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青
改革開放以來,幼兒園逐漸從原來的“小圈子練內功”發(fā)展為“大圈子求共識”,越來越走向開放辦園。家長對幼兒園的期待,也從簡單的“看孩子”、被要求配合教師的教育活動,演變?yōu)橄M@得更加科學、便利的育兒幫助,形成平等溝通的伙伴式關系。對于園長來說,為了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巧妙解決互動中的摩擦,促進家園同向發(fā)力,需要更加開放、靈活的思路,為教師提供可復制的家園合作機制。
進入新時代,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認同。但是,當前家園合作的現(xiàn)狀和質量并不樂觀,家園之間的互動可能會因為一系列小事形成累加效應,引發(fā)連鎖反應,造成家園信任危機。為了防止家園之間諸多不愉快的事件發(fā)生,我們應該早預防、多溝通、勤保障。那么,從幼兒園角度出發(fā),究竟應該怎樣做呢?
責任界限要清晰
幼兒園與家庭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內部關系、教育功能等方面有明顯差異。理論上講,幼兒園更強調以教育性為主導屬性,為幼兒提供一系列促進身心發(fā)展的活動。然而,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卻偏離了最初的軌道。一種情況是一些幼兒園教師給幼兒留一些超出其能力水平的家庭作業(yè),如中秋節(jié)做燈籠、創(chuàng)意繪畫等,這樣的作業(yè)幼兒根本無法完成,為使幼兒能“交差”,只能由家長代勞,使得家長苦不堪言,甚至埋怨“這是教孩子,還是為難家長”。這些幼兒園和教師把家長變成自己的“助教”,對家庭強加職責,引起家長們強烈的不滿。另一種情況是家庭過度參與、干涉幼兒園教育,也會造成幼兒園的負累,以致激化雙方的矛盾,成為家園危機事件的導火索。例如,家長因為教師沒有按照幼兒在家的習慣安排餐點,就妄加推斷教師沒有認真對待幼兒,是個不負責任的教師。其實,不論是幼兒園為家庭增加不必要的工作,抑或是教師為了滿足家長需求不斷退讓迎合,皆是家園主體雙方權責界限模糊、相互越界造成的結果。
以上種種現(xiàn)象表明,幼兒園與家庭雙方缺乏信任,各自的思維與理解存在差異,分別基于利己的角度培養(yǎng)幼兒,未能進行換位思考,導致家庭成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監(jiān)視者”,幼兒園給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沒有達到合作共育的效果。作為教育合作共同體,家園之間是一種互惠互利、平等共贏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明確家園在幼兒發(fā)展中的權利與責任,厘清家園權責邊界是“家園合作的起點”,而后才能更好地推進家園合作,有效地實現(xiàn)共育。雙方對各自領域的權責或“游戲規(guī)則”的意識不清晰,就會在現(xiàn)實的交往互動中出現(xiàn)越界現(xiàn)象。
園長應明晰教育機構的場域特點,形成家園合作的邊界意識,還應形成一種“和而不同”的教育智慧。幼兒園與家庭何時分責何時共責,需要依據具體情境判斷。它強調的是一種多樣性的統(tǒng)一,是對家園合作雙方主體責任和價值秩序的規(guī)定。家園雙方要明晰自身權責的相對性和有限性,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要理念一致、步調一致、方向一致,任務明確,各負其責,共同育人。幼兒園和家庭應有效地規(guī)范各自領域中活動主體的行為,才能使交往與合作真正發(fā)生。
實現(xiàn)合作雙方的“交互性”和“有效融合”
◎案例:一位家長反饋,孩子在戶外活動中想上廁所,老師帶孩子去了,路上卻總是埋怨孩子。孩子很委屈,開始怕老師,也不敢上廁所了。
家園合作是一種雙邊關系。實際上,有些家園合作危機的產生并不能完全厘清究竟是哪一方的問題和責任,影響彼此理解對方的關鍵在于溝通滯后或者無效溝通。案例中,家長對幼兒園教師行為不滿,認為幼兒在戶外活動中想上廁所而教師卻不愿意,教師卻抱怨事先已經安排了如廁時間,是幼兒專注玩游戲而沒有聽見。對幼兒來說,在戶外活動時不敢跟教師說上廁所,感到委屈和害怕。那么,幼兒是否遵守了戶外游戲規(guī)則?能否按照幼兒園盥洗規(guī)律進行活動?這種情況是經常性行為還是偶爾發(fā)生?針對這些一日生活流程中的具體問題,一方面,家長沒有詳細了解幼兒園各項活動的實施流程;另一方面,幼兒園沒有系統(tǒng)、及時地告知家長各項規(guī)則。同時,家園之間缺乏有效協(xié)調機制,導致相互推諉等無序混亂的現(xiàn)象。這一問題的癥結在于教師與家長沒有從根本上建立一種“伙伴式”合作關系。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家長會對教師產生誤解與偏見,不愿意、不敢與教師進行溝通,這使得家園出現(xiàn)合作危機。
