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左傳》的政治倫理思想探析

2021-11-30 11:05:57吳燦新
跨世紀 2021年1期
關鍵詞:仁政倫理思想德治

吳燦新

《左傳》記載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記述史實的同時,也透露出了作者的觀點、理想和情感態(tài)度。而《左傳》蘊含的政治倫理思想,尤為值得進行深入的學術探究。

一、《左傳》政治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左傳》中的政治倫理思想十分豐富,涉及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德治。《左傳》所記述的史實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重點則是各諸侯國君主的治國之道。周朝建立后,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形成眾多列國諸侯?!盾髯印と逍А酚涊d: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1]1271。諸侯在其封國內設置的官制,大略與王室相等,還擁有軍隊各自成為一方之主。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許多治國無道的君主往往由于內亂或者外侵導致滅國;反之,一些治國有道的君主不僅可以使小國變大國、弱國變強國,還可以號令其他諸侯國,形成一代霸業(yè)。因此,關注與記述君主的治國之道必然成為《左傳》的重點。

《左傳》中有大量關于君主治國之道的記載。其中,《左傳·成公十八年》記錄晉悼公的治國之道最為典型:“晉侯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責,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jié)器用,時用民,欲無犯時?!擦僦L,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師不陵正,旅不偪師,民無謗言,所以復霸也?!保?]615-616可以說,晉悼公即位后能夠建立霸業(yè),就在于他治國有道,核心者無外乎“德治”?!蹲髠鳌ふ压哪辍份d,楚靈王派椒舉到晉國去求得諸侯的擁護,晉平說:“晉國的地勢險要而多產馬匹,齊國、楚國禍難又多。有這三條,到哪兒不成功?”其大臣司馬侯則諫道:“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汛巳?,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1]696司馬侯認為,興國強國之道,不能仗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產,更不能依仗鄰國的禍難,其根本是應修明政事和德行,歷史的經驗教訓都證明了這一點。

《左傳》之所以十分推崇“德治”的治國之道,既是淵源于堯舜開創(chuàng)的“德治”傳統(tǒng),也是受周公與孔子“德治”思想的深刻影響?!渡袝虻洹酚涊d,堯帝不僅自身為道德楷模,而且也是德治典范?!肮獗凰谋恚裼谏舷??!傩照衙?,協(xié)和萬邦?!保?]2后堯帝年事已高,將舜列為帝位候選人。舜慎重地贊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法,人們都能順從。舜總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順。舜在明堂四門迎接四方賓客,四方賓客都肅然起敬。通過三年的政務考察,堯帝認為舜政事謀劃和言論都符合帝位要求,于是禪讓。周公則總結了夏商兩代特別是商朝興衰的經驗教訓,認識到:雖說政權合法性的根本是“天命”,但“皇天無親,唯德是輔”[1]194?!疤烀芊窬祛?,從根本上說,就看一個王朝的統(tǒng)治者是否有德?!保?]孔子繼承發(fā)展了周公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以德治國”論,他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9用德行來治理國政,實行“德治”,必然實行“仁政”??鬃诱J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保?]208

其二,仁政?!叭收钡幕揪窬褪菍θ嗣裼猩钋械耐楹蛺坌模蹲髠鳌分械乃枷胝J為,實行仁政首當以民為本。民本主義精神萌芽于遠古,形成于西周,《尚書·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187周公進而指出,既然天命以德為本,國家以民為本,統(tǒng)治者如果想要永遠保住政權,就必須“敬德”“保民”:“王以小民受天永命?!保?]156《左傳》繼承弘揚了西周的民本主義精神,認為民不僅是國之本,也是神之主,治國之道重在忠于百姓?!蹲髠鳌せ腹辍份d,楚武王入侵隨國,隨國大臣季梁認為,小國只要忠于百姓就不懼大國的侵犯。他說:“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蛎?,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保?]484《左傳》又認為,既然民不僅是國之本,還是神之主,治國就不能迷信神明,必須聆聽百姓的意見,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蹲髠鳌でf公三十二年》中史嚚言:“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保?]501還進一步認為,既然民為國之本,實行仁政,首要的是要愛護百姓,體恤百姓,這是“仁”的題中應有之意?!蹲筠D·襄公七年》載:“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1]625昭公七年,士文伯說,應對災禍,“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1]706。要愛護、體恤、順應百姓,關鍵是要對百姓有利。文公十三年,邾文公為遷都問吉兇。史官說:“對百姓有利而對國不利?!臂ノ墓珓t說:“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保?]557

