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瑜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的生產品質尤為重要,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小麥赤霉病會導致麥穗枯萎、小麥籽粒又皺又縮、出粉率降低,受此病害較輕的籽粒發(fā)芽率驟降,影響苗的質量,即便能發(fā)芽,幼苗也特別容易枯死,受此病害嚴重的小麥籽粒不能留種。另外,小麥赤霉病對于小麥產量具有極大影響,染病的麥粒容易產生赤霉毒素,此毒素易引起頭昏、腹瀉、嘔吐等不良癥狀。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流行嚴重威脅了小麥的高產穩(wěn)產。因此,我們需要提高對小麥赤霉病有基本癥狀的認識,對流行發(fā)病規(guī)律有了解,增加治理小麥赤霉病的經驗。這不僅對農民增產豐收、提升小麥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今后小麥赤霉病的預防、治療也有重大意義。
通常來說,若感染了小麥赤霉病,小麥幼苗在出土之前就會受到病菌感染,而小麥也會變成病苗,麥芽的顏色會隨之改變,與此同時會腐爛。小麥的根塊會一同腐爛,在這一過程當中小麥會出現(xiàn)枯死的狀況,當把小麥的種子挖出之后可以看見粉紅色的霉層[1]。
通常情況下小麥幼苗出土之后在生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由于小麥的組織較為柔軟,如果不能及時地保護小麥,會導致小麥枯死,在病變部分可以看到粉紅色的霉層。
一般情況下發(fā)生在小麥穗的第1節(jié)和第2節(jié),在小麥葉鞘部會出現(xiàn)水漬形狀的綠色斑點,斑點的顏色會不斷地改變。如果小麥的病情較為嚴重,那么病變部分顏色會轉變成為枯黃色,部分情況下不能抽穗或抽出枯白穗。如果氣候潮濕,小麥的表面會出現(xiàn)粉紅色的霉層[2]。
小麥揚花的最初階段,小麥的小穗及穎片會出現(xiàn)水漬模樣的褐色斑點,褐色斑點會逐漸擴大,隨后小穗會枯黃。小麥發(fā)病的最初階段,穎殼縫及小穗的病變部分會出現(xiàn)粉紅色的膠狀霉層[3],隨后會長出黑藍色的顆粒狀斑點。生病的小穗內部的籽粒飽滿度會受到影響,在這個過程當中,會逐漸出現(xiàn)粉紅色的霉層。少數(shù)的小穗會在最初發(fā)病后進一步擴散到穗軸,之后小麥會枯竭,最終變成枯白穗[4]。
小麥赤霉病的病菌腐生能力強,它能夠營腐生生活越冬,與此同時還能夠在發(fā)病的植物上越夏,它可以在一些農作物的病殘體當中寄生,在第2年,侵犯其他的植物形成子囊殼。小麥田帶菌率比較高的時間段在每年的四月到五月。田間的菌源眾多會導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流行。
一般小麥抽穗后的天氣溫度條件適宜,滿足病原菌發(fā)育生長所需的溫度。多雨時節(jié)容易造成病害的大流行。田間地勢較低,排水不便,會給病菌提供潮濕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還會減小小麥根系的呼吸作用,使抗病能力變弱。溫度高、濕度大、強烈的日照等都會為赤霉病的發(fā)生提供適宜的生長發(fā)育條件。
小麥赤霉病通常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時表現(xiàn)出病狀,在成熟期大面積暴發(fā)流行成災,由于一些農民缺乏對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基本認識,同時缺乏綜合防治意識,不注重對于天氣變化的關注,在赤霉病發(fā)生初期沒有及時防治,雨季時沒有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導致田間環(huán)境濕度過大滋生大量菌源,為小麥赤霉病等病蟲害的擴散和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造成了嚴重的、難以挽回的損失。
長久以來為了不斷提高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水平,需要及時更新農藥品種,同時要合理的控制用藥劑量,這無形當中會提高防治的成本費用,也會導致資源浪費,更會對環(huán)境產生污染。部分人群忽視了藥品的抗藥性,長時間使用同一種農藥進行防治,最終影響到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小麥赤霉病大規(guī)模爆發(fā)流行會降低小麥產量,同時病菌產生的毒素會污染麥粒,使得小麥和一系列產品出現(xiàn)質量安全問題。所以,在制定防治病蟲害的策略時,要及時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做好綜合防治措施。目前針對小麥赤霉病,依舊缺乏有效的根治辦法,因此,需要大力推行小麥赤霉病的綜合防治技術,采取選用抗病品種為基礎、優(yōu)化農藝措施、堅持預防為主、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為根本的綜合防治策略。防治小麥赤霉病需要重點做好以下措施。
不同的小麥品種,其抗病性能差距非常顯著,對小麥赤霉病的抵抗性也不同。小麥抗赤霉病的遺傳機理非常復雜,因此給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帶來了限制。各地可因地制宜結合當?shù)貧夂驐l件選用適合的小麥品種,最大可能地減小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的概率。
合理密植,控制好播種量,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能夠減少小麥赤霉病的流行;合理施肥,平衡施肥,施氮肥量適中、合理,能促進麥株健壯生長,提升抗病能力;合理排灌,濕地開溝排水,降低水位和減小田間濕度,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步驟。
