的研究》一文在探討詩歌節(jié)奏的時候,首先從人體生理的節(jié)奏和自然現(xiàn)象論起。節(jié)奏的生理基礎包括脈搏的跳動以及肌肉的緊張和松弛;在自然界中,空氣的對流、河流的波蕩乃至日月星辰的變幻,皆有節(jié)奏。同樣,節(jié)奏也存在于詩、樂、舞以及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中,因此可以說“節(jié)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③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159頁。。朱光潛指出:“節(jié)奏是傳達情緒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為它本身就是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每種情緒都有它的特殊節(jié)奏?!雹苤旃鉂摗叮涸娬摗?,第166-167頁。各類藝術形式中的節(jié)奏,本來是為了與自然應和,或者是模仿自然,但同時也精準地傳達出人的情緒波動與內(nèi)在情感,激昂又緊密的鼓聲,悠揚而綿長的笛聲,都代表了不同的情感。
詩歌的節(jié)奏在視覺上表現(xiàn)為嚴密的格律,具體為句式工整,講究押韻,且每節(jié)字數(shù)句數(shù)固定,亦即“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⑤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1頁。。聞一多認為“原來文學本是占時間又占空間的一種藝術”⑥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1頁。,詩歌的“建筑美”即為空間藝術的表現(xiàn)。聞一多尤其重視作品的格律、音節(jié),《冬夜評論》指出:“這個質素發(fā)之于詩歌的藝術,則為節(jié)奏、平仄、韻、雙聲、疊韻等表象”⑦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64頁。。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和絕句都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五言、六言和七言,句式整齊,呈現(xiàn)出如建筑一般的對稱和協(xié)調,帶給人視覺的審美享受。聞一多認為中國古詩的格律發(fā)展至今日不應完全摒棄,新詩的格律可以由我們自己設定,而且“句法整齊不但于音節(jié)沒有妨礙,而且可以促成音節(jié)的調和”⑧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3頁。;字句的整齊、音節(jié)的鏗鏘和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有極大的關系,“字數(shù)整齊的關系可大了,因為從這一點表面上的形式,可以證明詩的內(nèi)在的精神——節(jié)奏的存在與否”⑨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3-144頁。,節(jié)奏的存在方能喚起人熱烈的情感。
聞一多的新詩創(chuàng)作踐行了他的詩學理念,對“建筑美”有更加生動具體的表現(xiàn),如著名的《死水》一詩(部分)⑩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冊),第146-147頁。: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
此詩一共有五節(jié),每一節(jié)有四句,每一句有九個字;上文第二節(jié)的第二、四句押韻,韻腳為“花”“霞”。這與中國傳統(tǒng)律、絕每句五言或七言的格式不太一樣,是聞一多詩學的創(chuàng)新。
要而言之,“詩中有畫”一般是指詩畫意境共通的審美追求,而聞一多“以畫法入詩法”,將繪畫的色彩理念和幾何構圖法引入詩學,開辟了詩畫融通的新境界,在新詩創(chuàng)作和詩學批評中突顯了“繪畫美”和“建筑美”,取得了跨藝術形式的突出成就。
就摹仿方式和表現(xiàn)對象而言,詩與畫是兩種界限分明的藝術類型;若就藝術的本質而言,一切藝術都來源于生活,詩與畫的“基石”都是現(xiàn)實生活。聞一多的美術思想和詩學思想在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功用層面上實現(xiàn)了共通。他在出版物的封面設計中引入國畫、篆刻、書法藝術,并且在封面圖案中表現(xiàn)詩意,將詩人典故融入圖畫。他的美術作品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為宗旨,最終實現(xiàn)其美育理想。