園長要具有先知先覺的領導意識,早診斷、早預防、早告知。早診斷在于要對危機事件有所“預警”,對于幼兒園常見的危機事件進行分類和歸納。早預防在于在問題即將發(fā)生之前,就及時做好前期準備,防患于未然。早告知在于既要將這些經驗和準備告知教師,使得園所內部達成共識并統(tǒng)一行動,又要告知家長幼兒在園的生活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隱患”。這樣才能保證園所信息通達,家園之間共情理解。同時,幼兒園應考慮到每個家庭內部的差異化需求。這就需要幼兒園以每個幼兒的發(fā)展為本,真正了解家庭需求,明確每個幼兒自身發(fā)展現(xiàn)狀,尊重個體發(fā)展差異。
家園危機的合理解決強調家園合作要有明確的邊界意識,這并不意味著家園合作雙方主體之間絕對隔絕或是二元對立的關系。相反,家園合作雙方必須進行有效溝通,實現(xiàn)合作雙方的“交互性”和“有效融合”,而非“單向性”和“自說自話”。
協(xié)商統(tǒng)一制度,保障合作質量
◎案例:老師讓每位家長將洗好的被褥帶到幼兒園。按照以往慣例,家長會把被褥放到門衛(wèi)處,由值班老師帶回班級。當家長把被褥帶到幼兒園門口時,卻被告知:孩子上中班了,需要自己將被褥提進去。家長由于事先不知情,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踉踉蹌蹌地把放有被褥的袋子提進去。事后家長們紛紛吐槽幼兒園制度不規(guī)范……
在家庭和幼兒園共處愈來愈復雜的教育系統(tǒng)中,既要厘清邊界,又要理性面對各自的教育行為。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說明家園雙方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制度,這無疑會導致教師與家長之間產生矛盾。家長和教師各自站在自身立場開展教育活動,雙方信息沒有互通有無,家長不了解幼兒園教育行為,教師不理解家長的教育需求,甚至一些家長擔心幼兒在幼兒園師幼互動中存在不平等現(xiàn)象,這種缺乏統(tǒng)一的家園制度成為家園合作的一大困境。
園長應建立完善、統(tǒng)一標準的實施制度。例如:在一日生活流程中,統(tǒng)一幼兒的入園、離園要求,讓家長和幼兒有所準備。同時針對幼兒在園的飲食、如廁等,向家長做一定的解釋和介紹。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向家長說明幼兒園課程設置的標準、依據和實施原則,并表達園所希望、愿意接受家長對幼兒園課程和活動的建議和意見。在安全保障方面,提前告知家長是否有監(jiān)控以及觀看權限。當然,要把握制度制定和實施的彈性,既要明確黃線、紅線,又不可一刀切,以免引發(fā)雙方矛盾。為了保障這些制度能夠不斷完善、落實,園長和教師可以根據家長多層次需求,建立多種形式的互動平臺,促進家園雙方深度對話。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家園對話平臺也呈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線下與線上、園內與園外相結合的特點,既有家長會、家園熱線等傳統(tǒng)平臺,又有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的家園協(xié)同App平臺。園所方面應該認識到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長擁有不同資源,如果幼兒園能挖掘不同家庭各自的文化價值,便可以動員更多家長支持教育教學。
家園合作共育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幼兒園有序運行以及幼兒優(yōu)質發(fā)展的基本保障。雙方達成共識,對于共同經歷的小事多溝通,對于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早預防,攜手為幼兒成長保駕護航,莫讓小事情、小矛盾累加,成為壓垮家園溝通橋梁的“最后一根稻草”。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