《左傳》記述,實行仁政重德就應循規(guī)律講規(guī)矩。早在周代,就已有施政應循規(guī)律講規(guī)矩的思想?!渡袝ず榉丁份d,周武王向箕子請教天道,箕子說,禹時,天帝就已將“大法九章”傳授給了他?!按蠓ň耪隆币皇恰拔逍小保恰熬从梦迨隆?,三是“農用八政”,四是“協(xié)用五紀”,五是“建用皇極”,六是“乂用三德”,七是“明用稽疑”,八是“念用庶征”,九是“向用五福,威用六極”[2]138??鬃右矎娬{治國有“道”:“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198《左傳》繼承發(fā)揚了這一思想,主張施政是有規(guī)律有規(guī)矩的,違反施政規(guī)律和規(guī)矩就會陷入危局?!蹲髠鳌范嘤杏涊d,如桓公二年,魯桓公從宋國取來郜國大鼎,置于太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保?]481莊公八年,齊襄公即位,施政沒有準則,使人不知所措。鮑叔牙說:“君使民慢,亂將作矣?!保?]492國君放縱,百姓懈怠,禍亂將要發(fā)生了。

其三,信用。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zhàn)爭頻繁,導致諸侯國之間信用危機?!蹲髠鳌芬廊粓允卣\信之道,對不講信用的事件與行為進行了抨擊,并由此表露了其關于信用的政治倫理思想。最早有“信”記載的是《尚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保?]91孔子特別重視“信”的價值,他強調君子要“主忠信”,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4]17。人要有信,治國更要有信。《論語》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薄叭ナ??!薄白怨沤杂兴?,民無信不立?!保?]135《左傳》也強調,信用是國家的寶貝,是庇護百姓的保證,比什么都重要。僖公二十五年冬,晉文公率軍包圍原國,命令三天原國不投降就離開。間諜從城里出來,說:“原國準備投降了?!鳖I軍將領說:“請等待一下。”晉文公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1]531令退兵三十里,結果原國投降。

《左傳》認為,信用是國家的寶貝,庇護百姓的保證,作為君主必須首先做到誠信,這是天道。襄公二十一年,魯國臧武仲對季武子說:“在上位者灑濯其心,壹以待人,軌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庞杉阂?,而后功可念也?!保?]647襄公二十二年秋,欒盈從楚去齊,齊不接納。晏平仲勸齊莊公:“失去信用,不能立身立國。君王還是考慮一下?!饼R莊公不聽。晏平仲嘆息說:“君人執(zhí)信,臣人執(zhí)共,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棄也,弗能久矣!”[1]650不講信用,就是自取滅亡之道?!蹲髠鳌份d,僖公十三年冬,晉國發(fā)生饑荒,秦國賣糧給晉國;但一年后,秦國發(fā)生饑荒,到晉國請求購糧,晉國不給。晉國大夫慶鄭批評說:“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1]516沒有信用就會發(fā)生患難,失掉了救援,必定滅亡。