聞一多早期追求文藝的唯美主義,后期隨著國家陷入戰(zhàn)亂,社會局勢日漸緊張,其文藝思想逐漸走出唯美主義,轉向生活和現(xiàn)實。他繼承古人的繪畫理念,認為畫要服務現(xiàn)實,要與社會時代緊密聯(lián)系,將藝術的社會意義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提出“藝術確是改造社會的急務”①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頁。,并且“人類從前依賴物質的文明,所得的結果,不過是一場空前的怵目驚心的血戰(zhàn),他們于是大失所望了,知道單科學是靠不住的,所以現(xiàn)在都傾向于藝術”②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14頁。。
聞一多曾參與出版物的封面設計,將繪畫、書法、篆刻藝術運用于雜志封面圖案之中,用藝術改造現(xiàn)實、服務現(xiàn)實。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聞一多的書籍裝幀設計作品約有42件③王金志:《藝、文生“香”:聞一多詩化美術創(chuàng)作與書籍裝幀設計芻議》,《科技與出版》2017年03期,第53頁。,這些作品有的將油畫與書法結合,有的用中國畫來表現(xiàn)詩意。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書籍的封面裝幀設計還很不發(fā)達,聞一多將自己之所學運用到現(xiàn)實之中,為該領域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出版物的封面》一文集中闡釋其關于書籍封面設計的基本理念。他用畫筆表現(xiàn)真實的社會現(xiàn)實,書籍裝幀圖案的主題多為下層社會的普通勞眾?!对诼牨娗啊返漠嬅嫒宋锸鞘忻袢罕?、青年學生以及黃包車夫;《飛毛腿》以黃包車夫為主人公,表現(xiàn)他們辛苦勞動,為生計而四處奔波。這些書籍封面圖案的藝術主題傾向于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和下層人民群眾,揭示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社會的黑暗和勞苦大眾受壓迫的命運,是聞一多將美術應用于現(xiàn)實的代表作。
在書籍封面設計中,聞一多將美術與文學相結合,將繪畫、書法、篆刻及詩意融入封面圖案,以現(xiàn)實為主題,實現(xiàn)了多種藝術的會通。他對《清華周刊》的封面設計圖案進行了評論和總結,認為“美的封面可以輔助美育。美的封面可以傳播美術”④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冊),第7頁。,指出封面與書本內(nèi)容要有關聯(lián)并具有象征意義。聞一多為徐志摩的作品《落葉》設計的封面,用中國畫的方式表現(xiàn)了葉落之美,樹葉向下飄落,讓人聯(lián)想到秋日里漫天黃葉的唯美與靜謐,“落葉”二字也進行了藝術化的設計,融入了整幅圖案。他為自己的詩集《死水》設計的封面以黑色為主,象征死水的毫無生機,一片死寂,黑色能夠讓人從顏色獲得直觀的心理映像,從而產(chǎn)生相關的情緒?!秹艄P生花》和THE END采用李白“夢筆生花”和“鯉魚躍龍門”的歷史典故,使繪畫融入更多人文內(nèi)涵。聞一多在書籍封面圖案設計中實踐了“詩畫融通”的文藝思想,他將這一理念落實在社會現(xiàn)實層面上,促進了書籍裝幀事業(yè)的發(fā)展,無論是對實用藝術還是理論闡發(fā),都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綜上所述,聞一多對美術與詩歌的關系有辯證的思考,二者雖是不同的藝術類型,但同時又互相影響。詩和畫的界限應當明晰,這是把它們看作獨立的藝術形式而言;詩和畫又可以超越彼此的界限,不局限于文字或色彩,通過使用各種藝術技巧,實現(xiàn)不同藝術的交融會通,臻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境界。詩與畫的藝術本質皆是表現(xiàn)生活,它們來源于生活,服務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聞一多在美術視野下進行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把藝術看作改造社會的關鍵,無論是美術還是詩,都是為了實現(xiàn)其美育理念。正如他在《致梁實秋》中說的“我若有所創(chuàng)作,定不在純粹的西畫里。但是我最希望的是作一個藝術的宣道者,不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①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2冊),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