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建業(yè)
當小孩剛能站立時,需要父母扶著;當小孩能慢慢挪步時,需要父母牽著;當小孩開始走路時,需要父母跟著;當孩子會跑會跳時,父母只得遠遠看著;等孩子們遠走高飛時,父母只能在家閑著……
自己做了父親后,我才逐漸地認識到,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的幫助就一天天減少;隨著孩子的活動半徑一天天加長,父母給孩子的影響力就一天天變小;隨著孩子的獨立性一天天增強,孩子慢慢就會不依賴父母了。
父母對孩子撒手越早,孩子的能力就會越強;孩子越是不需要父母,就說明父母的教育越成功。
小孩就像幼樹一樣,小時必須培土、扶直、澆水、剪枝,幼樹的功夫做好了,它后來自然就會長得樹干參天、枝繁葉茂。
父母要在小時候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營養(yǎng),讓他們有一副健康的體魄;給小孩做出好的表率,讓他們從小確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還要讓小孩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會小孩獨立思考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熱情,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
小時這些沒有做或沒做好,孩子長大了再來教育都是徒勞,假如把上面這些都做得很好,等孩子長大了,父母自己就能自在逍遙。
我和弟弟年齡很小時,媽媽特別喜歡與我們閑談,等我們長大了以后,她完全放手不管。
媽媽沒有像爸爸讀那么多書,但她比我爸爸更會教育孩子。媽媽簡直就是個天生的教育家,而她教育我們兄弟全憑健康的常識??上腋赣H書讀得越多,他老人家離常識反而越遠。
小時候村里差不多家家都窮,我們家更是常常窮得揭不開鍋。
記得有一年梅雨季節(jié),老家連下了二三十天雨,月底最后幾天,家中不僅沒糧,沒鹽,沒油,連野菜也沒了,甚至連煮飯的柴火也沒了,既沒有米下鍋,也沒有柴生火。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下頓飯又沒有著落。陶淵明所感嘆的“瓶無儲粟”,比起我家當時的慘況只是小兒科。我和弟弟經(jīng)常向鄰居借鹽,借油,借米,借火柴,但每次都只借一樣,很少出現(xiàn)樣樣都要借的情況。這次家里真的已經(jīng)山窮水盡了。弟弟比我小六七歲,他哪知道家中粒米不剩,只一個勁地纏著媽媽要東西吃,父親鐵青的臉好像凝凍了一樣,我癱坐在凳子上連聲嘆氣。
看到我唉聲嘆氣的樣子,媽媽十分嚴厲地對我說:“嘆氣的是軟骨頭!”
她連夜去親戚家借了點干苕片和鹽,向鄰居借了一捆柴,叫我去野外挖了些野菜。一連吃了兩天苕片煮野菜后,生產(chǎn)隊里就發(fā)了下月的口糧,天也很“友好”地放晴了。
這一經(jīng)歷讓我后來明白,“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要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不僅要有過人的才氣,而且要能保證有飯吃,也就是說,肚子里除了有才還得有米。在連綿陰雨中饑腸轆轆,還要覺得“山色空蒙雨亦奇”,那我就真信了你的個邪!太陽一出來我就跑到山上砍柴,誰還能比我更能感受“雨過天晴”的快意?
蘇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爸爸書讀多了容易多愁善感,遇事反而不像媽媽那樣胸有成竹,更不像媽媽那樣豁達堅韌。在媽媽眼中“天下無難事”,我還真沒有見過媽媽嘆氣。
“嘆氣的是軟骨頭”,媽媽罵我的這句話,刻在了我的骨頭上,融化在我的血液里。
今天是母親節(jié),弟弟與我在微信上越洋聊天說:“小時候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苦難,是我一生最大的財富,媽媽面對苦難的冷靜樂觀,更是我一生學習的典范。在美國每次遇到困難,我就想到小時候的饑餓,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媽媽?!?/p>
我也是一樣,每當心情沮喪的時候,我也會無意識地想起媽媽,在媽媽的字典里,你永遠都找不到“沮喪”。
只有人才把自己逼向絕路,而天從無絕人之路,媽媽用她的一生向我們演繹了這個深刻的道理。任何時候只要你不絕望,那希望就會在前面等著你。
摘自《我的個天》