其四,修德。君主要以德治國,實施仁政,注重信用,就必須要修德,進而以身作則,才能使百姓安寧,國家強盛。周公就認為,要實行“仁政”,統(tǒng)治者自己首先要努力修養(yǎng)德行,成為有德之君,這是能否承受天命的決定性條件。因“天命”歷來都是眷顧有德之人,而厭棄無德之人?!拔┎痪簇实履嗽鐗嬝拭!保?]216孔子也特別重視修德,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68只有修好德,以身作則,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蹲髠鳌肥仲澷p前人高度重視“修德”的思想,認為作為君王的根本條件,就是要有德行。隱公三年,穆公說:“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保?]473僖公五年,虞公認為自己祭祀的祭品豐盛又清潔,神明必定保佑。宮之奇說:“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510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修行德行都是極端重要的。子產就說:“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保?]655《左傳》為此指出,立德乃三不朽之首:“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保?]655君王修德應當以身作則,《左傳·閔公二年》記載了衛(wèi)文公以身作則,使國家由弱變強的故事:“衛(wèi)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保?]506

《左傳》反復強調,君主如果不修德,沒有德行,甚至拋棄德行,一定會遭災。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保?]528《左傳》為此提出:君王要避免災禍,就應當取法于善,棄惡揚善。《左傳·襄公十三年》載君子之說:“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務乎?《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涫侵^乎?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孕躺埔病!保?]635故《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強調:“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1]682有德行而又合于法度,有德行就不會失去百姓,合于法度就不會辦錯事情。

其五,守禮。“禮”最早見于《尚書·堯典》,舜繼位,“修五禮”。周公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制禮作樂”而成“周禮”,對于鞏固西周社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周朝的衰微,天下已經禮崩樂壞??鬃右簧荚谂Γ髨D恢復禮制天下?!叭省笔强鬃觽惱硭枷氲暮诵?,“仁政”則是孔子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如何能夠成“仁”,施行“仁政”?孔子寄希望于“復禮”?!墩撜Z·顏淵》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131在孔子看來,實行德治與仁政,不僅要靠道德,還要靠禮制?!墩撜Z·為政》中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10孔子強調,道德禮教是治國之根本。

從《左傳》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其“禮制”思想與周公和孔子一脈相承。《左傳》主張,“德”與“禮”都是治國之道。僖公七年,管仲言:“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保?]511事實上,禮是德的外化,德是禮之內質。《左傳·文公元年》載:“穆伯如齊,始聘焉,禮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踐修舊好,要結外授,好事鄰國,以衛(wèi)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保?]544在《左傳》看來,禮是德治仁政之根本保證。“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保?]743“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保?]479

因此,違反了禮制,就一定會發(fā)生動亂。襄公二十一年,叔向言:“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1]649《左傳·文公十五年》載:“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己則反天,而又以討人,難以免矣?!嘈袩o禮,弗能在矣!”[1]560禮用來順服上天,這是上天的常道。多做不合于禮的事情,這就不得善終了。當然,我們應當看到,古代社會的禮制本質上是維護等級制度,維護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左傳·隱公五年》載:“九月,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于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于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保?]475《左傳》堅決維護禮制等級制的態(tài)度,可以說,與孔子無二。據《論語·顏淵》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19魯國大夫季氏在自己的庭院中用八佾舞蹈,這是天子的規(guī)格,于是遭到孔子猛烈的批評。

《左傳》認為,治國理政要講德治施仁政,依禮制,然僅此不行,還應有刑法為保障,做到刑德結合。這一思想,在堯舜時代就已萌生?!渡袝虻洹份d:“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保?]23周公在寫給前去衛(wèi)國上任的康叔的書信中告誡說:“予惟不可不監(jiān)。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保?]149主張修明德行和謹慎刑罰,要“敬明乃罰”[2]181。要注意特別慎用刑罰,加強道德感化。《左傳》繼續(xù)拓展了這一思想?!蹲髠鳌は骞辍氛f:“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保?]664因此,《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贊揚了嚴明刑罰的晉文公,君子認為,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对姟吩疲骸荽酥袊?,以綏四方?!皇зp、刑之謂也”[1]537?!蹲髠鳌る[公十一年》中也批評了失掉了政和刑的鄭莊公,君子說:“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1]479

