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縣城關中學 陳 雄
初中階段學習的科目逐漸增多,生物就是新增的學習科目之一。生物知識抽象且復雜,以板書加灌輸?shù)姆绞介_展課堂教學,初中生在腦海中很難對生物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初中生記憶相關知識。因此,初中生的學習效率也受此影響,較為低下。將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進行整合,以信息技術輔助生物教學,就好像魔術師變魔法一般,抽象復雜的知識也會變得簡單和直觀,初中生更易理解,在腦海中的印象也會更為深刻。如此一來,生物知識的難度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降低,學習的難度也會因此而降低,學習效率則會直線上升。
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必然能夠給教學帶來明顯的幫助,但這里強調的是有效運用。大部分教師也十分認可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幫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之中,信息技術的幫助作用卻很難顯現(xiàn)。深究原因,很多教師只是形式主義,認可其作用,卻并未做努力。信息技術的運用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脫離教學內容則無任何幫助,還會影響正常教學。很多教師在課前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不愿多花時間制作關于生物的教學課件,也不愿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故步自封。這導致課件的制作潦草且淺顯,教材中的重難點無法突出,學生無法獲取有效的信息,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幫助也無法在生物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教學效率很難有所提升。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提升教學效率,只有教師對信息技術有足夠清晰的認識,才能實現(xiàn)“有效”應用。現(xiàn)下,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下的豐富資源缺乏有效的運用,很多教師在網(wǎng)絡上直接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并未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而是直接復制到教學課件中,出現(xiàn)了教學內容與課件資源并不吻合的情況。這樣,初中生很容易在生物知識的學習中出現(xiàn)偏差,這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的初衷相背而馳。此外,很多教師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在應用信息技術之時,并未考慮到初中生的生物實際學習情況,課件與初中生的發(fā)展實際不相符,對生物課堂的幫助微乎其微。
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中,師生之間基本處于零互動的狀態(tài)。新課改格外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漸漸在教學中嘗試與學生進行互動,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幫助其掌握相關知識。然而,初中生在性格和能力上并不相同,很多初中生礙于面子或者是自身較為內向,即使有不懂的知識點,也不敢在課堂上提出,當教師問“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時,很多學生實際上是存在不懂的地方的,卻隨聲附和著,害怕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提出問題,被同學們笑話。
例如,教師可構建網(wǎng)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私信教師的方式請教不懂的問題,私信的方式更具隱私性,學生請教問題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同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相對基礎的生物知識整理成視頻的方式,發(fā)給一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初中生,讓其進行知識梳理和記憶,以幫助其在生物學科學習中邁出前進的腳步。對于生物基礎知識較好的初中生,教師可創(chuàng)建知識拓展小組,發(fā)布一些關于生物知識的拓展題型,讓其共同討論,尋找解題之法。此方式較為靈活也更具針對性,初中生生物學科的學習效率定會有效提升。
沒有信息技術輔助下的生物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固化的狀態(tài)。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課堂打破了固化的狀態(tài),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初中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會發(fā)生轉變,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課堂的顛覆。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給生物知識賦予色彩和生機,改變初中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讓其在生物課堂中積極調動自身思維,實現(xiàn)高效學習。
例如,在講解“細胞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以視頻的方式來呈現(xiàn),讓初中生能夠直觀地觀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不同分裂過程,了解構成細胞的生物體在吸收充分營養(yǎng)物質之后體積就會不斷變大,部分細胞體積在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分裂。之后,教師可以播放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視頻,在其分裂的不同時期,染色體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當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會進行復制,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染色體,進入兩個新細胞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和判斷,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先復制加倍字均等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是否正確,讓課堂具備生機和濃厚的學習氛圍。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抽象的文字解釋被動態(tài)的畫面所取代,能夠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深化其印象,知識也變得更加簡單、更易理解了。
情境教學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生物,我們都很熟悉,但從未研究過它們。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生物學,農(nóng)業(yè)領域需要它,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需要它,環(huán)境保護需要它,生物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習中抽象的生物知識,以情境的方式呈現(xiàn)在初中生的眼前,以幫助初中生對生物知識有深刻的認知,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授“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內容時,可以問題的形式進行導入:我們生活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也會消耗大量的氧氣,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缺氧呢?引起初中生的有效思考。接著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視頻剪輯技術,為初中生播放植物光合作用下釋放氧氣的生活情境。如即將熄滅的衛(wèi)生香,遇到了金魚藻在光下釋放的氣體,馬上燃燒起來。同樣的,即將熄滅的衛(wèi)生香遇到了黑暗環(huán)境下的金魚藻,就不會燃燒。通過構建生活情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現(xiàn)象,初中生能意識到光的重要性,光是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基礎。通過剪輯相關視頻進行對比,能夠有效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幫助初中生收獲生物知識的同時,也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
網(wǎng)絡環(huán)境有著多樣的學習資料,結合課本內容對優(yōu)秀的學習資料加以修改運用到生物教學之中,是對生物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習資料是學習的前提,優(yōu)質的學習資料則是高效學習的前提。以往,課堂上的學習資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來自書本。信息技術的運用則使學習資料更為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集各種相關的學習資料,然后運用相關的剪輯軟件對其進行整理和修改,形成與教學內容完全相符學習資料。
例如,以“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課前搜索關于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的圖片(圖片足夠清晰),將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圖片分門別類,一類一類地展現(xiàn)在初中生的面前。然后教師將三類植物經(jīng)典代表同框,讓初中生根據(jù)觀察總結三類綠色植物的不同特點,以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經(jīng)過充分的思考之后,教師應引導初中生將三類植物的不同特點寫在紙上,與周邊的同學互換,進行共同討論。教師也可以參與到討論之中,聆聽學生的觀點,用心記錄每一組討論中的觀點。最后,教師對其未想到的部分進行補充,并以總結的方式,將三類植物的特點清晰地展現(xiàn)在圖片下方。搜集相關資料能讓課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不再只局限于書本之中,初中生學習效率也會逐漸提升。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運用,對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明顯的幫助。初中生物教師應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科學合理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生物教學之中,以提升初中生物教學的效率,豐富初中生的生物知識,讓初中生能夠在富有生機和色彩的生物課堂中提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