實時監(jiān)控赤霉病的發(fā)生情況,防控動態(tài)同步進行,提升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為農戶提供小麥赤霉病的預防參考。
要使用專業(yè)、科學的方法對病害進行集中預防。預防和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需要及時噴施有效的藥劑。小麥開花灌漿期是麥穗最易感病的階段,也是藥劑保護的關鍵時期[5]。施藥時有下面四個注意事項。
(1)適期用藥。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是預防控制小麥赤霉病的最佳時期。因為各個地區(qū)的天氣狀況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小麥揚花時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僅要嚴格管控施藥的劑量,還要管控時間,觀測氣候。在始花期至盛花期之間,病原菌分生孢子即將大量飛散,病害將要暴發(fā),需要進行第一次的噴藥防治。若遇到陰雨天氣,第1次打藥后要維持7天之后再次進行用藥,在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較低的區(qū)域做好相應的工作,可以起到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6]。
(2)合理施藥。合理利用化學藥劑,可以減小小麥赤霉病毒素污染。合理輪換用藥,禁止長期選擇相同的藥劑,防止病菌抗藥性增強??梢越Y合實際需要,輪換選擇不同種類的農藥,能顯著提升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減小病害造成的影響。
(3)科學施藥。由于赤霉病常發(fā)生在多雨季節(jié),可以應用赤霉病低容量彌霧防治技術,從而提高防病效率。可以選擇電動噴霧器、施藥機械、無人機等機械進行系統(tǒng)的施藥。這樣能夠保證噴霧時霧滴大小適宜、噴灑均勻。機械需要能夠保證彌霧的大小、壓力要符合要求。在陰雨天氣時可以適當提高噴霧濃度防止雨水沖刷[7-8],可添加適合的功能助劑如超微粉和膠懸劑。
(4)一噴多效。應加大研發(fā)兼治小麥赤霉病與其他病害的藥劑的力度。防范小麥病蟲出現(xiàn)的關鍵時期就是穗期,而這一階段也是小麥發(fā)病頻率較高的階段[9-10]。如果想要進一步防范小麥出現(xiàn)小麥赤霉病需要及時改變用藥,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到藥是否可以治療白粉病、紋枯病等其他類型病蟲害。需要針對土壤及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來使用藥品,盡量避免使用多菌靈還有多菌靈復配劑,尤其是存在抗藥性的小麥赤霉病發(fā)病區(qū)域,嚴禁使用此類藥品。針對小麥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時要分析當下的情形,可以積極開發(fā)新型農藥混用劑,運用不同的方式防范病菌出現(xiàn)抗藥性。在分析抗藥性發(fā)展因子機理的時候,還要分析不同地區(qū)抗藥性的具體狀況來制定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方案,有助于開發(fā)更加合理有效的化學藥劑。
小麥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病蟲草危害。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病蟲草危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因為化學農藥起效非???。但使用農藥存在很多的問題,若長期使用會污染水源,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病害生物防治能夠改善這一狀況,病害生物防治首先要針對病原物的狀況進行分析,隨后通過生物防治方法減少病原菌的數(shù)量,從而減少病害發(fā)生,同時可以進一步防范疾病災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常見的生物防治微生物都是從植物或者是土壤當中篩選,如細菌、真菌、放線菌。這些微生物所產生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距,較為常見的作用有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競爭作用。
總之,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防菌可以起到防治小麥赤霉病的作用,從而可以代替?zhèn)鹘y(tǒng)的化學藥品,在使用時能夠及時地解決各項問題。生防菌具有遺傳穩(wěn)定性、對寄主無致病性、培養(yǎng)方式簡單、防治效果高等優(yōu)勢。生物防治能夠有效降低環(huán)境污染,減少農藥使用量,選擇性較強,且對人、畜安全,不易使病菌產生抗性。
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與流行,嚴重威脅著小麥生產安全和食品安全。生物防治以其各種優(yōu)勢正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從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方面對小麥赤霉病的危害規(guī)律、預測預報系統(tǒng)及防治措施等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進展,但要想不斷提升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需要更進一步研究抗病育種、生物化學防治技術,為減小小麥赤霉病的危害性提供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