二、《左傳》政治倫理思想的特點

《左傳》中蘊含的政治倫理思想,具有鮮明的特點,具體如下。

其一,以史實隱思想?!蹲髠鳌肥侵袊糯钤绲囊徊烤幠牦w歷史著作。然而,其并非一部“純粹”的歷史著作,而是在大量的史實中隱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尤其是政治倫理思想?!半[含”是指它并沒有直白地書寫作者的思想,而是通過記載歷史事件和人物史實,而隱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如《左傳·隱公四年》載,魯隱公向眾仲詢問:“衛(wèi)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保?]474《左傳》借魯國君卿對衛(wèi)國州吁弒君奪位之議論,傳遞了作者主張德治仁政,反對仗恃武力暴虐百姓的思想。

其二,以價值導史實。求真是史人(官)的使命?!蹲髠鳌は骞迥辍酚涊d了齊國史官為記錄崔抒弒君的真相而前赴后繼、勇于獻身的感人故事?!按笫窌唬骸掼虖s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1]658當然,求真不僅是史人(官)的使命,向善求美也是史人(官)的使命。事實上,任何史實的記載都隱含著作者的價值立場與價值取向?!蹲髠鳌冯[含的價值立場與價值導向是與堯舜以來直至周公、孔子一脈相承的。作者在記錄史實時,客觀上處處都受其價值立場和價值導向指引?!蹲髠鳌る[公十一年》載,魯、齊、鄭攻許,許莊公逃衛(wèi)。齊侯以許國予魯,魯侯不受,轉讓鄭。鄭莊公使許國大夫百里奉許叔居許都東部,而使獲處許都西部輔佐之。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保?]479

其三,表露思想的方法多樣化。《左傳》表達政治倫理思想的形式方法是多樣的。首先,以作者信奉的價值標準來記錄。如《左傳》的價值標準中,最常用的是“禮”,因此常以“禮”來標準史實?!蹲髠鳌份d,僖公二十七年夏,齊孝公去世。魯國雖然對齊國有怨恨,但仍沒有放棄對鄰國君主的吊唁,“這是合于禮的”。文公元年,魯文公繼位,派穆伯到齊國去,開始聘問,“這是合于禮的”。其次,以歷史人物的言說來反映。《左傳》中有大量歷史人物的說辭,而作者對其是欣賞的?!蹲髠鳌份d,僖公二十四年,鄭文公不聽周襄王的命令,周襄王發(fā)怒,準備領著狄人進攻鄭國。富辰勸諫道:“庸勛親親、昵近、尊賢,德之大者也。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奸也大者也。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保?]528莊公十年春季,“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瓎柡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瘜υ唬骸』菸幢?,民弗從也?!唬骸疇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瘜υ唬骸⌒盼存?,神弗福也?!唬骸〈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493最后,以圣人之議論來表現思想。例如,成公二年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援救了孫良夫,孫良夫因此幸免于難。不久,衛(wèi)國人把城邑賞給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辭謝,而請求得到諸侯所用三面懸掛的樂器,并用繁纓裝飾馬匹來朝見,衛(wèi)君允許了??鬃勇犝f了這件事,評論道:“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保?]587隱公六年,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wèi)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1]476

其四,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前面論述了《左傳》最主要的政治倫理思想,實際上《左傳》還有許多其他精辟的政治倫理思想。首先,國君之威儀。襄公三十一年,衛(wèi)襄公詢問北宮文子何為“威儀”?答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像,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保?]684然《左傳·昭公二年》還指出,《詩》曰:“敬慎威儀,以近有德。”[1]692要警惕濫用威儀,以親近有德的人。其次,禮與其他德品的緊密關系。《左傳·襄公十三年》中,君子曰:“讓,禮之主也?!保?]635說的是讓與禮的關系。昭公二年,叔向之說:“吾聞之曰:‘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辭不忘國,忠信也;先國后己,卑讓也?!保?]692說的是忠信、卑讓與禮的關系。成公十五年,申叔時言:“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1]607說的是信與禮的關系。成公十三年,孟獻子曰:“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保?]603說的是信與敬的關系。文公十八年,大史克道:“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曰:‘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yǎng)父母也;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1]564說的是德行與禮的關系。最后,各種政治美德。成公十七年,郤至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1]614昭公十年,晏子謂桓子:“必致諸公!讓,德之主也。讓之謂懿德。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蘊利生孽。姑使無蘊乎!可以滋長。”[1]712成公十三年,劉子說:“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yǎng)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yǎng)神,篤在守業(yè)?!保?]603《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將死,不忘衛(wèi)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对姟吩唬骸袣w于周,萬民所望。’忠也。”[1]640文公十八年,大史克說:“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兇德。”[1]564又說,從前高陽氏有八位才能強的子孫,他們中正、通達、寬宏、深遠、明智、守信、厚道、誠實。高辛氏有八位才能強的子孫,他們忠誠、恭敬、勤謹、端美、周密、慈祥、仁愛、寬和。

三、《左傳》政治倫理思想的時代價值

《左傳》在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中產生了巨大影響,直至今日,《左傳》蘊藏的政治倫理思想對當代中國政治建設和政治倫理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啟迪價值。

其一,《左傳》政治倫理思想對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具有重要啟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6]18,既是我黨治國理政的經驗總結,又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從我國最古老的典籍《尚書》中可以看到,“德主刑輔”的德治模式,至少從堯帝起就開始了。但與此同時,德治并沒有排斥“法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并用的思想[7]138。《尚書·堯典》記載,堯帝讓舜接班,舜不僅“慎微五典,五典克從”,而且還“象以典刑,流宥五刑”[2]23。到了周代,“德主刑輔”的德治模式已經基本形成。周公認為,實行“德政”一方面要施于禮教,另一方面還應當輔以刑治。《尚書·呂刑》說:“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咸中有慶。受王嘉師,監(jiān)于茲祥刑。”[2]332孔子大力弘揚周公的“德政”思想,也認為實行德治,施行“仁政”,還需要輔之刑治。在《禮記·坊記》中,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之坊,民猶逾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保?]424孔子認為,君子的治民之道,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是為了防止百姓出現過失。雖然周密設防,卻還是有人犯規(guī)。所以,君子用禮來防止道德上的過失,用刑來防止邪惡的行為,用教令來防止貪婪的欲望?!蹲髠鳌防^承發(fā)揚了周公與孔子的德治思想,不僅提出了寶貴的“德治”“仁政”思想,還提出實行德治仁政應當循規(guī)律講規(guī)矩輔刑法。如昭公六年,鄭國重臣子產不僅重視德治,還把刑法鑄在鼎上,并說:“吾以救世也。”[1]704我們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可以從《左傳》豐富的“德治”“仁政”思想中汲取精華。

其二,《左傳》政治倫理思想對于培育德才兼?zhèn)涞娜瞬啪哂兄匾饬x。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離不開培育德才兼?zhèn)涞娜瞬?。早在堯舜時代,無論是選取禪讓對象還是任免官員時,都十分注重以德為主,德才兼?zhèn)涞臉藴??!渡袝虻洹份d,堯帝在位十七年后,開始挑選帝位的候選人。有大臣推薦堯帝之子丹朱,堯帝說,他缺德又兇狠,怎么能行!又有大臣推薦共工,堯帝說,他是個兩面人,也不行。眾大臣于是推薦了窮困的舜,堯帝問道,此人如何?眾大臣介紹說:“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保?]13于是,堯帝決定選取舜為帝位的候選人并進行考察。虞舜在選取帝位候選人時,也同樣十分重視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涍^考察,虞舜選取“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周公根據歷代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將帝王是否選任有德之人為輔臣,上升到關乎國家興亡之高度。他指出,夏亡就在于“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2]285。商王紂敗亡,也因“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于厥政”[2]286。所以,“國則罔有立政用人,不訓于德,是罔顯在厥世。繼自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勵相我國家”[2]292。只有選賢任能,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

由此,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十分注重德性的修養(yǎng)?!渡袝ご笥碇儭份d,舜帝問政于大臣,大禹說,施行德政,首在修德。“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保?]186凡是順道從善的就得福,逆道從惡的就得禍,這真像影隨形、響應聲一樣!大禹即位,也問政于大臣。皋陶說,王者要誠實地履行美德,就必須“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2]39??鬃右仓鲝埿腥收匾孕奚頌榛骸捌堈渖硪樱趶恼鹾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4]151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4]179。在前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左傳》十分重視并發(fā)揚前人“修德”的思想,主張君王者,必以德為重。如隱公三年,穆公說:“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保?]473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修行德行都是極端重要的。襄公二十四年,子產就說:“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保?]655《左傳》還贊揚了許多政治美德,如信、知、勇、敬、忠、勤、寬、慈等。這些思想,對我們培育德才兼?zhèn)涞娜瞬庞兄匾慕梃b價值。培育德才兼?zhèn)涞娜瞬?,是因為“德,不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國’之基?!保?]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幸福,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fā)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

其三,《左傳》政治倫理思想對于當代中國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蹲髠鳌酚兄S富的政治倫理思想,主要內容有“德治”“仁政”“信用”“修德”“守禮”等,無疑是我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懊裰鳌弊钤绯鲎浴渡袝は逃幸坏隆罚骸昂蠓敲褙枋?,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保?]191君主沒有人民就無人任用,人民沒有君主就無處盡力。不可自大而小視人,小視人就不能盡人的力量。平民百姓如果不各盡其力,就沒有人幫助君主建立功勛??梢?,古代“民主”的實質就是民本主義。古代“愛國”主要內容包括“忠君”與“愛民”。在古人看來,君王是國家的象征,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故“愛國”的根本就是民本主義。周公認為,既然天命以德為本,國家以民為本,統(tǒng)治者如果想要永遠保住政權,不僅必須“敬德”,而且還要重視“保民”:“王以小民受天永命。”[1]156《左傳》繼承弘揚了西周的民本主義精神,認為民不僅是國之本,也是神之主,治國之道重在忠于百姓?!八^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蛎?,神之主也?!保?]484既然民為國之本,實行仁政,首要的是要愛護百姓與順應百姓;而這一切關鍵都要看是否對百姓有利。“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保?]557而今天我們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其實是對“民本主義”的揚棄與超越,也是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愛國”的根本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總體而言,《左傳》不僅是史學的經典與范本,其豐富的政治倫理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同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蹲髠鳌凡粌H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發(fā)展發(fā)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對當代中國政治建設和政治倫理建設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

猜你喜歡
仁政倫理思想德治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雷鋒(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儒為本與因時之變:顏之推的家庭社會倫理思想論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兩方對特殊教育人文關懷的倫理思想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孟子“仁政”思想對構建和諧世界的意義
商(2016年7期)2016-04-20 18:26:15
孟子說仁德
馬克思倫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歐茨小說《大瀑布》中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探究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
從不等式證明的激活策略看數學美
尼勒克县| 裕民县| 尖扎县| 金坛市| 西丰县| 宁安市| 横山县| 上杭县| 黄大仙区| 屯昌县| 星子县| 贵南县| 友谊县| 新津县| 辽阳县| 堆龙德庆县| 潞西市| 迭部县| 拜泉县| 徐州市| 德化县| 沭阳县| 麻城市| 东乡县| 蒙城县| 尤溪县| 张家口市| 邢台市| 固始县| 晋中市| 开江县| 恩平市| 长汀县| 丘北县| 盱眙县| 师宗县| 桓台县| 揭西县| 扶风县| 屏东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